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

首页 > 专栏 > 李退山 > 字疏 > >
艺术 文史 正心 治鉴字疏

正字疏【三画土部】

作者:彩岸画室点击:评论:0

本站提供广告及绘画定制服务 微信:wenyijiaoliu

时间:2019-09-21来源:未知责编:caian

土部
细说汉字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个“土壤”的“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表示从地面上突起来的一堆土。古人非常敬重土,有了土就有农业,有了农业就有衣食。所以人们把这种堆起来的土看是神,并向它祭献。金文②基本上与甲骨文的形体相同,只是将虚心的“土”字变为实心罢了,这与青铜的铸造有关。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形体。

“土”的词义很广,这里不必细说。值得注意的是,当“土”字与“桑”字结合而组成“桑土(指“桑根”)”一词时,这个“土”字应读为dù,实为“杜”的假借字。

另外,当我们读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时,会见到“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诗。这个“土馒头”是指“坟墓”,因为坟墓在远处一望也确像土馒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有千年的铁门能隔住,可是最终谁也免不了有一死。

“土”字是个部首字,凡由“土”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土”有关,如“垣”、“埋”、“城”、“塞”等。


细说汉字

这个“③(输入法不支持此字,故以图③代之。)”字读作tǐng,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一个人站在一个圆土堆上,表示挺身之意。所以“③”为“挺”字的初文。②是小篆的形体。其下部是“土”,其上部是一个面朝左站立的一个人。③是楷书的形体。

《说文》:“③,善也。从人士。”这不妥。其下并非从“士”,而实从“土”。从“士”的字是“壬”字,即天干中的第九位。这两个字很相似,不能搞混。另外,许慎还提出第二种说法:“象物出地挺生也。”这也不对。这与他上面所说的“从人”相矛盾;再说,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形体看,它的上部决非“土上生物之形”。

“③”字的本义应为“挺”,所以后世也正是用“挺”代“③”,如苏轼《留侯论》:“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由“挺直”又可以引申为“挺拔出众”的样子,如《宋史·沈辽传》:“幼挺拔不群。”这是说:他从幼年起就和一般的人不一样。自从“挺”字产生以后,“③”字也就不用了。需要说明的是:“廷”、“庭”、“蜒”、“梃”等字中的“壬”,本来都从“土”,现在都作“壬”,从“士”。


细说汉字

“爷娘妻子走相送,塵(伪作“尘”)埃不见咸阳桥”中的“塵”字是个会意字。①是“塵”字的籀文形体(见《说文解字》),其中有三只鹿,在上面一只鹿的两侧是两个“土”字,这就表明群鹿奔跑,尘土飞扬,可见这是个会意字。小篆②则减少了一个“土”字,把余下的一个“土”移到三只鹿的脚下,这就更为形象地表明了群鹿奔跑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正体③是直接由小篆变来的,只不过减少了两头鹿。③是今人自造的伪体字,上“小”下“土”,自诩“小土”为“尘”。

关于把“塵”伪化为“尘”的问题,我在《对汉字形和义的每一次探究都是一次与祖先的对话》一文中有如下论述:

汉字除了最基本的表情达意功能之外,每一个生动的象形符号都是一块印记着先人生存状况的活化石,更是一帧记录着汉族先人生产和生活细节的史笺。汉字字符的每一个象形元素和会意场景都蕴含着丰富的远古信息,这些元素及其结构方式肇始于甲骨文,之后被金文、小篆、隶书和正体楷书承袭了下来。当你面对某个正体方块字的时候,你只需沿着甲、金、篆、隶、楷的演变足迹去究一究她的字形,就欣然会意了!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抚摸传统,与祖先对话的过程。但是,当代有那么一帮人,他们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为汉字这个人类历史上硕果仅存的古文字动了一番伤筋动骨的手术,就像蹩脚的屠夫一般对高度成熟的汉字系统进行了一番刀削斧劈般的改造,把一些字符元素删的删,改的改,这就把附加在相关字形中的历史信息也一并删除了,最终导致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一个习惯于无视传统的民族,就如同一个丧失了记忆能力的人,每一次成功或失败之后,其经验的累积均复归于零,他的人生也会一次次重新回到起点。汉字伪化就是这样一场对传统的无视和对历史的丢弃,其“发明文字”的所像之形和所会之意皆丧失了历史信息。比如尘土的“尘”字,在籀文和小篆里是三头飞奔的“鹿”,鹿蹄周围有“土”,代表扬起的灰尘,这就是“塵(伪作“尘”)”的本字(楷书将三头鹿写成了一头)。但是后来,那些对传统丧失了敬畏之心的狂徒们仅仅因为这个字“笔画太多”,就自造了一个新的替代品——“尘”。上“小”下“土”,小土为“尘”!这就变成了一个新会意字。表面上看起来“尘”是根据六书造字法发明的,字形也能道出字义,但这个新的会意字却不能反映我们祖先的典型生存状态。

