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李退山汉本位集  |  高级搜索  |  TAG标签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汉泊客文化网

汉泊客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哲 > 史哲大观 > 哲学宗教 > 中华 >

玄黛|《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讲座

时间:2017-10-21 12:34来源:网络 作者:玄黛 责编:caian 点击: 小字中字大字汉典
兴汉是群友共同的诉求与目标,兴汉者是心怀大义的有志之士。众人共同在这个兴汉的网中,这个现象对应周易的天火同人之卦相。同人即同仁,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之人。孔子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注1】。在同人卦象中的君子要类族辨物。对于我们来说处……

大家好!

兴汉是群友共同的诉求与目标,兴汉者是心怀大义的有志之士。众人共同在这个兴汉的网中,这个现象对应周易的天火同人之卦相。“同人”即“同仁”,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之人。孔子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注1】。”在同人卦象中的君子要类族辨物。对于我们来说——处于同人卦象的我们,兴汉之人,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中人,我们要类族辨物。要分辨出谁是同族,谁是异族;谁是和我们同心同德的同志,而谁又是离心离德的异路之人。

在华夏复兴的道路上,谁是外部的敌人?众人都很清楚。但华夏内部是不是完全团结的呢?显然不是的。华夏内部的矛盾很多,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关于我们华夏文化的正统之争。关于华夏文化正统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争讼不已,导致许多无谓的纷争。

华夏内部不是团结的!华夏内部是矛盾重重的!华夏内部是争讼不已的!今天我们要类族辨物,证明身份。所以我做这个小讲座,题目是《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试图厘清华夏传统文化的源与流,追溯到上古时期才能够明白,我们华族是什么?经历了什么?是怎样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察观过往,把握当下。孔圣人是华夏文明承前启后的关键,所以也是今天讲座的主题。

第一部分:六经六艺是百家公认的至高经典,是先王的经世之大法!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最高经典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而《乐经》经秦末焚烧(项羽烧毁大量秦室典籍),已经亡佚了,所以只剩下五经。

另外还有四部崇高的经典:《论语》是孔圣人弟子记载圣人言行的书;《孟子》是儒家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分别取自六经之中《礼记》的两篇文章。加起来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妇孺皆知的华夏最高经典。

一、经与书的区别

虽然人人都知道四书五经是华夏最高经典,但很少有人注意四书五经的区别。书与经,两者不但在类型上不相同,而且在顺序上,将四书置于五经之前,说明它们在地位上也是不对等的。

任何文章汇聚起来都可以称书,但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称经。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称经的文章只有六经。

“经”是什么意思呢?众所周知,上古时期我们汉族就已经有了纺织技术,纺织机上有经线和纬线,经线是先建立的。经线先放好,然后再放纬线,这样才能织布。经线是最初确立的,一旦确立就不能更改了。所以古人用“经”来称呼那些亘古不变的,权威的,不能更改的经典。

二、六经非儒家一门之私学

“经”是一个很神圣的词,六经之书是先王兴文治世的大经大法,是先王的政治宝典,它通常被认为是儒家的经典。现代普遍认为六经是儒家的经典,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到底是不是事实呢?尤其是前者,我在阅读先秦古籍的时候就很怀疑,即认为六经是儒家经典的说法。

众所周知,中国除了儒家之外还有九流百家【注2】。诸子百家其可观者九流而已,而儒家本来是九流之一,那为什么六经是儒家的最高经典?不是其他门派的最高经典?或者,为什么儒家的最高经典是六经,而不是其他呢?

学术界把中国古典典籍按内容区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既包括六经,又包括《论语》、《孟子》这些属于儒家学派的著作;而其他的子部,比如道家、法家、墨家,它们的最高经典却是子书。当然我说的是学术界的通常的划分,比如说道家的最高经典被认为是《老子》、《庄子》;法家的最高经典被认为是《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同样,墨家的最高经典被认为是《墨子》;兵家的最高经典被认为是《孙子》、《吴子》等等。

那么,到这里就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九流是平等的吗?九流的至高经典是平等的吗?六经的地位跟老庄、跟申韩、跟孙吴是一致的吗?

古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古人把六经奉为圭臬,奉为至高的经典,而诸子之书则屈居下位。

那么,为什么在后世,至高的经典——六经成了九流之一——儒家的经典,而不是九流其他门派的经典?为什么其他门派的至高著作只能屈居下位呢?难道儒家高于其他门派吗?如果是,那么他的权威性何在?

