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

首页 > 专栏 > 李退山 > 字疏 > >
艺术 文史 正心 治鉴字疏

正字疏【三画大部】

作者:彩岸画室点击:评论:0

本站提供广告及绘画定制服务 微信:wenyijiaoliu

时间:2019-09-24来源:未知责编:caian

大部
细说汉字

“大”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金文②、小篆③都像“人”形。楷书④则把人的两臂伸平变成了一横,看起来还是人叉腿张臂而立的样子。

“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上古以人为大,这就成了“大小”之“大”了,如王充《论衡・说日》:“见日出入时大,日中时小也。”意思是:太阳刚升起和将落山时都显得大,而中午时小。从“大”又能引申为“尊敬”之义,如“大王”、“大作”等。但《战国策・秦策二》“亦无大大王”中前一个“大”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大”字是动词“超过”的意思,至今还在沿用,如说“你大我两岁”,也就是你超过我两岁的意思。

“大”字还可以读tài。上古没有“太”字,只有“大”字。比如《易经》中的“大极”、《春秋》中的“大子”、《尚书》中的“大誓”、《史记》《汉书》中的“大上皇”、“大后”等,其中的“大”字都应读为“太”。

请注意:“大夫”一词中的“大”字两读:第一,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秦汉以后有御史大夫、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以上的“大”字都与“官职”有关,所以只能读dà,而不能读dài。第二,宋代以后称医生为“大夫”,至今仍然沿用。这个“大”字只能读dài,而不能读dà。

“大”字是个部首字,凡由“大”字组成的字大都与“人”有关,如“夫”、“天”、“夭”、“夹”、“奔”、“奚”、“爽”等。


细说汉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天”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突出了上部的方框“头”。②是金文的形体,更像“人”形。③是小篆的写法,上部的“一”仍表示“头”。④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天,颠也。”“颠”就是“头”,许慎释天为“头”,这是对的。但他认为“天”为会意字,又说“从一大”,就不对了,因为“天”本来就是人的象形字,不能分开。

“天”的本义是“头”或“头顶”,在头上刺字也称“天”,如《周易·暌》:“其人天且劓(yì)。”这是说:那人在额上刺了字又割去鼻子。两眉之间,称为“天庭",如《三国志・魏书・管辂(辂:lù,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又为古代一种大车。)传》:“此二人天庭及口耳之间,同有凶气。”人的至高无上部分为天(头),由此又引申为自然界的至高无上也为“天”,如王充《论衡·谈天》:“古天与今无异。”就是说古代的天与现在的天没有什么两样。

请注意:在古书中常见“天马”一词,一般多指“骏马”。可是《吕氏春秋・仲夏》注中所说的“天马”,那是指“螳螂”,正如《尔雅・翼》中所说,螳螂“头长而身轻。其行如飞,有马之象”。所以又称为“天马”。


细说汉字

“四方无事太平年。”在上古,“太”与“大”均写作“大”,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和金文②中的“太”字就是“大”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③是陶文的形体,下面又増加一个曲笔,以便与“大”字相区别。④是小篆的形体,其下变为一点。⑤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中无“太”字,而是在“泰”字中收了古文的“太”字。段玉裁认为古“大”字以后即分化出“太”字,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太”字的本义为“过于”,如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別,无乃太匆忙!”这里的“太”就是“过于”义。由“过于”义又可以引申为“最”或“极”,如《吕氏春秋・恃君》:“太古尝无君。”这里的“太古”也就是说“最古的时候”。

请注意:古代“太”、“泰”、“大”三个字常常可以通用,如《管子・八观》:“禁侈泰(太),为国之急也。”大意是:禁止过分地奢侈,这是治国的当务之急。《史记・李斯列传》:“服太(泰)阿之剑。”“泰阿”,古宝剑名。这是说:佩带泰阿宝剑。另外,“太平”一词在古代往往是连年丰收的意思,如《汉书・食货志上》中所说的“三登曰太平”。这里的“太平”就是指“连年丰收”。


细说汉字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个“夫”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的下部是“大(正立着一个人)”,“大”的上部有一小横,表示头簪形,即:“以簪束发”,谓人已长成。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类似。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写法。

“夫”字的本义就是成年男子,如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也就是说:假若一个成年男子不耕种,有人就要挨饿。

古代诗文中由“夫”字所组成的词是很多的,如“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个“孟夫子”即是对孟浩然的尊称。但在《论语》中所说的“夫子”,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如:“子见夫子乎?”意思是:“您见过我的老师吗?”