“塵”在籀、篆中皆是三头鹿扬尘飞奔的形象,后来的楷书仅留了一头。除此之外,与鹿相关的汉字还有“麗”、“慶”、“麤”、“蔍”等,其他特指鹿的字比如“麑”、“麌”、“麎”、“麠 ”就更多了。【相关字义见注释】“麗”和“慶”都是漂亮的鹿形,“麤”是三头鹿在动粗(打架),“蔍”是一种鹿蹄形的草。至于“麑”、“麌”、“麎”、“麠 ”,则分别是“幼鹿”、“公鹿”、“母麋鹿”、“水鹿”的专称。分的如此之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鹿是中原上古时期一种十分常见的动物,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汉族祖先的生产和生活是一种牧歌式的质朴状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等等等等!和汉字一样,《诗经》中关于鹿的句子同样比比皆是,这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犹如生命体一般,是经络交错、文脉通达的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鹿是上古中原很常见的一种动物,因此在当时的文化留痕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踪迹。可是,现在把带有“鹿”字符的“塵”变成了“尘”,这就把其中的一些历史信息给阉割掉了,就影响了文脉的通达。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敬畏不仅仅是源于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怀旧气质,更是一种对经验的重视和趋利避害的本能。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了无数次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无数次失败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丰厚的文明储蓄,因此,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应本着对传统尊重的态度;而任何盲目阉割传统的行为,都很可能会面临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风险,得不偿失!“雙”的伪化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比翼雙(伪作“双”)飞”的“雙”字,金文的上部是嘴巴朝左的一对隹(隹:zhuī,甲骨文字形象鸟形。《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其下是一只右手,可见这是一个会意字,是一只手捉住了两只鸟的意思,这就叫做“雙”。小篆的形体同于金文。楷书的写法,与小篆的结构完全一致。而今人自造的伪体字“只”,则完全和甲、金、篆没有传承关系。

伪体“双”是用两只右手来表示“雙”义。其实在甲骨文中早就有用两只右手来会意的字了,那就是“友”字,两个人的右手握在一起,会“友谊”之“友”。不过,若要霸王硬上弓,硬要说两只右手搁在一起就是“一雙(“雙”伪作“双”。“一双”即“一对”。)”的意思,那也没办法!人家手里有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任何道理,当你面对无知和强权的时候,都是虚弱的!那种面对野蛮和无知的无奈,真的可以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来形容!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重复刚才那个道理:我们真的应该对传统保有一份敬畏之心!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了无数次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无数次失败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丰厚的文明储蓄,因此,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应本着对传统尊重的态度;而任何盲目阉割传统的行为,都很可能会面临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风险,得不偿失!

其实,与“雙”同出一源的还有一个字,就是“隻(隻:zhī,伪作“只”)”。“雙(shuāng)”是一只手捉了两只鸟,而“隻(zhī)”是一只手捉了一只鸟。“雙”为“一对”,“隻”为“单独”。这两个字从字形到字义均同源,见其形而征其义,一目了然,故归为同部,顾“雙”即知“隻”,易学易记,省时省力。但依今人的汉字伪化方案,将“雙”伪作“双”,将“隻”伪作“只”之后,从字形上看,“双”和“只”差之万里,难以归为一部了,如此以来,顾“双”而不知“只”,徒增学习负担;且“只”为上口下八,其形对其义全无所指,形义割裂。见其形而不明其义,如此一来,要学这个字就只能靠死记硬背的功夫了!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

