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李退山文集  |  高级搜索  |  TAG标签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汉泊客文化网

汉泊客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道雅玩 > 修身 >

云雾之上是仙乡——寻访终南山隐士(上)

时间:2018-06-28 19:29来源:汉族之音 作者:张剑峰 责编:caian 点击: 小字中字大字汉典
终南山,有人将它解释为月亮山。传说中,那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在它神秘的群峰中,坐落着天帝在尘世的都城,还有月亮女神的家。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及其力量根源的地方。因而,它就成了隐士的天堂。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终南山,有人将它解释为"月亮山"。传说中,那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在它神秘的群峰中,坐落着天帝在尘世的都城,还有月亮女神的家。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及其力量根源的地方。因而,它就成了隐士的天堂。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群山里

在白云升起的地方,住着一群人

他们芒鞋、衲衣、饮露、食草

他们洞彻天地智慧

他们保留着这个世界最初的秘密

他们"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们对待生和死像呼吸一样平常……

云朵上的莲花

终南山里,一位行走多年的隐士曾说过,世界上有三大文化名山,它们分别是喜马拉雅山、终南山和阿尔卑斯山。它们隆起成为了地球的最高处,就像额头一样,它们代表着神圣和智慧。世界的宗教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起源于这三座山。

直到今天,在这三座大山上,依然能找到修行者的足迹。其中,在终南山隐居,成为众多修行者心中的向往。

不管与学者们的意见有多大冲突,更多的道教徒都愿意将终南山与昆仑山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神仙的代名词。

从地质学上讲,终南山与昆仑山是两个独立的山脉。但是,在文化意义上,它们是一座山,广义的终南山包括了昆仑山。

比起道教传说中的海外三山,终南山和昆仑山的历史显然更为久远。中国早期神话中的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就在昆仑山。从终南山的最东端,河南省的陕县以东,向西横贯陕西、甘肃、新疆、青海的这一片广袤的群山,是中国的道教修行者和佛教修行者公认的圣山。

一些道教的修行者,在修行到一定阶段后会选择住在昆仑山的石洞里。在海拔五千米左右的西王母瑶池,至今仍有修行者们在岩洞里隐居。对于这些修行到一定层次的隐居者来说,寒冷不是问题。但如果修行没有达到调动身体内真火的层次,要住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山洞里,是不可想象的。

一位道教徒认为,早期的昆仑山包括了终南山的主峰太白山,那里海拔接近三千八百米,常年积雪,每年都有登山者在那里失踪或者留下残骸。明朝的《封神演义》一书中写到,姜子牙受师父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派遣,下山助周伐纣、替天行道,完成封神大业。

元始天尊门下弟子有:姜子牙、南极仙翁、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清虚道德真君、太乙真人、玉鼎真人、赤精子、黄龙真人、广成子、慈航道人、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其中,慈航道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分别成为后世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在终南山修行。

太白山的修行者们都认为道、佛、儒三家本是一体,这种三教一家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这一切都能在《封神演义》中找到,而这部书的作者,被认为是一位名叫陆西星的明朝道士,也有人认为作者是许仲琳。但是不管怎样,可以确定的是作者真正掌握了上古文化传承的秘密。

一位隐居太白山三十多年的修行者,保存着通天教的经典。没有人能确切知道这些经典出现的年代。但至少可以推断,道教没有发展成体系之前,应该有很多其他形式的上古文化存在。它们最后都汇入了道、儒、佛这三条洪大的河流。

《封神演义》的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太白山,现在山上仍有拔仙台、万仙阵,万仙阵由重约数十吨的石头组成。进入万仙阵,有时天气会突变,狂风怒吼,并有杀喊声,风能削人皮肉。有不少人进入阵中迷失方向,不到一天就变成了干硬的标本。

在我们上山的前几天,有一位游客在山里迷失了方向。山上随时都会下雪,失踪者在大雪中走了三天,庆幸的是最后他找到了有人的地方。

曾经有一些专业登山者,他们刚开始并没有把太白山放在眼里。征服过喜马拉雅山的登山者,在登太白山之前被当地人告戒,但是他们没有听从劝告,最后他们被这座山征服了,成为太白山上探险者的先驱。

太白山延绵数百里,跨越周至、眉县、太白山几个县,向西连接龙门洞、崆峒山和昆仑雪山,往东不到二十里是古楼观。沿着山脉继续往东是华山和嵩山,往南是武当山,这个地带是古代道家最早的活动区域。

传说,上古时有两条龙日夜打斗,后来被太白金星降伏,压在山下。这两条龙分别是东边的黄河和南边的长江。太白山的西边是嘉陵江的源头,南边则是汉江的源头。

山顶有六个天池,常年积雪,雪水融化汇聚成河流,河水流出峡谷被称为黑河。关于黑河最早的记载出自《山海经》,黑河在流出平原的地方被拦截,并在山下一百多公里外的西安,供上千万人饮用。