至于“夫”字当指示代词“这”、“那”用,是假借字的问题,与“夫”字的本义毫无关系,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大意是:这两个人,是鲁国所依靠的大臣呢!“夫”字有时还可以当句首语气词用,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就是说:说起打仗,那是要靠勇气的。这个“夫”字放在句首,表示提起议论。“夫”字有时又可以放在句末,表示感叹,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意思是:一去不复返的事就像这流水一样啊!

请注意:以上这些作虚词用的“夫”字,如果读作fū就不对了,而应当读作fú。


细说汉字

“夭”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像一个人弯曲两臂之形。金文②的形体同于甲骨文。小篆③则把弯曲的两臂之形改为向右歪头。④是楷书的写法,把歪头状改为一撤,这是为了符合汉字楷化的笔画要求而改动的。

​“夭”字的本义就是“屈”。《说文解字》说:“夭,屈也。”屈得过头了,就会折断。所以由“屈”能引申为“折”,“短命”可称为“夭折”。一件事情未能作完也可称为“夭折”,有“半途而废”之义。古代的“夭折”一般不是指人为的,后来又可以引申为“人为的摧折”,如《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也就是说:不要砍伐树木,不要摧折花卉。

“夭”字本读为yāo,但当它读为ǎo时,词义也变了。刚刚出生的禽兽叫“夭(ǎo)”,如《准南子・时则训》:“毋覆巢、杀胎夭。”就是说:不要把鸟巢捅翻,杀死小鸟!

请注意:古代当“夭折”、“短命”讲的“夭”字,多写作“殀”,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殀”归为“歹”部,“歹”是死人残骨之形,凡由“歹”组成的字,大都与“死”和“坏”有关,“殀”即是“死”,故归于“歹”。自从有了“殀”字之后,“夭”就专门当“幼兽”或“雏禽”讲,读ǎo。这样以来,“殀(yāo)”和“夭(ǎo)”就分工明确了,避免了阅读中的歧义。但后来“妖”字被废除了,均写作“夭”,这是有违汉字分工日趋专业化的基本规律的。


细说汉字

这是“孟子去齐”的“去”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个“人”,下部是“口(表示门口),人离开了门口即为"去”,所以“去”字的本义是“离开”。可见“去”字也是一个会意字。金文②的上部同于甲骨文,下部的门ロ转了一个方向,词义并没有变。小篆③的形体同于甲骨文,只不过在“口”字的上部开了一个口,表示人走了的意思。④是楷书的形体,上部的“大”中人叉开的两条腿被拉平成为一横,有类于“土”了。

“去”的本义是“离开”,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阳虎去齐走赵。”就是说:阳虎这个人离开了齐国,而又跑到了赵国。(“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后来从“离开”这个本义又引申为“过去”的意思,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里的“去年”就是过去了的一年。从本义“离开”又能引申为“去掉”,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除残去秽。”所谓“去秽”就是“把肮脏的东西都去掉”的意思。从“离开”又能引申为“相距”,如“相去万余里”,就是相距万余里的意思。

请注意:就“去”字当“离开”讲这个本义而言,与今天“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正好相反,如“我去上海”,是“我到上海去”的意思,而决不是我离开上海。这种具有古今相反义的词是值得注意的。


细说汉字

“交”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像正面站着一个人,两胫相交叉。金文②和小篆③也是这个样子。④是楷书的写法。

“交”字本义是“交叉”或“交错”,如屈原《九歌・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即:箭交错坠落,战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冲锋陷阵。从“交错”又可以引申为“交流”,如《盐铁论・本议》:“交庶物而便百姓。”大意是:交流各种各样的物品(庶物),以方便老百姓。

“交通”一词古今均用。现在我们所说的“交通”,是指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可是古代就不是这个意思,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谓“阡(qiān)陌(mò)”是田间小路,“交通”是“彼此相通”之义。 至于“〔仲冬之月〕虎始交”(《准南子・时则训》)中的“交”,那是“交配”的意思。这个词义是从“交流”或“结交”之义引申出来的。