扯得有些远了,但汉字训诂这东西,你不旁征博引,有时候还真是难以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论述圆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回到原话题:“塵(伪作“尘”)”字的本义就是“塵土”,如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塵,夏不得避暑热。”行路之“踪迹”是与“塵土”有关的。所以从飞扬的“塵土”又可以引申为“踪迹”义,如《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思追巢(巢父)、许(许由)之余塵。”也就是说:打算追随巢父和许由这两个人物的踪迹。这个“追余塵”,后来就演变成今天还用的成语“步人后塵”。

在古典文学中,常见到“塵网”一词。在古代,人们往往把人间社会,即“塵世”看成是束缚人的“罗网”,如陶潜《归园田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所以“塵网”就是指“塵世”。


细说汉字

“督抚廷推,九卿共之。”这个“廷”字,原为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形体,左边的曲线表示庭院,院中有“土”,右边是面朝左站立的一个人。②是小篆的写法,“土”移于人下。③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廷,朝中也。”此说欠妥。因为“廷”为“庭”之初文,本为人所住之庭院,其后才引申为“朝中”之意,也就是君主接受朝拜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如《韩非子・孤愤》:“无能之士在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这两句话中的“廷”,均指朝廷。至于《后汉书・郭太传》中所说的“县廷”,那是指地方官办理公事的厅堂,当然也是从“朝廷”之义引申出来的。

请注意:《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大意是:您有深宅空地,却不去洒扫整理。这里面的“廷”字用的是本义,指“庭院”。在后世汉语中,“廷”、“庭”二字有了明确分工,“朝廷”、“宫廷”用“廷”字,“庭院”、“庭园”、“家庭”用“庭”。


细说汉字

这个“坰”字读作jiōng,本为象形字。①是金文的形体,是一面开口的区界形,中间的“口”表示京都所在,这就是表示京都的远郊。②是《说文》中的古文形体。③是小篆的写法,中间的“口”没有了。④也是小篆的形体,在金文形体的 左边又增加表意的“土”旁,变成形声字了。③为楷书形体。

《说文》:“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门。象远界也。”许慎的说法是根据《尔雅》来的,《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许慎缺少“牧”。总之,“埛”字的本义就是遥远的郊野,如《列子・黄帝》:“出行经坰外。”这是说:外出经过遥远的郊野。


细说汉字

这是“坎坷不平”的“坎”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坑坎的形状。②是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也是小篆的形体,变成左形右声的形声字。④为楷书。

《说文》:“凵(kǎn),张口也。象形。”这不够确切,因为这个字的本义并不是“张口”的意思,而是像坑坎,或称坑穴,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大豆》:“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这是说:所挖的坑穴方与深各需六寸,相距有二尺远。

请注意:“坎坎”一词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但词义有所区别。一般是作象声词用,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这是伐檀树时所发出的咔咔之声。但是《太玄・穷》中的“其腹坎坎”,并不是说腹中发出响声,而是说腹中空荡荡的。至于“怀情坎坎”,那是非常喜悦的样子。因此选择什么词义,这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


细说汉字

“塊(伪作“块”)”字本来是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其外是筐形,其内是“土",表示土块装在筐内。小篆②则变成左形(土)右声(鬼)的形声字。“塊”的本义就是“土块”,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大豆》:“土和无塊。”也就是说(种大豆)要把土调和均匀,而不要有土塊。“一塊”东西往往是孤立的、单独的,所以“塊”字又能引申为“孤独”之义,如《汉书・杨王孙传》中有“塊然独处”的话。这个“塊然”就是孤独貌。其后又引申为量词,如《宋史・帝昺(昺:bǐng,光明,同“昞”,“炳”。)纪》:“赵氏一塊肉。”我们今天大量使用这个词义,如铁塊、媒块、三塊砖、四塊石等等。


