游客 !首页  |  李退山文集  |  高级搜索  |  TAG标签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汉泊客文化网

汉泊客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哲 > 史哲大观 > 哲学宗教 > 中华 >

唐代的权力制衡

时间:2018-04-03 12:07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赵璐璐 责编:caian 点击: 小字中字大字汉典
三省六部制是隋代至唐初建立起来的中枢体制,是中国古代继秦汉三公九卿制之后又一套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文书制定与处理机构,包括尚书都省的六部二十四司。它们主要以国家法令为依据,制定并处理自己所负责的行政文书。六部各……

三省六部制是隋代至唐初建立起来的中枢体制,是中国古代继秦汉三公九卿制之后又一套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
【秦朝中央官制】

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文书制定与处理机构,包括尚书都省的六部二十四司。它们主要以国家法令为依据,制定并处理自己所负责的行政文书。六部各设一名长官尚书,并设侍郎作为尚书的助手。

三省六部
【唐朝中央官制】
三省的职责

尚书都省是负责行政信息汇总与监督的机构,它统摄六部二十四司,对各司的郎中、员外郎进行管理,并对各司的工作进行监督,这种审核工作,称为“勾检”。

尚书都省的左、右丞是专门负责勾检的勾官。龙朔二年,曾经杀死隋炀帝的隋朝大臣宇文化及的子孙要求享受资荫,也就是高级品官子孙所具有的特权。负责部门处理后,到了当时任右丞的杨昉处勾检。诉者自以为事情没有问题,催促杨昉立即对文书进行勾检。杨昉曰:“适退朝,未食,食毕详之。”诉者曰:“公云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羁旅者乎?”昉遽命案,立判之曰:“父弑隋主,子诉隋资,生者犹配远方,死者无宜更叙。”杨昉本想吃饭后详细复核,却被讥讽,于是他立即审核,认为作为弑君的臣子,宇文化及的子孙不配享受资荫,否决了其申请。这说明作为勾官的左、右丞有权力更改所辖各司的决定。可以说,勾检制作为一种严格的行政复核制度,是行政体制内部区别于御史台的另一套监察系统。

以中书省为核心的国家政令制定机构,主要负责起草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制敕。制敕作为一类特别的行政、政令文书,体现了皇帝在国家政务处理中作为最终决策人的权威地位,而制敕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可以作为对通行法令的一种补充或修正。

以门下省为核心的行政文书与政令审核机构,主要负责两方面的事务:一是对上行行政文书的审核;二是对下行政令的审定与签署。门下省的审核工作,集中在对文书与政令内容的审查上,通过考察其是否符合法令规定,是否有违情理,来判定这些文书与政令是否可以通过。如获通过,将成为即将执行的具体政策与处理决议,进入到具体的行政环节中,如未通过,则无法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需要决策的事务,宰相议决后,皇帝仅在文书上御画“闻”,不置可否,也就是只行使知情权而不行使否决权。汉唐间宰相在中央决策当中的谋议权转变为议决权。开元天宝时期,整个中央决策制度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开元四年,针对灭蝗救灾一事,时任宰相的姚崇对唐玄宗说:“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说明宰相已具有直接发令权,中央决策权不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宰相对皇帝最高决策权的划分,实际上是因为中央集权加强后,皇帝需要处理的政务越来越多,所以只能将权力层层下放,依靠程式化处理来实现对国家的管理。不过从客观的角度观察,宰相对最高决策权的分割,在权力运行方面实现了对皇权的约束和制约,这也是唐代前期政治清明、政府效率较高的原因所在。

门下省的审核权

由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尚书都省的六部二十四司是行政工作的主要处理部门,中书省是国家最高政令制作的主要部门,而对行政文书与最高政令的审核权则在门下省,如无门下省的审核认可,将无法实现政令的发布与行政工作的执行。因而,门下省凭借着这种特殊地位成为唐初三省六部行政中的最关键一环。