尤其吊诡的是:儒家的至高经典不仅有六经,还有《孟子》和《论语》。

这样的编排就仿佛把儒家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诸子屈居下位。这种现象是如何得来的?儒家为什么能够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这些都是我所困惑、所思考的问题。我在阅读先秦古籍的时候,也因此对“六经是儒家最高经典”的说法产生了质疑。因为在阅读先秦古籍的时候,我发现诸子百家似乎都以六经为至高的经典。

道家经典《庄子•天下第三十三》中有这么一段话:“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庄子可是公认的道家中人,但是《庄子•天下篇》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所谓古之道术也,百家皆从此出,非儒家所得而专。且其“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中也明说百家皆称道六经,可见在古人眼里,六经显然不是儒家一门之私学,而是天下之公学。

再比如法家巨子韩非子。法家主张焚诗书明法令,他对于《诗》、《书》二经的态度不是推崇的,但是《韩非子》一书中有五次引用了《诗经》来论证韩非子自己的观点。

以上就举了两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六经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它是百家共称道的,不是儒家一门的。

六经六艺是公认的至高经典,是先王的经世之大法。

还有一点可以说明六经不是儒家一门的经典,那就是六经的历史。

《易经》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如果要问华夏唯一的至高经典是哪一部,那么毫无疑问,《易经》是没有争议的。

我们都知道伏羲画八卦。伏羲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华夏的人文初祖,是开天辟地、自有生民以来的第一位帝王。伏羲至今有多少年?这个问题可以说谁也说不清楚。有人认为是七千多年,有人认为是两万多年,《列子•杨朱》说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年。

远古时期、天地开辟之时,伏羲画了八卦,一直经历了不可测度的、渺远绵长的岁月。到了周代,文王再画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再增添十翼,从伏羲到孔子,这中间的岁月有多长,谁也说不清。太宏大,太绵远,太渺茫。如果说易经是儒家经典的话,那么我就疑问,难道伏羲画卦的时候说过我是儒学之祖吗?

其他经典也是一样,《书经》也就是《尚书》,他是记载尧舜到秦穆公的历史;《诗经》呢?从汤武至陈宁公的历史;《春秋》,东周到鲁哀公的历史;《礼》、《乐》,统贯二帝二王之事。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历史,从天地初辟,人类出生,文明初始,一直到春秋孔子之世,弘大绵渺,漫长的岁月,不是一人一世之作,而是千人千世之作。六经的作者很多很多,很多也都没有留下姓名。作者,上至帝王下自庶人,什么样的人都有。

所以说六艺皆史,他记载了华夏上古的历史。

六经所记载的历史,从天地初辟,人类出生,文明初始,一直到礼崩乐坏,宏大、绵渺、悠长的岁月。先王经世之大经大法,为什么到今天被认为是儒家的最高经典?而它是诸子百家共同的经典这段历史却被忽略了呢?儒家有什么特别呢?或者说儒家是怎样取得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呢?

这个权威并不是儒家天生就具有的。

第二部分:儒和道的本意是什么?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儒、道做一个正本清源的梳理。试图说清楚儒的本意是什么?一个没有经过后世篡改的儒——原儒。何谓原儒?正本清源,梳理什么是原儒。

对于中华文明的正统之争,一直以来争讼不已。有儒道之争,纷争者围绕着儒、道孰为正统,互相攻讦。那我们就试图来梳理、理清儒和道的本意。

一、何为道?何为术?何为儒?

今天我们要查字,那肯定首选《说文解字》【注3】。《说文解字》解释“道”这个字:“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什么是“一达谓之道”?这就是说“道”的本意是“路”,但它不是普通的路,它是只有一条直道,没有任何岔路口的“路”,这样的路叫做“道”。

而《说文》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注4】,术士之称【注5】。”“儒”的本意是“术士”,就是后世所谓“江湖术士”的那个“术士”。当然后世的江湖术士显然不是上古的儒士。

那么上古儒士,他居然是术士。什么是术士呢?我们只好再检索“术”的意思。“术”的解释是:“术,邑中道也。”原来“术”的本意也是路,但它和“道”不一样,“道”是“一达谓之道”,没有任何岔路的一条道,一直走到底的路,叫“道”。而“术”是在有许多岔路口的情况下,中间那一条道、中间那条路,叫“术”。

二、道家和儒家的宗旨

回顾一下:“道”是唯一的路;“术”是中道之路;而“儒”是术士,字面意思就应该是——走在中道上的君子。

何为中道?“中道”就是“人道”。人在天地之间,天地人,人为中。天道、地道、人道,人在中间。“中道”即“人道”。

所以儒学的本源就是修习人道之人。人道,伦理纲常者也。儒家的圣人荀子曰:“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注6】。”正是此意。

所以说,道家的宗旨是发明天道,儒家的宗旨是发明人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谓之曰道。”荀子曰:“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庄子曰:“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三、儒、道乃至九流百家的关系

对于儒、道二教的学术偏向、学术宗旨,古人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

所以,儒、道只是两门不同的学术,他们之间不是矛盾的,也不是冲突的,甚至也不能说是对立的。其他九流百家也一样,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同一学问下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

中国社会延绵那几千年的误解,就说儒家是儒家,道家是道家,法家是法家。你是某一家的人,你就必须做某一家的事情,和其他家呢,就产生一种仿佛是对立的关系。但这不是学术的本源,九流百家,他们只是不同的学科而已。

第三部分:学精儒、道的孔子

一个学生当然可以修习许多学科,精通许多学问。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兼通儒、道的圣人。

正是因为孔子学精儒、道,学兼天人之学,所以孔子才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注7】”和儒道内圣之术一以贯之。