细说汉字

这是“风尘十载归故里”的“里”字。这个字是个会意字。金文①的上部是“田”,下部是“土”。人民是“恃田而食,恃土而居”,所以有“田”有“土”,オ能生活。由了这些条件,就能形成居民聚居的地方,称之为“里"。②是小篆的形体,直接由金文变来,笔形极为相似。③是楷书形体,与小篆相同。

“里”的本义是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如《诗经・郑风・将仲子》:“无逾我里。”也即:不要迈过我居住的地方。从“聚居”又可引申为居民单位,先秦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也就是说二十五家为“里”。“里”字当居民单位讲的词义,我们今天还在沿用,如在我国南方一些大城市称某些居民单位为“里弄”;在农村,就称为“乡里”,有时也特指故乡。后来,“里”字由居住地方之义又可引申为长度单位,即一百五十丈为一里。

另外,古代“里”、“裡”、“裏”各不相同。“里”字如前所述,是居民聚居之地,后申行政单位,又申长度单位。而“裡”是“裏”的异体字,虽然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但结构却不一样:“裡”字是左形(衣)右声(里),而“裏”字是外形(衣)内声(里)。这两个字的意义是一样的,是指衣服里子、内里。

“裏”是后起字,表“裏外”,用来和“里”相区别,可是今人将其废除,让“里”字重新兼了“裏”的意思,违背了汉字发展分工日趋专业化的基本规律,给人们的辨识带来诸多不便。


细说汉字

这个“垣”字是会意兼形声字。春秋战国石刻文字①的右上部的小圆圈是表示围墙,还留有朝右的出入之门;左边是“土”,会围墙用土筑成之意。说它是形声,是因为它是左形(土)右声(亘),这就是会意兼形声。小篆②的形体变得较复杂了。③是楷书的写法,是由小篆直接演变而来的。

“垣”的本义是“围墙(较矮的)”,如《管子·轻重·乙》:“内毁室屋,坏墙垣。”这就是内毁室屋,外毁围墙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城池或某些官署的代称,如白居易《张十八》诗:“谏垣几见迁遗补。”这个“谏垣”就是指“谏官”。这句话的原意是:谏官几次升为拾遗或补阙的官。


细说汉字

这是“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城”字。金文①左边中间的圆圈表示城围,上下两端是两座对峙的城楼。右边是一把锋刃朝左的大斧头(武器),是用武器保卫城池的意思。可见这个“城”字是会意兼形声。说它是会意,因为有以武器护城的意思;说它是形声,因为它是左形(城郭形)右声(成)。②是小篆的形体,因城楼与土有关,故将金文左边的城郭简化为“土”字。③是楷书的形体,直接由小篆楷化而来。

“城”字本义是“城墙”,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由城墙义又扩大为“城市”义,如《史记・吴起传》:“击秦,拔五城。”也就是说:攻打秦国,攻下了五座城市。

请注意:“城”与“郭”的含义是不同的。当“城”与“郭”分提时,“城”是指内城,“郭”是指外城;当“城”与“郭”连用时,“城郭”就是指城市。


细说汉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个“重”字本为会意字。金文①是将一个面朝左的人形贯入“東(大ロ袋形)”之中,会人负重重之意。②是小篆的写法,下部又增加了一个“土”。③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重,厚也。从壬东声。”许慎据小篆的形体加以分析,所以误出“壬”字。“重”字的本义与“轻”相对,表示东西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石”为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即:称过了,才知道轻重。由此又可以引申为“重要”、“重视”,如《荀子・强国》:“重法爱民而霸。”这是说:重视法制又爱护人民,就能够称霸。

“重”又可以读chóng,作“重复”解,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删除重复。”又可作“层层”解,如陆游《九月三日・泛舟湖中》:“重重红树秋山晚,猎猎青帘社酒香。”还可以作副词用,作“重新”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


细说汉字

“落红埋幽径”的“埋”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形体多形象啊!其下部的曲线表示挖了一个土坑,中间是“牛(正面牛头之形)”;在“牛”的两侧有四个点儿,表示填的土,其意就是把牛埋于地下。小篆②在形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上部是草,其下是“貍”,“貍”读作lí,伪作“狸”是一种与猫相似的哺乳动物,藏在草中就是“埋藏”之义。到了楷书③则又变成了一个笔画简单的后起会意字,其左是“土”其右是“里”,把东西藏在土里,当然就是“埋”的意思了。