太白山由两部分组成,东面的部分包括主峰被称为东太白,西面的群山被称为西太白,也叫青峰山,它还有个名字叫武功山,不过这个名字已经被遗忘了。《三才图会》记载:西太白山上有葛仙炼丹池,雷崖洞可容数百人,再上有数十洞,恍惚有人居其中,可望而不可即,盖为葛仙处。

在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中,太白山被列为第十一洞天。在太白山主峰上的高山湖泊大爷海旁边的山崖上有个洞,据说,那里就是道教的十一洞天,有人曾经爬进去过,但很快就被冰雪和要命的寒气吓退了。

历史上,太白山的山神有好几位,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抱节守志。中国的古人们,从来都将死亡看成是对道和自我操守的升华和注解。

我想象着太白山的山神们,他们彼此在一起一定会成为知己,他们长卧在烟霞里,微笑地看着红尘的幻灭,正如同在看蜉蝣在水中做梦。

最早的太白山神是太白金星。夜晚抬头遥望天空,北斗星西边最明亮的那一颗就是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在神话中的形象是一位鹤发飘然的老者,一身白衣就像他掌管的太白山一样。

商朝末年,华北平原一带的孤竹国国君临终遗嘱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而叔齐认为他的哥哥伯夷身为长子理所应当成为孤竹国的继承人,为了让位给他的哥哥,在孤竹君死后,叔齐悄悄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来到西周境内隐居。伯夷也不愿即位,他也选择了与叔齐一样的隐居生活。

周武王伐纣时,他们两个人跪在即将出征的大军前劝说武王退兵。武王灭商后,他们为了拒绝吃周王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隐居在太白山东边的首阳山,依靠野菜生活,但是有人说野菜也是周王朝土地里长出来的,于是他们连野菜也放弃了。最后,他们饿死了,不久成为了太白山的山神。

唐朝诗人李白因为母亲梦见太白金星受孕而生,所以,也被称为太白山神。李白一生曾多次登临太白山,他在《古风》中描述了一位道士,李白称他为绿发翁。这位绿发翁披着五彩云霞,长卧在绿松之下或者白雪间,神情飘渺,肃然无言。李白长跪在他面前,请他传授仙诀。绿发翁传授完丹丘真诀,忽然如电光一闪而去。

明末清初,太白山下的眉县人李柏,为躲避清朝统治者的征召,隐居太白山三十八年,自号太白山人。

在一首诗中,李柏记载了顺治二年清兵在扬州连续烧杀抢掠的"扬州十日"。满人入主中原,圣贤之道不可能行于世。为了守道,他只能选择隐居。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汉族的读书人也许比手里拿着武器的军队更难对付。

李柏一生都在太白山中度过,他曾经三次躲避乡试,有时躲在野寺内,有时藏在枯井中。母亲去世,他守孝三年之后,脱掉冠服隐居太白山。与清朝的前任统治者不同,康熙皇帝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更强烈一些。在李柏隐居太白后,关中不断有关于李柏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一道又一道的征召从京城送达关中。但这些并没有打扰到李柏在太白山广袤的群山里继续隐居。恼怒的皇帝下令封山三十年,禁止纸笔和粮食进山。或许他们以为没有了纸和笔,这位爱写诗的隐士大概会结束隐居。

后来,人们在太白山的河边经常检到一些槲叶,树叶上是李柏用血书写的诗句,后来这些诗句被收集起来结集成册。

李柏在他的《槲叶集自叙》中说:"山中乏纸,采幽岩之肥绿,退心血之余沥,积久盈筐,遂为集名。"

独坐在孤峰上,嚼着冰雪,你会听见李柏的喃喃独白:"我爱月下雪,我爱雪上月。月光荡雪花,乾坤青白彻。高士怀素心,宁与雪月别。一滴饮贪泉,雪残月亦缺。"

太白山的石头像雪一样洁白,流水碧绿像苌弘的血一样清澈,只有清澈的太白山雪水才适合李柏洗梳。我想象着他经常长卧在太白山的河流边,掬起一捧碧水,照见了满山的白云和天上的一轮明月。

在太白山上,有人说李柏没有死,他就是太白山的山神。

有人将终南山称为隐士的天堂,关于终南山最高峰太白山的最早隐居者,有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鬼谷子。他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他的身份,永远像终南山上的云雾一样飘渺。