孔子本人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道兼修,但是孔子训诫他的弟子则不然。孔子教育弟子纯是儒学,没有道之学。孔子训诫弟子论道之时禁谈怪力乱神,教化弟子只谈文行忠信,礼义廉耻【注8】。因为性与天道,盖由不可得而闻者矣【注9】。

因为道家是天之学,儒家是人之学。孔子学兼天人儒道,但是他在教化弟子时只用儒学,毕竟弟子的资质难以胜任,只能学人伦之学,不能学天道之学。

我说孔子学兼儒道,可能很多人会质疑,因为我们受到的教育,一直说孔子是儒家的圣人,而且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怎么还通道家呢?但孔子确实兼通儒道,有其言论为证。

孔子修人道以希天,本天道以律人。孔子明于天道而推本于人,故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7】”;“大哉,圣人之道!洋洋呼,发育万物,峻及于天。”【注10】明说“圣人之道,峻及于天”,是孔子明“天”之正义。

孔子以明于人道而推源于天,故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注11】”

孔子之学,“上比道家则不足,下配儒家则有余”,故子思赞称为中庸【注12】。中庸不是后世那些鄙俗之人所曲解的——什么和稀泥,什么圆滑,什么处事人情练达那一套,中庸的本质是说孔子“上比道家则不足,下配儒家则有余”。孔子之学在儒道之间,在天人之中,这便是中庸。

所以,孔子虽然是儒家的宗师,但是我们不可以以儒家卑视孔子。孔子之学术不止于儒家。

后世儒家之流弊,它已经被佛教、道教污染了。儒家已经被污名化了,孔子的污名更甚。

所以我们要正本清源——不单要搞清楚儒家是什么,还要明白孔子本人的学术源流和学术宗旨不仅仅是儒家可以囊括的。

第四部分:原始的儒家

那么说到这里,原始的儒家又是什么样的呢?原始的儒家出于司徒之官,这是《汉书•艺文志》所明说的。这里我不得不追溯到上古,试图把这个学术的源流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一、上古学术之源与流

中华文明始于轩辕黄帝。黄帝初立史官,史始自黄帝。孔子在《易传》里面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后世圣人即是黄帝。

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期,人们通过结绳来记事。但是在黄帝为政之时,黄帝的史官仓颉造了我们熟知的汉字,从此就有了文字记载。

司马迁论史也首断自黄帝,所以古人明白,中国之史始于黄帝。“黄帝初立史官,仓颉、诅诵居其职【注13】。”

后世又分为左右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到了周代,政令越来越繁杂,史官便有了五种——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诸侯列国各有史。

老聃是周收藏史,也就是周朝的皇家图书馆馆长吧,可以这么说!他被尊为道家的鼻祖,由此可见历代史官的严格【注14】。

《汉书•艺文志》评论道家之术是这么说的:道家“深明于古今成败祸福存亡之道,颂法三皇五帝,以上箴王缺,嘉言以行。”,又说道家“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正因为道家历代的宗师都是史官,所以他们深明于古今历史的成败祸福存亡之道,把王朝兴衰更替的规律摸得十分清楚。他们法效三皇五帝,箴劾王德。

效法三皇五帝来劝谏当世的君王,所以说道家宗师其实是太史。太史也就是天子之史,也就是天子之师,帝师。

古代的学术皆出于官守,有一官就有一门学术,此非世世传承是不能通达的。到了汉宣帝改太史公一官为令,奉行文书,史官的道统才改变了。

上古时期史官的道统在道家,到了汉代《史记》之后,史由道入儒,道统下承,转入儒家。

二、西周王官之学实乃治国理政之学

如前所说,太史是天子之史,为天子守书藏。天子的藏书是外人不得窥窃的。

六经六艺是上古帝王经世之大经大法,太史守之,以垂训后王。太史,天子之史,天子之师,帝王之师。天师,帝师,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太史,都是道家之人。天子之师为天子守道、守书,这些书是用来垂训后王的。教育帝王嘛!这些书当然不是庶人,平民能够窥视、能够所得的。

不像现在,我们可以轻易在代售点、在网络上读到《易经》,读到《诗》、《书》、《礼经》、《春秋》,上古时期这些都是帝王之书,是秘密,不是民间可以看到的。

古人认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天下也应当只有一个帝王,这个帝王就是圣人。圣人是万民之主。

帝王是圣人啊,百姓如婴儿一般纯朴,帝王爱民如子。上古的内圣外王,大抵就是如此。

作为天子的帝王,在太史的教育下,掌握了先王先圣的六经之艺,拥有了至高的智慧,来教育百姓,治理天下。

但是这个道统在西周末年被打破了。

三、犬戎攻破镐京、官学失守导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西周末年,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废嫡立庶、烽火戏诸侯,引来了祸乱。由于之前周幽王烽火戏诸候,所以他被申侯攻打的时候,没有诸侯来救他,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的: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之中,申侯的儿子——原先的太子也就夺得了王位,就是周平王。