“埋”字由藏在土中这个本义出发,又可以引申为“葬”,如蔡琰《胡笳十八拍》:“死当理骨兮。”东西给“埋了”,当然就看不见、听不见了,所以后世也就有了“隐姓埋名”等词。

古书中常有“埋玉”一词,比喻有才能的人的死亡等于把美玉埋在土中,是表示对死者的悼惜。

今天所说的“埋怨”一词,是从《西游记》中借过来的,有“责备”或“抱怨”之义,如《西游记》第三十九回:“猪八戒高声喊叫,埋怨行者是一个急猴子。”请注意:“埋怨”的“埋”字应当读为mán,而不应读为mái。


细说汉字

“贤智之士,邦国之基。”这个“基”字本为会意兼形声的字。甲骨文①的下部为“其(箕)”,箕中装有“土”,为起土筑墙基之义。②是金文的形体,“土”移于“其”下,意义未变。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基,墙始也。从土,其声。”也就是说打地基是筑墙的开始。但许慎认为“基”字是单纯的形声字,不妥。“基”实为会意兼形声字,应作:“从土从其,其亦声。”“基”的本义为“墙基”、“地基”,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于墙基之所,方整深耕。”《诗经・周颂・丝衣》:“自堂徂基。”也就是说:从堂上来到庭阶(庭阶靠近房基)。由“墙基”又可以引申为“基础”,如《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大意是:乐哉君子,您是国家的根基!

“基”字又可以由“根基”义引申为“开始”义,如《国语・晋语九》:“基于其身。”是说:从自己开始。


细说汉字

这是“野火烧不尽”的“野”字。甲骨文①的两侧是“木(树)”,中间是“土”,这就表明野外之土有山林。可见这个“埜”字本为会意字。金文②也是这种形体,只不过“土”上有“林”,意思更确切。可是到了小篆③则变为形声字“野”了,其左是形,上“田”下“土”,会野外有田有土之意,右边是个“予”,这表声(古代“野”与“予”的声母相同,读音相近。)。④是楷书的写法,是直接由小篆的形体演变而来的。

“野”字的本义就是“郊外”,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即:永州的郊外出产一种特殊的毒蛇。由“郊外”又可引申为朝廷之外、民间,以与“朝”相对。如《晋书·杜预传》:“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大意是:朝内与民间都很安定,国富兵强。又因野外之物一般具有野蛮、不驯的特性,如《左传宣公四年》:“狼子野心。”由此可以引申为表示人的粗鲁、鄙野,如孔子很不喜欢他的学生子路的性格和作风,说:“野哉由(子路)也!”

古籍中用“野”字所组成的词是很多的,我们应当注意它们的确切含义,免得弄错。“野火”一般是指原野焚枯草所放的火,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列子・天瑞》:“人血之为野火也。”这个“野火”是指“磷火”。再比如“野心”一词,古代多指“野性”,是难以制服之义;现在多指对名利、权位强烈而非分的欲望,如“野心勃勃”、“野心家”等。可是白居易《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诗中有这样一句:“野心常怕闹。”这里的“野心”却是指“闲散之心”。

最后再说一下:“埜”字是“野”的异体字。


细说汉字

“塞向瑾户”的“塞”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个“宀(房子)”字,中间的两个“工”表示一堆东西,最下部是两只手,也就是用手把一堆东西塞到房子之中的意思。金文②则把甲骨文上部的“宀”改为“穴”,表示把洞塞好。③是小篆的形体,在最下部又增加了个“土”字,表示把洞塞好以后再用土封上。④是楷书的形体,是由小篆演变来的。

“塞”的本义是“堵塞”,应读为sāi,如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就是说:没有塞,也就无所谓流;没有止,也就无所谓行。由“堵塞”之义又可以引申为“遏止”,如《商君书・画策》:“善治者塞民以法。”大意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要用法来遏止百姓们的不法行为。因为要“塞住”的地方也往往是要害的地方,所以从“堵塞”之义又可以引申为“要塞”之义。这里的“塞”字应当读为sài,如《汉书・晁错传》:“守边备塞,劝农利本,当世急务。”大意是:守备好边疆的要塞,鼓励农民搞好农业这个根本,这都是现在迫切需要搞好的事情。