请注意:“交”字在唐宋诗词中有时还可以当“教”字用,如岑参的《叹白发》:“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白发偏偏生长得这样快,真教人无可奈何!这里的“交”字即通“教”字,现在不这样用了。


细说汉字

​“亦”字是个典型的指事字,甲骨文①是正面立着的一个人,两臂之下的两个点儿就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金文②也是这种形体。小篆③与甲、金文字一脉相承。④是楷书的形体。

“亦”的本义是“腋”(上古没有“腋”字)。但因为后世“亦”字被假借为虚词用了,其义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字,“亦”字当“腋”讲的本义就只好重新造一个的左形(月即肉)右声(夜)的形声字——“腋”来代表。从此,“亦”与“腋”有了明确的分工,“亦”字只作虚词用,而“腋”字就代替了“亦”字的本义。

“亦”字作“也”讲最为常见,如《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大意是: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吧!“亦”字由“也”字的“进一层”之义,又可引申为“特”,如《战国策・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就是说:王特别不喜欢士,哪里还担心没有士呢?

在古汉语中,“亦”字经常和“不”字连用,组成“不亦”一词,用于反问句,表示委婉的反诘语气,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译为:学习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请注意:成语“亦步亦趋”的含义古今有所不同。“步”就是“走”,“趋”就是“快走”。在《庄子・田子方》里记载,颜渊对孔子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大意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后世常用“亦步亦趋”来比喻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原为褒义,现为贬义。


细说汉字

​“夾(伪作“夹”)”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中间是一个大人,左右两个小人搀扶这个大人。金文②的形体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小篆③左右的两个小人,已变得很小了。④是楷书的形体,是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的。③是今人依草书自造的伪体字。

“夾(伪作“夹”)”字的本义是“在左右辅佐”,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太公……夾辅成王。”也就是说:周公、太公辅佐成王的意思。从“左右辅佐”,又可引申为从“左右进攻”,如“夾击”、“夾攻”等等。在两者之间也可称“夾”,如“夾缝”、“夾道”等。从左右两侧又可以引申为里外两层,如“夾衣”、“夾被”。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裌”或“袷”,这符合汉字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要求,但今人嫌其笔画多,遂复为现在“夾(伪作“夹”)”,这是不明智的。

《后汉书·东夷列传》里有这样两句话:“其地东西夾,南北长。”这里的“夾”字通“狹(伪作“狭”)”,是“狹窄”之义,应该读作xá。原话的意思是:那块地方东西狹窄,南北很长。

请注意:“夾(jiā)”与“㚒(shǎn)”字的写法不同。“夾”字当中是两个“人”,“㚒”字当中是两个“入”。“㚒”字是偷了东西藏在怀里的意思。“夾”和“㚒”音、形、义差之万里,一个是“夾(腋下是两个“人”)”,一个“㚒(腋下是两个“入”)”,分的清清楚楚,可是今人在汉字伪化的时候哪管他三七二十一,把含有这两个字符的字中的部分统统改成“夹”,这样以来,“陜(xiá)”成了“陕(shǎn)”、“陝(shǎn)”也成了“陕(shǎn)”。而实际上,“陜”音xiá,左阝右夾(jiā),义同于“狭”和“峡”,表示两山夹水的地方;“陝”音shǎn,左阝右㚒(shǎn),地名专用词,指今河南省陝县,周初为周公、召公分治的界限;而“陜”和“陝”中的“夾(jiā)”和“㚒(shǎn)”均被替换成“夹”以后,这两个音、形、义毫无关联的字就统统由“陕(shǎn)”来代表,这样一来,“陕”不仅是“陝(shǎn)”,还是“陜(xiá)”,表狭窄之义,不过读音统统定为shǎn。例:“是故溪陕(正体作“陜”,狭窄之义,正体音xiá,伪体音shǎn。)者速涸。”(《墨子》)


细说汉字

​“星夜奔冀州”的“奔”字是个会意字,金文①的上部是一个“人”,下部是三个“止”(脚),表示一个人甩开两臂,迈开“三只脚”,当然跑得更快了。②是小篆的形体,上部的人形还在,但下部的“止”伪变成了三棵草形, 好像一个人在草地上奔跑似的。③是楷书的形体,小篆的三棵草的横弧笔被拉直了,写成了三个“十”字。④是今人自造的伪体字。