这场政变是西周到东周的转折点。

周幽王宠爱褒姒这个有色无德的女子,想要废嫡立庶——废掉自己的正妻申后所生的太子,要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但是很可惜,他的正妻申后是诸侯之女,她身后的父亲申侯是雄霸一方的诸侯,申侯的女儿和外孙被废,对其而言当然是奇耻大辱。而且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天子无道,周幽王确实有过在先。所以,申侯勾结戎狄,也就是犬戎,不是华夏族,是异族之人来攻打西周。

申侯勾结犬戎讨伐周天子,这个是以下犯上。为什么其他的诸侯,就是我们华夏族的诸侯不和申侯合作呢?因为周幽王虽然无道,但毕竟贵为天子,所以申侯要讨伐周天子,就只能勾结异族。

就这样,戎狄就窃据了西周的都城。他们当时占领了西周都城镐京西北方,这就迫使周平王不得不东迁。

周平王通过这场政变虽然成功夺取了王位,但是这个王位毕竟是他的外祖父勾结犬戎替他夺来的。异族犬戎窃锯了都城,成为华夏族的心腹大患。

戎狄窃据西周都城的西北方,他的遗祸一直留至今天。

如前所述,周平王不得不东迁,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东迁是西周到东周的一个标志,也是周朝衰落的开始。至此,春秋战国开始了——王道衰微,诸侯力政,强者为君,强者凌弱,天下大乱。

说到这里我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孔子那么向往周礼,那么向往周代。孔子生于东周春秋时期,生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追思当年王道未衰之时。

四、“百家争鸣”实为“一曲”“一端”之争

我们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上都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个学术的灿烂时期。当年我在历史课上,学到这里我也非常激动,百家争鸣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仿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那么几百年,突然学术如此的发达,这为什么呢?为什么就在这几百年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学术如此繁荣、如此发达?百家争鸣为什么偏偏是那个时代?

继续往前追溯,继续潜心学习先秦的古籍经典,我才领悟到,其实所谓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并不是文化繁荣,而是文化之浩劫!

还是先引用古人的话,古人对这个百家争鸣怎么看呢?古人对百家争鸣的态度,都是深恶痛绝的!庄子说:“天下之至分数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注15】。”

庄子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注15】。”

百家争鸣的时代在庄子看来是“天下大乱,贤圣不明。”所谓“贤圣不明”就是真伪难辨,谁是贤人,谁是圣人,谁是不肖者、愚者,世人分不清楚。“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天下的学者各得一孔之见而自我欣赏,自以为得意。比如耳目鼻口,它们各有其功能,但却不能互相通用。犹如百家众技,都各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和全面,百家实乃孤陋寡闻之学,诸子实为持之一端的一曲之士。

“一曲之士”,“一曲”即是一隅,一个角落,一个方面,而不是大体。所以庄子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注15】!”

我用白话文翻译一下:内圣外王的大道已经暗淡而不光明了;已经郁塞而不发明了。天下之人人人从自己的欲望出发,以自己为道,以自己为尊。百家各得一端,往而不返,道不能相和。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见上古时期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兴王经世之大体,不幸不见;内圣外王之道,不幸不见。“道术将为天下裂”——道术裂为一片一片的碎片,而世人各仅得一个碎片,却自以为有道。

道术为何为天下所裂?是因为平王东迁,周室东迁。如前所述,周平王因为戎狄窃据都城,不得不东迁,在东迁的过程中王官失守了。

我们把周国,周代比喻为一个大家族,这个大家族要搬家,族长和族人带着自己的财物迁徙,但族中的一些管事的族员在搬迁的过程中失散了。

前面提过太史,也就是天子之史官,他的职责是为天子守书。为天子守书也就是为天子守道。在天子的藏书馆,有这些王官,他们分别掌握了六艺其中的门类。古代的学术皆出于官守,有一官即有一学。

所以说百家九流皆处于王官之学。王官,也就是天子之官,他们各自掌握的学问是为天子治国来服务的。

在周室东迁的过程中王官失守,有一些王官带着典籍流落到了民间。因此,在周室东迁的过程中,这些原本属于王室秘藏的典籍流落到了民间,这才有了诸子百家。

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突然之间空前绝后地繁荣,这是因为周室东迁的过程中,原本属于王史密藏的经典流落到了民间的缘故。

原本皇室密藏的这些天书、神书、圣书流落到民间,对于民间这不啻于一场天崩地坼地震动,正是这样的极大震荡才有百家的风起。我们所熟知的百家九流之源头正出于此。

所以《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把这段话翻成白话文就是:诸子十家,其中值得一看的只有九家而已。他们皆起于王道衰微,周王室衰微的时候。历史的大背景就是王室衰微,而诸侯各自实行霸政。当时的君主,他们所喜好的、所厌恶的都不同,所以这九家的学术蜂蛹而起,都各自推崇自己所擅长的那一派,来迎合诸侯。所以九流之术各得道之一端。

九流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可以说是九个不同的学科,而儒是其中一科,道也是其中一科。

第五部分:九流简介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皆谓九流百家出于王官之守。下面就分别简要介绍一下这九流【注16】:

道家出于史官(掌记录史事和保管档案),儒家出于司徒之官(掌户籍和授田),法家出于理官(掌刑狱),名家出于礼官(掌仪节),墨家出于清庙之守(掌守宗庙),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掌使节往来),杂家出于议官(掌谏议),农家出于农稷之官(掌农事),小说家出于稗官(一种小官),兵家出于司马之官(掌军事)【注17】,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掌观象授时),术数家出于明堂、羲和、史、卜之职(掌天文历法五行)【注18】,方技者,生生之具(掌医学)【注19】,皆先王之王官也。

道家出于史官,承继了天师、太史的道统。《汉书•艺文志》谈道家的特长是“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里重点是:道家是君人南面之术、帝王心术。《汉书》的作者班固虽然是儒门中人,但他却评价道家是君人南面之术,帝王心术,显然是非常客观的。

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司徒之官的职责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念起来文绉绉的。这里《隋书•经籍志》一句话可以概括地挺好: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儒家的宗旨主要是仁义和五常之道,五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所以这些伦理纲常是儒家的宗旨。【注20】

法家出于理官。职责是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注21】。法家专职刑法,是用来辅佐礼制,辅佐儒教。五刑是墨刑、刖刑、劓行、宫刑、大辟之刑。先王制五刑来惩治奸宄,用以辅佐礼教,所以法家他原本是来辅助儒家的。

名家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同名分、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有不同的礼数,所以名家的职责就是:正名责实【注22】,分辨贵贱尊卑,使名实无相僭滥【注23】。

墨家出于清庙之守,也就是庙祝。墨家的“贵俭、兼爱、上贤、右鬼、非命”都是源于此。《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注24】,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意思是说:“古代掌管宗庙的官员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三老五更的老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祭祀祖宗、敬重父亲,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把墨家的原理,学术源流及学术主张讲的非常清楚。

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行人之官的职责是“明辩,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注25】

杂家出于议官。《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

农家出于农稷之官。就是先王专门设置的管理农业的官职。

小说家出于稗官。“稗官”、“野史”常常联系连在一起,稗官野史。这个小说是什么小说呢?就是街谈巷语之说,也就是市井老百姓的议论言辞叫小说。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注26】稗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颜师古注:“稗官,小官。如淳曰:‘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稗官巡游天下,知道各地不同的风俗,道听途说,什么都记录下来,后世承继稗官道统的就是小说家。

兵家出自司马之官,是王者的武备,职责是禁暴、禁乱、平叛等等。另外阴阳家、术数家皆出于王官,这里暂且略过。

第六部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九流子学的源流,我们暂且树立清楚,现在回到儒家。

如前所述,儒为司徒之官,契【注27】为司徒。(舜)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翻译:契,百姓不亲睦,五种伦常道德不和顺,你担任司徒一职,谨慎传布宣扬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要宽厚。)”【注28】五教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五常是儒家的专业,而孔子是契的后人,所以孔子的家学就是司徒之学,就是儒学。

孔子既全继家学又兼通天道,正是以司徒之官上承太史之道统。

为什么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因为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却明了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孔子是精通六艺之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注29】

孔子以一身而备天德王道之全,所以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我孔子者也。”

为往圣继绝学!如果没有孔子,六经六艺还有谁来继承呢?那内圣外王之道永远暗而不明。在赞美孔子的同时,我们更要明确强调——孔子的学术不限于儒家。孔子是以司徒之官上承太史之道统,不可以儒家卑视孔子。

在当今这个时代,这个礼崩乐坏数千年的时代,在这个道德沦丧最剧烈的时代,能够正本清源、发明原儒已属不易,认识孔子更加不易。虽然不易,但是正本清源的工作必须要做。在我们今天,不是一代,可能要很多代、很多代人来做这个正本清源的工作。

讲清楚上古学说的源流,讲清百家九流的源流,我们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学派之争——避免儒道之争,避免儒法之争,避免儒墨之争;更可以使我们华夏文明避免一些更加粗鄙的——什么三教合一,五教合一这些粗俗的主张;避免再出现一个春秋战国那样的分裂;避免再出现五胡乱华那样天下大乱的世界。

天下大乱不仅仅是指战争对肉体的摧残,思想上的天下大乱才是最可怕的。

人人都不知正道为何物,人人都迷茫,人人都迷信那些邪教、迷信那些妖人的蛊惑,而圣人之道却被我们所忽视了。而圣人正是我们的祖宗。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九流皆是大道之一端,儒家是九流中的一个学派,道家也是九流中的一个学派。九流没有一个绝对的高下之分,虽然道家承继了上古的道统,一个大道统,但是其他家、其他门派也不可偏废,他们皆得先王大道之一端,皆得先王经世大法之一束。

