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

首页 > 专栏 > 李退山 > 字疏 > >
艺术 文史 正心 治鉴字疏

正字疏【二画儿部】

作者:李退山点击:评论:0

本站提供广告及绘画定制服务 微信:wenyijiaoliu

时间:2019-07-21来源:未知责编:caian

儿部
细说汉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诗》)这个“兒(伪作“儿”)”字,从甲骨文①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一个面朝左站着的大头娃娃,头顶的中间是开口的。许慎说这是“头囟(xìn)未合”。也就是婴儿脑囟骨还没有长在一起的意思。在大头之下,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是婴儿的手臂,右边弯曲的一笔代表婴儿的身子和腿。金文②的形体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小篆③ 与甲、金一脉相承。④是由小篆变来的楷书形体,从曲笔变为直笔。⑤是今人自造的伪体字。其实,严格来说,“儿”是“人”的变体。而“兒”之所以是“兒”,不是“人”,最关键的标志性部位还在于那个囟门未闭合的娃娃头形——“臼”,但伪体字把“臼”去掉了,仅留下表示人形的“儿”,就失去“兒”的意义之所在了。

元稹《莺莺传》:“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既然莺莺是女孩子,为什么在父母面前 也自称“儿”呢?是的,古代是有这种习惯。现在有的女土给父母写信,也用“儿”自称,显得亲而且雅。

读《诗经》时会见到“黄发儿齿”一句。“黄发”是指老人。这个“儿齿”不能理解为“小孩的牙齿”,那是指老人齿落后而再生的细齿,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


细说汉字

这个“兀(wù)”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是面朝左侧立的一个人,头是平顶的。金文②也同样是面朝左侧立的人形,头部逼真。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写法。

“兀”字的本义是“人”。在上古与“元”是同一个字。后来申为高而上平的秃山为“兀”,如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这里的“兀”字就是山秃的样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蜀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阿房宫也就建造成了。可是“彻卷兀若无”(柳宗元《读书》)中的“兀”字就不是山秃的意思,那是形容茫然无知的样子,意思是:读完了卷册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似的。山秃为“兀”,就是山上没有东西,所以“兀”字表示“无知”之义也是从“山秃”之义引申出来的。有人把杜南《入衡州》诗“兀者安堵墙”中的“兀者”理解为“秃头之人”是不对的。其实这里的“兀者”是指砍去了一只脚的人。

请注意:在古代戏曲中常有“兀的”一词,比如:“兀的不气杀我也!“(《赵氏孤儿》)这个“兀的”是反诘语气的虚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岂不气死我了!


细说汉字

这是“未垂矜允”的“允”字,本为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商承作先生认为:“象人回顾形,殆言行相顾之意。”也即像一个人回头看的样子。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石鼓文的写法。④是小篆的形体。⑤为楷书的写法。

“象人回顾形,殆言行相顾之意。”;《说文》也说:“允,信也。”可见,“允”字本义为“诚信”、“诚实”,比如《诗经・小雅・车攻》:“允矣君子!”大意是:诚实啊君子!由“诚信”又可以引申为“得当”、“公平”,如《后汉书・虞诩(xǔ)传》:“案法平允。”这是说:处理案子很公平。由“得当”又可以引申为“适当”、“适宜”,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允当则归。”这里的“允当”就是“适宜”的意思。嵇康《释私论》:“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这里的“允当”就当“得当”讲。至于“允”字当“允许”、“允诺”讲,那是远引申义,现在多用。


细说汉字

这是“元首”的“元”字。甲骨文①的下部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最上部的一横是表示头部所在。金文②和小篆③也都是这个意思。④是楷书的写法。

“元”字的本义就是“头”,如:“狄人归其元。”(《左传・公三十三年》)也就是说:狄人送还了他(先轸zhěn)的头。由“头”义又可以引为“元首(众人的首领)”,比如:“元首明哉!”(《书经・益稷》)也就是说:君主英明啊!“元”字由“人头”义又可以引申为事情的开头,即为开始或第一。比如:“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大意是:“元年”是什么意思呢?是君之开国第一年。

“元元”一词在古籍中常见。如《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这个“元元之民”就是“善良之民”的意思,但“元元秋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元元”,若理解为“善良的”那就不对了,这里的“元元”是指老百姓。

有人问,为什么在中国满据时期爱新觉罗・玄烨之际,“玄色”被称为“元色”,“玄妙”改为“元妙”?这是因为当时殖民统治中国的清国魁首名字中有“玄”字,故伪讳“玄”为“元”,因玄、元二字读音相近之故。今光复之!