请注意:“塞”字在今天的若干书面语词中使用时,经常读为sè,如闭塞、塞责等等。


细说汉字

​“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这个“墨”字是会意兼形声的字。①是古玺文的形体。上古就有墨。李学勤先生说:“考古上墨的实物有战国末的。”汉朝以后多用松烟、石炭等原料作墨,因此“墨”字由“黑”和“土”组成。②是小篆的形体,上为“黑”,下为“土”。③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 声。”“墨”字的本义就是写字用的墨,如《庄子・田子方》:“舐(shì)笔和墨。”“舐”为“舔”义,“和”为“研”义。也即:舔笔研墨。因为“墨”为黑色,所以又可以引申为“黑”,如《法书要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也就是说:张芝靠近池边学写字,池中的水全染黑了。古代五刑之一的“墨刑”,即在脸上刺字、再涂上墨,如《尚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即臣子不纠正君主的过失,就要处以墨刑(亦称“黥[黥:qíng,异体作“剠”]刑”)。

请注意:《史记・屈原传》中“幽墨”一词,实为“幽默”,“墨”为“默”的通假字。但古代的“幽默”却是“寂静无声”义,而今天的“幽默”乃是英语 humour的译音,是指语言或举动生动有趣而含义较深。


细说汉字

“肝胆涂疆场”的“疆”是个会意字。金文①的右部有两个“田”字,而“田”字的上中下有三条横线,这就表示田界之义,左边的一张“弓”是丈量田地的用具,表示划定田界是要丈量的。其下有一个“土”字,表示田地与“土”有关。小篆②的形体与金文基本相似,只是为了结构合理,把“土”字移到“弓”的左下侧。楷书③的形体是直接从小篆变来的。

疆”字的本义就是“境界”、“边界”,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圣法初兴,清理疆内。”这就是说:秦法刚刚建立,就要清理境内。岳飞《南京上高宗书略》:“恢复故疆。”也即恢复原来的“边界”。从“边界”又引申为“极限”,如《诗经・豳风·七月》:“万寿无疆。”这个“无疆”就是没有“极限”的意思。

我们读《吕氏春秋・长攻》篇时,会见到“安危疆弱”的话,这里的“疆”字应当读为 qiáng,实际上是“彊(彊即强,强是彊的后起字。)”字的通用字。上古没有“强”字,需要表达这个意思时均写作“彊”。

(0)
0%
发表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最新头条

最新文章

 正字疏【三画山部】
正字疏【三画山部】
山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山字就是个象形字。金文①是三个山峰组成一个山字。小篆②为了书写方便则将实心山变为单...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59
点击数:25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川部】
正字疏【三画川部】
川部 “百川灌河”的“川”字,甲骨文①弯弯曲曲的形状像一条河流,曲线中的五个点儿是指河流中的漩涡,可见“川”字是个象形字,其本...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44
点击数:13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口部】
正字疏【三画口部】
口部 “口”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和小篆②的形体都像人的嘴。③是楷书写法。 “口”字的本义就是“嘴”。由“嘴”之义又引申为“人ロ...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26
点击数:220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大部】
正字疏【三画大部】
“大”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金文②、小篆③都像“人”形。楷书④则把人的两臂伸平变成了一横,看起来还是人叉腿张臂而立的样子。“...
发布时间:2019-09-24 06:03:08
点击数:29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土部】
正字疏【三画土部】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个“土壤”的“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表示从地面上突起来的一堆土。古人非常敬重土,有了土就有农...
发布时间:2019-09-21 07:15:35
点击数:129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工部】
正字疏【三画工部】
工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甲骨文①的形体看,“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下部就是斧头锋利的刃部。金文②的下部更像斧头...
发布时间:2019-09-16 15:18:16
点击数:192  好评度:0

推荐文章

图文资讯

关 注 微 信打 赏 本 站
分享到QQ空间 打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