而孔子学兼六经之六艺。可以说是百家共同的圣人。孔子之学术上比道家不足,下配儒家有余,所以孔子被赞为中庸。【注12】

至此,今天的讲座就告一段落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注释

【注1】类族辨物:语出《周易•同人》卦辞。卦辞说:“象日: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类族,言天生万物,各类殊分,此法乾天之无私,于殊分之族中,而类聚其所同,这就是“异中求同”的方法。辨物,言火之所及,凡物必照,此法离火之普照,而辨析其义,这就是“同中求异”的方法。来知德说:“类族者,于其族而类之;辨物者,于其物而辨之。如是刚同轨同轮,道德可一,风俗可同,亦如天与火不同而同矣。”

【注2】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注3】《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注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称“柔”曰:《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先,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玉藻》注曰:“舒儒者,所畏在前也。”

【注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术士之称”曰:术,邑中也,因以为道之称。《周礼》:“儒以道得民。”注曰:“儒,有六艺以教民者。”《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注云:“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按:“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谓六行六艺日德行道艺。自真儒不见,而以儒相垢病矣。

【注6】“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卷四•儒效第八》

【注7】“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首章》

【注8】“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

【注9】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注10】“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气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中庸》

【注11】“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语出《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是说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构成天道的运行变化,那是不能违背的自然功能。在后天而言,天道的变化运行,也必须奉行它的法则。无论先天或后天的天道,尚且不能违背它,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鬼神啊!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意为:先于天时而天不违背人意,后于天而人则尊奉天时。前者是说,兴人事得天相合;后者是说,人知晓天时或天理而奉行之。“先”为先于,“天”为天时或天理,“弗”为无,“后”为后于。郭扬《易经求正解》第478页:“庄氏注:‘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一:“崔憬说:‘行人事合天心也,奉天时布政圣政也。’”;《周易本义•文言传》:“朱燕则说:‘先天不违,谓意之所为,默与道契;后天奉天,谓知理如是,奉而行之。’”

【注12】孔子之立教,“上比道家则不足,下配儒家则有余”。此即子思所谓中庸,“庸者,用也,言兼儒道两家之统而用其中也”。“孔子建教异于儒道二家处”在于此,“删定六艺之宗旨”亦在于此。以《周易》而论,本出于“古史官”,故为“道家之书”,“详于天而略于人”,“至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始与人事相关,有了“天人之占”。孔子“因而賛之”,于是“上经始《乾》《坤》,象阳,所以立天道焉;下篇始《咸》《恒》,法阴,所以立人道焉”。《周易》于是便成了“孔子通天意、理人伦而明王道之书”。——《徵孔》,页81-83

【注13】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所论,黄帝时便有仓颉、沮诵为史官。“皇帝之世,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至于夏商乃分置左右,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经《尚书》,事经《春秋》者也。”

“黄帝之世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矣。”——《世本•作篇》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殷商时代就已有册有典。所谓册典,就是史籍。

【注14】唐代徐坚所撰《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史传第二•叙事》:按《世本》注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至于夏商,乃分置左右,(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经《尚书》,事经《春秋》者也。《周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凡五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逆邦国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内史掌王八柄之法,书王命而贰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掌赞书。《曲礼》曰:史载笔,士载言。夏有太史终,殷有太史挚,周有太史佚、太史儋、太史叔服、史籀、史苏、史赵。孔子曰:周任,古之良史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又为柱下史,则其职也。《春秋传》曰: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又杀之。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楚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史记》曰:秦赵渑池之会,其君相为鼓瑟扣缶,皆命御史书之。是则周之列国,亦各有史官,书事记言,以裁讨典。不虚美,不隐恶;善以劝世,恶以示后,所以暴露成败,昭彰是非者也。遭秦灭学,官失其守。至汉武帝,始置太史令。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故司马谈父子世居此职,得撰《史记》。故《史记•太史公自序传》云:述陶唐以来至麟止,自黄帝始,原始察终,考之行事,著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十表,八书,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成一家言,是也。《后汉书》云:班彪续司马迁后传数十篇,未成而卒;明帝命其子固续之。固以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百王之末,非其义也。大汉当可独立一史,故上自高祖,下终王莽,为纪表传九十九篇,逮上之。十志未毕,扶风马续及其妹曹大家所成,今《汉书》是也。其后又有《东观汉记》。《后汉书》云:诏刘珍、陶、伏无忌等述于东观,谓之《东观汉记》。列传载记凡百二十篇是也。世以《史记》、班固《汉书》及《东观汉记》为三史矣。后三国分方,魏吴各有史官,蜀无其职。晋初,陈寿采集其事,谓之《三国志》,凡六十五篇。自兹厥后,世有史书,虽不及迁固所修,亦其次也。

【注15】“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注16】《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义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总言以上诸子)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去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注17】“兵家者,盖出于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

【注18】“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汉书•艺文志•数术略》

数术为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羲和,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史卜,指太史、太卜等官。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史,是史巫之史;官,则太卜。……非载笔执简记之史官。”顾实《汉志讲疏》:“此明数术之学出于史官,则今之江湖医卜星象之类。”此等官吏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乃以天道而推人事、以术数为方法和手段、奉天承运之贤哲。