细说汉字

“木兰无长兄。”这个“兄”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是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其上部是“口”,为张口祷告之意,所以“兄”字本为“祝”字的初文。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形体。

《说文》:“兄,长也。”许慎此说仅仅是“兄”字的假借义,而非“兄”的本义。据甲骨文分析,“兄”上从ロ下从人,本义为“祝(祈祝)”,而“兄长”只是“兄”字的假借义。因社会活动日趋复杂化,汉字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趋势,后来,人们给“兄”加了一个“示(礻)”旁专门表示“祈祝”的意义,这样“祝”和“兄”就各有分工了。

“祝”归为“示”部,“示”在甲骨文中是祭台之形,楷书也基本承袭了甲骨文的写法,其长横为祭台的长案,短横代表祭案上的贡品,其下的“小”字形为祭台的支撑物。可见,“示”与鬼神有关,凡与祭祀,祈祷,鬼神,巫祝相关的,都归为此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礻”部和“衤”部十分相似,其实一个是“示”,是祭台的象形;一个是“衣”,是衣服的象形。“礻”部和“衤”部,其义差之万里,不能相混。

增加“礻”旁后,“祝”和“兄”就分工明确了,“兄”字的假借义——“兄长”也就作为专有意义就固定下来了,不再表示其本义——“祈祝”了。如《管子・心术》:“亲如弟兄”。“兄”字的“兄长”义又可以引申为“朋友”义,如柳宗元《与肖輸林俛(fǔ,俯的异体字)书》:“兄知之,勿为他人言也。”后世在写信时也常用“兄”作为尊称,如学兄、仁兄等。注意:这里的“兄”是一种敬辞,并非被称呼者在年龄上一定要大于称呼者,如汉服同袍之间也多敬呼为“兄”,并无年龄苛求。

“兄”字可由实词借为虚词使用,其用法有二:一、读为 kuàng,副词,表“更加”意,如《墨子・非攻下》:“王兄自纵也。”这是说:王自己更加放纵了。二、也读 kuàng,连词,表“况且”意,如《管子・大匡》:“兄与我齐国之政也。”这里的“兄(况)”,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细说汉字

这是“沙场征战,身先士卒”的“先”字。这个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下部是一个面朝左的人,人头上长了一只大脚,这就表示走在人前头的意思。“走在人的前头”,当然就是“先”了。金文②的形体也同于甲骨文,只是由于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而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故而金文较甲骨文粗黑了一些。小篆③直接由金文变来。④为楷书的形体。

“先”的本义就是走在前面,如屈原《九歌・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意思是:敌我对射时,流矢交坠,战士争先冲杀。之后又引申为时间的先后,如《史记・高祖本纪》:“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即:先进入并平定关中的人称王。这个“先”字实为时间副词。


细说汉字

这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光”字。甲骨文①图像化特征显著,其下部是面朝右跪着的一个人,人头上有一把大火在照耀。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使人类迈人了文明时代。金文②人头上的“火”写法更加符号化了,图像化虽弱了一些,但其上部“火”的形态依然如故,其下部仍能看出弯腰屈膝的一个人。小篆③符号化就更明显了,但其上部的“火”还有火苗上冒之形,其下部的人手臂很长,活像一个躬背俯手于地的人。可见小篆的图像化特征并未彻底消失。楷书④由小篆变来,图像化更弱,符号化特征更强。“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最后到楷书的演化过程我们很明显可以感受到,汉字作为一开始的图像化文字,其发展的趋势却是一步步弱化具象图像化,强化抽象符号化的过程。

“光”字本义就是光明、光亮,如《孟子・尽心上》:“日月有明,春光必照焉。”由“光亮”又引申为光彩、光荣,如《荀子・不荀》:“言己之光美。”意思是说自己的光彩。又可引申为发扬光大之意,如诸葛亮《出师表》:“以光先帝之遗徳。”即:以发扬光大先帝所留下来的德。

时代不同,词义也往往各有差异。比如“光棍”一词,我们今天称尚未娶妻子的人为“光棍”,但在古代却多指地痞、流氓,比如《牡丹亭・同宴》:“叫中军官暂时拿下那光棍。”这里的“光棍”就是指流氓。


细说汉字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堯(伪作尧)天。”这个“堯”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两堆土,下部是面朝左的一个人,土堆本身就有“高”义。②是《说文》中的古文形体,是两个“人”的头上均有“土”。③是小篆的形体,人的头上有三堆土。三有强调义,表“高”的程度更近一重,故三堆土就代表“极高”。同时,“垚(yáo)”也表音。④是楷书正体字,依小篆而来。其上为“垚”,表“极高”义,亦表音;其下为“兀”,为人形,因“堯”为人中最高者,故从人。且“兀”为人头顶加一横之形,头顶当然是最高处,故“兀”亦有“高”义。从以上分析可见,正体“堯”的字形完全道出了字义,而且音、形、义相互印证,完美统一。⑤为伪体字。将表音、且表示“极高”义的“垚”伪作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义的无相干符号——“戈(去掉一点)”,从而将“堯”这个字外在的音、形与内在字义之间的有机联系斩断,伪化成“尧”这个外形和内涵毫不相干的枯燥符号。