武德九年,唐太宗虽未改年号但已即位,当时“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按规定,本来是年满十八岁的丁男国家才可以征调的,唐太宗听从封徳彝的建议,未满十八岁的中男也要征调。敕旨发到门下省,魏徵时任门下省给事中,坚决不同意,不肯署敕,最终打消了唐太宗征发中男的想法。魏徵数次违背唐太宗命令,固然与其“以谏诤为心”的信念有关,但他能够拥有封还皇帝制敕的权力,则得益于唐代在中央政治制度设计中的权力制衡和程序正义对皇权的约束。

封驳制度:限制皇权

门下省官员在有关国家政务的公文书上下过程中所拥有的审查和把关的职权,称为“封驳”。凡是皇帝的命令(实际上也就是最高决策),在中书省起草成文后,颁布下发之前,要经过门下省官员的审查签署。从一般原则上讲,如果门下省官员不签署,皇帝的命令无法律效力,有关机构可以不遵照执行。

在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中书省、门下省改称凤阁、鸾台。武则天曾经未经两省的起草、审核而发布了一道敕书,对当时的宰相刘祎之进行刑事调查。当负责调查审问的人出示这道敕书要抓捕刘祎之下狱时,他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武则天得知后大怒,以刘祎之对颁布皇帝诏令的官员进行违抗的罪名,将他在家中赐死。尽管如此,刘祎之的言论中,反映出唐代官员的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不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签署的皇帝诏命,不是真正具有效力的制敕文书,违反了程序正义,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或决议。

唐后期仍有许多给事中“封还敕书”的记载,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宋朝。在宋朝有所谓“给、舍封驳”,除了给事中之外,负责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也有封还之权,甚至可以拒绝草诏。而明清时期的六科给事中,则是由封驳之职演化而来的、相对独立于行政体制之外的、对最高决策和国家政务进行议论和监督的监察系统。其制度设计精神与唐代“封驳”之制是一脉相承的。“封驳”作为一种制度,目的之一是实现对决策的纠错,使决策符合法令规定。而整个公文运作程序,除了纠错功能之外,还包含着尽可能将皇权纳入制度规范之内的努力。通过制度设计当中的程序正义实现对皇权的限制,使最高决策尽量符合公道和众议,减少皇帝的个人色彩。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头条更多...
  • [中华] 杜车别:从历史事实看当今主流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歪曲 日期:2021-02-04 23:00:46 点击:425 好评:4

    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过去,正在于未来,至少要知道什么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应该唾弃和鄙视。主流历史观念描绘的景象,中国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综合文明汉唐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明代黑暗专制极点,清朝延续这个势头而已。按照这样的景...

  • [中华] 纵横家 日期:2017-11-12 13:51:25 点击:218 好评:0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我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

  • [中华] 玄黛|《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讲座 日期:2017-10-21 12:34:58 点击:562 好评:13

    兴汉是群友共同的诉求与目标,兴汉者是心怀大义的有志之士。众人共同在这个兴汉的网中,这个现象对应周易的天火同人之卦相。同人即同仁,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之人。孔子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注1】。在同人卦象中的君子要类族辨物。对于我们来说处...

热点头条更多...
  • [中华] 玄黛|《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讲座 日期:2017-10-21 12:34:58 点击:562 好评:13

    兴汉是群友共同的诉求与目标,兴汉者是心怀大义的有志之士。众人共同在这个兴汉的网中,这个现象对应周易的天火同人之卦相。同人即同仁,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之人。孔子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注1】。在同人卦象中的君子要类族辨物。对于我们来说处...

  • [中华] 杜车别:从历史事实看当今主流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歪曲 日期:2021-02-04 23:00:46 点击:425 好评:4

    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过去,正在于未来,至少要知道什么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应该唾弃和鄙视。主流历史观念描绘的景象,中国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综合文明汉唐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明代黑暗专制极点,清朝延续这个势头而已。按照这样的景...