胡孚琛《四库全书术数丛刊•序》说:“古时太史有如后世之辅相,有燮理阴阳、交通天人之职责,故必精通卜筮之学。而后龟策决策之术,由象卜而数卜,由龟而筮,由《连山》、《归藏》、《周易》而八卦象数。而梦占,而太乙九宫,而六壬遁甲,而看相推命,遂成一博大精深之中国术数学。要之,术数学亦即史官之学,为中华道学文化的一大支柱。”

数术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有梓慎、裨灶、卜偃、子韦,战国时有甘公、石申,汉初有唐都,其中以天文学家甘公、石申最为著名,甘德与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注19】“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李建民《生命史学》说:“先秦的医学知识主要是保留在官府。当时官府的医学活动,在《左传》、《周礼》等书略有反映。其中,《周礼》疾医有治疗不愈而死亡的记录性档案。但医学典籍大致是战国以下民间私学的产物。具体表现于长桑君、扁鹊与淳于意师徒的知识传授过程。这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概念是‘禁方’或‘禁方书’。”

【注20】《尚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孔传:“天与我民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废弃不行,是大灭乱天道。”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引王念孙曰:“泯,亦乱也。”汉王充《论衡•偶会》:“伯鲁命当贱,知虑多泯乱也。”章炳麟《辨诗》:“不悟乐府虽变,其为夏音则同,未有泯乱大略者也。”

【注21】“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尚书•禹谟》

【注22】《隋书•经籍志》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可见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名学自先秦已经存在,如公孙龙、惠施,但其论说多散佚,《尹文子》一书也属名家,但现在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汉朝的作品。《尹文子》中说:“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检形定名,就是名家学说的核心理论,所以名家学说也称为刑(即形)名学。

【注23】先秦的“名实之辩”指的就是当时对于语言(名)和世界(实)的关系之争。

在这场争论中颇有论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儒家的观点: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儒家认为,所谓的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名分”,所谓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别、贵贱有差得社会秩序。所谓“正名”,就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现实,规范社会,使之纳入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等级秩序中。

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间的这种“名”与“实”之间天经地义的关系。“实”无论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乱了章法,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道家的观点是:“世界”既不是现实的社会秩序,也不是可以经验到的客观实际,而是超越经验的“道”和“无限”。世界本是混沌的,是语言使其清晰了起来;世界本是黑暗的,是话语使其光明了起来。是语言让世界变得可以言说,可以把握。可是,在让世界清晰和光明的同时,语言也在阉割着世界的无限和丰富。

墨家的观点:坚持经验主义,强调“闻之见之”、“取实与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现实的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自然要发生变化。

名家的观点:其实名家是一个另类,它不探究名、实关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语言本身上,从而玩弄起了语言的概念,利用语言本身做起了游戏,不再关注语言所寓含的内容,而是看重语言本身逻辑技巧。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诡辩论。

【注24】三老五更: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尊养老人。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终之以仁也。

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唐孔颖达疏曰:“三老五更各一人,蔡邕以为更字为叟。叟,老称。又以三老为三人,五更为五人。非郑义也。”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颖达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三老,乡官之名。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

【注25】“从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隋书•经籍志三》

【注26】“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班固《汉书》下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弭谤》

【注27】契:孔子43世祖,一作卨,商部族首领,舜帝司徒。契为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

【注28】“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注29】“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好,去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述而第七朱熹《论语集注》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头条更多...
  • [古代思想] 黄纯艳:朝贡体系维护了古代东亚和平 日期:2023-08-31 09:26:09 点击:170 好评:0

    摘要:古代东亚的和平秩序以中国为中心,以朝贡体系为载体。这一体系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九州殷盛,四夷自服”为上策,希望通过自身的富强昌盛感召“四夷”,反对“疲中国而事外夷,所谓获虚名而受实祸”,也反对“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其...

  • [中华] 杜车别:从历史事实看当今主流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歪曲 日期:2021-02-04 23:00:46 点击:419 好评:4

    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过去,正在于未来,至少要知道什么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应该唾弃和鄙视。主流历史观念描绘的景象,中国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综合文明汉唐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明代黑暗专制极点,清朝延续这个势头而已。按照这样的景...

  • [古代思想] 在你狂骂程朱理学之前,请先了解它! 日期:2021-02-03 21:19:56 点击:221 好评:4

    如今你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检索,立即便会发现,程朱理学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万恶之源:有人控诉“程朱理学鼓吹缠足、戕害妇女”;有人指出“程朱理学压抑了中国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人痛骂“程朱理学彻底把中国人奴化,人成了逆来顺受的奴才”;有人痛...

  • [当代思想] 溪山琴况|《溪山琴况文集》电子书 日期:2019-06-05 22:37:06 点击:917 好评:0

    温馨提示:建议使用电脑查阅!...

  • [中华] 纵横家 日期:2017-11-12 13:51:25 点击:218 好评:0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我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

热点头条更多...
  • [当代思想] 溪山琴况|《溪山琴况文集》电子书 日期:2019-06-05 22:37:06 点击:917 好评:0

    温馨提示:建议使用电脑查阅!...