“奔”字的本义就是“跑”,如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由“跑”又可以引申为战败逃跑,如《左传・僖公五年》:“晋灭虢(guó),虢公丑奔京师。”意思是: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去了。从“逃跑”又可以引申为“私奔”,这是专指男女不依礼制纲常的规定而自相结合,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这里的亡”是逃跑义,“奔”即为“私奔”。大意是:卓文君深夜逃跑而私投司马相如。

“奔”有一个异体字,写作“犇”。


细说汉字

“乘肥马,衣轻裘”的“乘”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下部是一棵树,树顶上站着一个人,表示乘于其上。金文②也是这个意思,其下是“木(树)”形,其上是“人”形。小篆③下部的“木”形犹在,但其上的“人”形则不太像了,不过人的左右两只脚倒是很像攀援树枝之形。④是楷书的形体,中间的“北”字之形是由小篆中人脚之形变来的。

“乘”字的本义就是“驾”,如《易经・系辞下》:“服牛乘马。”由“驾”又可以引申为“登”或“升”,如:“俱乘高台。”(《列子·黄帝》)也就是说:都登了高台。因为“登”有“凌”义,所以“乘”字又能引申为“欺凌”之义,如:“三国必起而乘我。”(《荀子・强国》)也即:三个国家一定会共起而欺凌我们。

请注意:当“乘”字作量词用时,那就必须读为 shèng,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这里的“乘”字就当量词“辆”讲,必须读为shèng。这句话的意思是:郑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这个地方。在古籍中还有“乘矢”、“乘壶”的说法。所谓“乘矢”,就是四支箭;“乗壶”,就是四把壶。因为古代“乘车驾四马”,所以“乘”字在这里都是“四”的代称,读chéng,但无乘坐之意。


细说汉字

​“奚”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上方是一只手(爪),手的右侧是一条绳索形,绳索之下吊了一个人,这就表示捉来了一个奴隶。金文②的形体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只是“手”移到了右上方。③是小篆的写法。④是楷书的写法,原来的“人”形变成了“大”字,其义未变。

“奚”字的本义就是“奴隶”,如《周礼・天官 冢宰》:“奚三百人。”“奚”字也可以特指女奴隶,如《周礼・秋官・禁暴氏》:“凡奚隶聚而出人者,则司牧主,戮其犯禁者。”大意是:凡是男女奴隶聚众出入的,都要严加管理,杀掉那些违犯禁令的人。后来“奚”字也可以引申为“奴仆”,如《新唐书·李贺传》中所提到的“小奚奴”就是指“奴仆”。

“奚”字在古籍中用得最多的还是其假借义,即 作为疑问代词用,当“何”、“胡”讲,如《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也就是说:它将到什么地方去呢?

(0)
0%
发表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最新头条

最新文章

 正字疏【三画山部】
正字疏【三画山部】
山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山字就是个象形字。金文①是三个山峰组成一个山字。小篆②为了书写方便则将实心山变为单...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59
点击数:245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川部】
正字疏【三画川部】
川部 “百川灌河”的“川”字,甲骨文①弯弯曲曲的形状像一条河流,曲线中的五个点儿是指河流中的漩涡,可见“川”字是个象形字,其本...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44
点击数:125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口部】
正字疏【三画口部】
口部 “口”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和小篆②的形体都像人的嘴。③是楷书写法。 “口”字的本义就是“嘴”。由“嘴”之义又引申为“人ロ...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26
点击数:181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大部】
正字疏【三画大部】
“大”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金文②、小篆③都像“人”形。楷书④则把人的两臂伸平变成了一横,看起来还是人叉腿张臂而立的样子。“...
发布时间:2019-09-24 06:03:08
点击数:278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土部】
正字疏【三画土部】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个“土壤”的“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表示从地面上突起来的一堆土。古人非常敬重土,有了土就有农...
发布时间:2019-09-21 07:15:35
点击数:129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工部】
正字疏【三画工部】
工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甲骨文①的形体看,“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下部就是斧头锋利的刃部。金文②的下部更像斧头...
发布时间:2019-09-16 15:18:16
点击数:187  好评度:0

推荐文章

图文资讯

关 注 微 信打 赏 本 站
分享到QQ空间 打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