  • [中华] 纵横家 日期:2017-11-12 13:51:25 点击:218 好评:0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我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

最新文章更多...
  • [中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日期:2017-10-17 14:17:27 点击:1165 好评:2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

  • [中华] 试述“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形成过程 日期:2017-10-17 15:34:07 点击:627 好评:4

    现代学者讲到诸子学说起源时,多称《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出于王官说”[1],但包括《汉书艺文志》在内的历代著述均未直接使用过“诸子出于王官”这一说法。直到1906年,“诸子出于王官”一说才首次出现在章炳麟的讲演中,胡适的大作《诸...

  • [中华] 子学和经学的区别 日期:2017-10-20 13:32:38 点击:357 好评:2

    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里提到“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那么,子学和经学的区别是什么? 一、经学与子学的区别 经首先指的是六经或者五经(《乐经》散失),这些是上古典籍的汇编,是后来所谓的诸子百家共同依靠...

  • [中华]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名实之辨 日期:2017-10-20 13:22:58 点击:293 好评:6

    名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名指名词、概念,实指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因反映的社会政治利益和所处的认识发展阶段不同,对名实关系有着不同理解,展开过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的发展...

  • [中华] 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 日期:2018-04-03 12:09:55 点击:268 好评:0

    摘要:两千多年的中国专制政治历史中,君权和相权为代表的中枢权力之争伴随始终,对于那些极力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君主来说,坐皇位如坐针毡。出于维护皇权及封建统治的整体利益的需要,历代君主无不穷其智慧精力制衡和平衡各种权力,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热点文章更多...
  • [中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日期:2017-10-17 14:17:27 点击:1165 好评:2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

  • [中华] 试述“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形成过程 日期:2017-10-17 15:34:07 点击:627 好评:4

    现代学者讲到诸子学说起源时,多称《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出于王官说”[1],但包括《汉书艺文志》在内的历代著述均未直接使用过“诸子出于王官”这一说法。直到1906年,“诸子出于王官”一说才首次出现在章炳麟的讲演中,胡适的大作《诸...

  • [中华] 玄黛|《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讲座 日期:2017-10-21 12:34:58 点击:562 好评:13

    兴汉是群友共同的诉求与目标,兴汉者是心怀大义的有志之士。众人共同在这个兴汉的网中,这个现象对应周易的天火同人之卦相。同人即同仁,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之人。孔子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注1】。在同人卦象中的君子要类族辨物。对于我们来说处...

  • [中华] 杜车别:从历史事实看当今主流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歪曲 日期:2021-02-04 23:00:46 点击:425 好评:4

    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过去,正在于未来,至少要知道什么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应该唾弃和鄙视。主流历史观念描绘的景象,中国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综合文明汉唐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明代黑暗专制极点,清朝延续这个势头而已。按照这样的景...

  • [中华] 子学和经学的区别 日期:2017-10-20 13:32:38 点击:357 好评:2

    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里提到“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那么,子学和经学的区别是什么? 一、经学与子学的区别 经首先指的是六经或者五经(《乐经》散失),这些是上古典籍的汇编,是后来所谓的诸子百家共同依靠...

栏目列表
站长推荐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发布:2017-10-17 14:17:27
点击:1165  佳度:2
试述“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形成过程
发布:2017-10-17 15:34:07
点击:627  佳度:4
玄黛|《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讲座
发布:2017-10-21 12:34:58
点击:562  佳度:13
杜车别:从历史事实看当今主流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歪曲
发布:2021-02-04 23:00:46
点击:425  佳度:4
子学和经学的区别
发布:2017-10-20 13:32:38
点击:357  佳度:2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名实之辨
发布:2017-10-20 13:22:58
点击:293  佳度:6
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
发布:2018-04-03 12:09:55
点击:268  佳度:0
名实观
发布:2017-10-20 13:20:42
点击:220  佳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