  • [当代思想] 边塞诗人|从分子人类学的视野看汉族的血统问题 日期:2017-09-13 15:47:06 点击:599 好评:7

    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杂音和噪音,说是汉族只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血统意义上的汉族早已不存在,乃至还有一些人散布所谓“汉族这个民族都是不存在的”,他们说汉族是辛亥革命前后为了反满的需要而由当时的革命党人临时构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比如四川某位作家就亲口...

  • [中华] 玄黛|《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讲座 日期:2017-10-21 12:34:58 点击:562 好评:13

    兴汉是群友共同的诉求与目标,兴汉者是心怀大义的有志之士。众人共同在这个兴汉的网中,这个现象对应周易的天火同人之卦相。同人即同仁,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之人。孔子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注1】。在同人卦象中的君子要类族辨物。对于我们来说处...

  • [中华] 杜车别:从历史事实看当今主流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歪曲 日期:2021-02-04 23:00:46 点击:419 好评:4

    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过去,正在于未来,至少要知道什么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应该唾弃和鄙视。主流历史观念描绘的景象,中国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综合文明汉唐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明代黑暗专制极点,清朝延续这个势头而已。按照这样的景...

  • [古代思想] 在你狂骂程朱理学之前,请先了解它! 日期:2021-02-03 21:19:56 点击:221 好评:4

    如今你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检索,立即便会发现,程朱理学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万恶之源:有人控诉“程朱理学鼓吹缠足、戕害妇女”;有人指出“程朱理学压抑了中国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人痛骂“程朱理学彻底把中国人奴化,人成了逆来顺受的奴才”;有人痛...

最新文章更多...
  • [中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日期:2017-10-17 14:17:27 点击:1099 好评:2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

  • [中华] 试述“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形成过程 日期:2017-10-17 15:34:07 点击:614 好评:4

    现代学者讲到诸子学说起源时,多称《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出于王官说”[1],但包括《汉书艺文志》在内的历代著述均未直接使用过“诸子出于王官”这一说法。直到1906年,“诸子出于王官”一说才首次出现在章炳麟的讲演中,胡适的大作《诸...

  • [先秦思想] 华夷之辨 日期:2019-03-07 23:22:50 点击:505 好评:3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

  • [中华] 子学和经学的区别 日期:2017-10-20 13:32:38 点击:357 好评:2

    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里提到“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那么,子学和经学的区别是什么? 一、经学与子学的区别 经首先指的是六经或者五经(《乐经》散失),这些是上古典籍的汇编,是后来所谓的诸子百家共同依靠...

  • [先秦思想] 《春秋》大义“大复仇”! 日期:2019-10-30 11:30:13 点击:338 好评:0

    《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作,是在鲁国的国史基础上修订而成,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计二百四十四年。《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因此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孔老夫子这种春秋笔法、述而不作...

热点文章更多...
  • [中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日期:2017-10-17 14:17:27 点击:1099 好评:2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

  • [当代思想] 溪山琴况|《溪山琴况文集》电子书 日期:2019-06-05 22:37:06 点击:917 好评:0

    温馨提示:建议使用电脑查阅!...

  • [中华] 试述“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形成过程 日期:2017-10-17 15:34:07 点击:614 好评:4

    现代学者讲到诸子学说起源时,多称《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出于王官说”[1],但包括《汉书艺文志》在内的历代著述均未直接使用过“诸子出于王官”这一说法。直到1906年,“诸子出于王官”一说才首次出现在章炳麟的讲演中,胡适的大作《诸...

  • [当代思想] 边塞诗人|从分子人类学的视野看汉族的血统问题 日期:2017-09-13 15:47:06 点击:599 好评:7

    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杂音和噪音,说是汉族只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血统意义上的汉族早已不存在,乃至还有一些人散布所谓“汉族这个民族都是不存在的”,他们说汉族是辛亥革命前后为了反满的需要而由当时的革命党人临时构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比如四川某位作家就亲口...

  • [中华] 玄黛|《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讲座 日期:2017-10-21 12:34:58 点击:562 好评:13

    兴汉是群友共同的诉求与目标,兴汉者是心怀大义的有志之士。众人共同在这个兴汉的网中,这个现象对应周易的天火同人之卦相。同人即同仁,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之人。孔子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注1】。在同人卦象中的君子要类族辨物。对于我们来说处...

栏目列表
站长推荐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发布:2017-10-17 14:17:27
点击:1099  佳度:2
溪山琴况|《溪山琴况文集》电子书
发布:2019-06-05 22:37:06
点击:917  佳度:0
试述“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形成过程
发布:2017-10-17 15:34:07
点击:614  佳度:4
边塞诗人|从分子人类学的视野看汉族的血统问题
发布:2017-09-13 15:47:06
点击:599  佳度:7
玄黛|《孔子与上古学术源流》讲座
发布:2017-10-21 12:34:58
点击:562  佳度:13
华夷之辨
发布:2019-03-07 23:22:50
点击:505  佳度:3
杜车别:从历史事实看当今主流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歪曲
发布:2021-02-04 23:00:46
点击:419  佳度:4
子学和经学的区别
发布:2017-10-20 13:32:38
点击:357  佳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