《说文》:“堯(伪作“尧”),高也。“堯”字的本义为“高”。人中之最高明者为“堯”,所以五帝之季末期的领袖有“唐堯”和“虞舜”,他们是古代最贤明的帝王之一。杜甫《诸将五首》:“蓟门何处尽堯封。”这里的“堯封”就是指中国的疆域。据说堯、舜时开始划定我国疆土为十二州,所以后世也常常把“堯封”当成中国的代称。

总之,古代人民对“堯”极为崇拜,所以古籍中的“堯天”、“堯年”等词,都用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岁月、升平盛世。


细说汉字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个“克”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的上部像人头上戴的胄(头盔),下部是一个面朝左而弯着腰的人。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此说不妥,许慎是仅就小篆的形体而加以臆测。其实,“克”字的本义应为“胜”,表示头戴胄的武士能够取胜之意,如诸葛亮《草庐对》:“操遂能克绍。”即曹操终于战胜了袁绍。由“战胜”引申为“能够”,如《尔雅・释言》:“克,能也。”柳宗元《贞符序》:“不克备究。”意思是:不能够完备地探究。后又可以引申为“克制”,如《后汉书・祭遵传》:“克已奉公。”《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后世“克”字被假借为公制中计量质量和重量的一种单位,如一公斤等于一千克,一市斤等于五百克。


细说汉字

“五月五日,龙舟競渡。”这个“競(伪作“竞”)”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像两个人头部皆有刑刀之形,有“競强”之意。②是金文的形体,二人的上部皆讹变为“言”。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极相似。④是楷书正体字,二“竞”骈行相角方为“競”,这是有道理的。③为伪体字,把“競”伪作“竞”,两个变为一个,骈行相争之意荡然无存矣!

《说文》:“競(伪作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競”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执競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是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競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称为“競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競有争。”对“競争”一词,郭象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競,对辩日争。”

作诗押险被称作“競病”。据《南史・曹景宗传》记载,南朝曹景宗大败魏兵而还,武帝高兴地设宴庆贺,宴饮时联句赋诗。轮到景宗时,韵已用尽,只剩下“競”与“病”二字。景宗泰然即赋:“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競。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武帝赞叹不已。因此,后世就将“競病”一词作为赋诗押险韵的典故了。


细说汉字

“神农竟不知。”这个“竟”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上部的“言(上古“言”与“音”同字)”为乐器之形,下部是“人”,表示人奏乐。②是古玺文(玺上刻的字称玺文,如同龟甲兽骨上刻的字称甲骨文,钟鼎上刻的字称钟鼎文或金文,陶器刻字称古陶文,石鼓上刻字称石鼓文或石文一样,都是以文字载体命名,实际上无论甲骨文、古玺文,古陶文,石文、金文、篆书、楷书,皆是汉字。)的形体,上部为“音”,下部仍为“人”,其义未变。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竟,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许说实为引申义。“竟”字本义为“奏乐”,后引申为“乐曲尽”义。由此,又可以引申为“完结”、“终了”,如《晋书・谢安传》:“看书既竟。”这是说看书已经完毕。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由“终了”又可以引申为“终究”、“究竟”,如刘禹锡《天论上》:“道竟何为邪?”这是说:“道”究竟有什么用处呢?由此又可引申为“最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竟死于秦而归葬。”

边界为国境的终了,所以当“境”字未产生以前,“竟”作“境”用,如《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这是说:逃走而又不逃出国境,回来而又不讨贼,不是你又是谁呢?《商君书・徕民》:“竟内不失须臾之时。”这是说:国境以内不误一点农时。这个意义后世均写作“境”。

(0)
0%
发表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最新头条

最新文章

 正字疏【三画山部】
正字疏【三画山部】
山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山字就是个象形字。金文①是三个山峰组成一个山字。小篆②为了书写方便则将实心山变为单...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59
点击数:25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川部】
正字疏【三画川部】
川部 “百川灌河”的“川”字,甲骨文①弯弯曲曲的形状像一条河流,曲线中的五个点儿是指河流中的漩涡,可见“川”字是个象形字,其本...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44
点击数:13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口部】
正字疏【三画口部】
口部 “口”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和小篆②的形体都像人的嘴。③是楷书写法。 “口”字的本义就是“嘴”。由“嘴”之义又引申为“人ロ...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26
点击数:220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大部】
正字疏【三画大部】
“大”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金文②、小篆③都像“人”形。楷书④则把人的两臂伸平变成了一横,看起来还是人叉腿张臂而立的样子。“...
发布时间:2019-09-24 06:03:08
点击数:29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土部】
正字疏【三画土部】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个“土壤”的“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表示从地面上突起来的一堆土。古人非常敬重土,有了土就有农...
发布时间:2019-09-21 07:15:35
点击数:129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工部】
正字疏【三画工部】
工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甲骨文①的形体看,“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下部就是斧头锋利的刃部。金文②的下部更像斧头...
发布时间:2019-09-16 15:18:16
点击数:192  好评度:0

推荐文章

图文资讯

关 注 微 信打 赏 本 站
分享到QQ空间 打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