他的户籍几千年来就像一个人参果,谁都想咬一口。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认他为老乡。有记载说,他出生在河南,也有人考据说他出生在江西。《眉县志》又说:"鬼谷子,扶风人,自幼入太白山拜师学艺,后传道授艺于眉县汤峪河谷的管子沟。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在太白山北坡有个山洞,学者们经过考据确认那是鬼谷子曾经住过的地方。

汉朝时,道士谷春在太白山修道,汉成帝时,人们在太白山建神祠,奉祀谷春神。

东汉时,在长安街头卖药的韩康,常年在太白山采药,因为不二价而路人皆知。汉桓帝多次请他做官,最后他干脆躲进终南山里隐居,再也没有出来过。

据史书记载,南朝的陶弘景隐居太白山多年,采药炼丹。

唐代高道孙思邈,隐居太白山南坡十余年。他前后两次拒绝了隋唐两朝皇帝的征召。在他那里,一切生灵不分种族贵贱都是要解救的。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冀方》等。

唐朝诗人张籍在诗中描写了一位号称太白老人的道士,这位道士头戴竹巾,腰围藤带,暗修黄符,深种胡麻,住在灵泉围绕的茅屋中,院子卧着黄犬,屋中的杵臼之声不断。这位道士常和太白山洞府的仙家来往,壶中的灵药是人间没有听过的名字。

唐代的岑参也有两首关于太白山的诗。诗中提到了一位大约自西域来到太白山的胡僧。人们不知道胡僧有几百岁,只见他眉长数寸,用草和树叶做成衣服,经常捧读《楞伽经》。胡僧看见太白东峰上有两只老虎搏斗,在弱者将死的时候,用僧杖将它们隔开,使它们和解。西边的湫池中有条毒龙,为一方的祸患,胡僧将毒龙收入钵盂中,藏在床下。

诗人卢纶在太白山西峰住宿时,遇匠底鹗妥W鹗Γ饬轿幌晌淘谑液吐诔ぬ福谌床恢蓝锤拿啤?/p>

魏晋时,道教楼观派兴盛,先有田谷十老在距离太白山东面二十多公里的楼观台附件的通道观修道,因为老子当年在楼观台讲《道德经》,后往来于楼观与太白山之间。一部分楼观道士也选择隐居太白山。从此太白山成了楼观台的后山。

一部分需要隐修的道士离开道观去太白山找地方隐居,那里多的是天然的洞穴。只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上太白山意味着与死亡一起呼吸。

关于太白山的传奇,年代最近的版本与诗人卢纶的奇遇类似。十多年前,山下一位山民因为家庭纠纷,心中郁闷,离家向山上走去。

当他行至路边的一棵树下休息时,被一头正在哺乳期的熊抓晕了过去。等他再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一个山洞,一位年轻的道姑用树叶子在岩壁上接水给他喝,并治好了他的伤。下山后,才知道自己在山洞中住了几个月,但是后来再没有找见那个山洞。

每年只有六七月份的时候,朝山的人和游客才能登上太白山的顶峰。那时候,山上的几个驿站会有人准备好食物和棉衣,并提供住宿。其他季节要上山顶,需要自己负重背上帐篷和睡袋。

四月份的时候,山上基本上不会有人。我们在山下四处打听住在山上的隐士,得到的答案有点让人泄气,没有人能肯定地说出哪里有修行人。有人说,在南坡的铁甲树道观有几位道长常住,更高的山上没有人能呆得住。但是,我听一些经常在山中行走的人说,有人在多年前就在太白山的某个常人无法到达的山洞中隐修了。我太习惯对一些飘渺的事情投入想象了。

从周至县去往太白山南坡,只能在周至县汽车站坐车,开往那里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可惜的是,我们错过了。背着行囊,我们望山兴叹,感慨古人的脚力。

县城距离我们要到达的厚畛子,还有上百公里的路程。在四个轮子的车子面前,我们对自己的两条腿失去了信心。在地图上,太白山下周至境内的几个镇分别是马召和终南镇,在周至的西边是眉县,从那里上山是汤峪,山下有横渠书院,镇子因为横渠书院得名。

横渠书院的开创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横渠先生张载。

张载在朝廷任同知太常礼院,后来,因为他的弟弟监察御史张戬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辞官归隐。

张载的学术建树从对《易传》的解释开始,论述宇宙的本体是"气"。气的本初状态是太极。由于气具有阴阳彼此对立的属性,因此永远处于运动状态。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极。

由此,张载得出了"万物本是同一"的结论。他把天地、宇宙视为一个大家庭,认为人应该亲近同类和万物,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曾提出过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是他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在他死后,宋宁宗赐谥号明,宋理宗追封他为眉伯,将他的塑像供奉在孔庙供人们祭祀。

马召的地名与马融有密切的关系。马融和他的弟子郑玄都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献学家。他在太白山下设帐授徒,门人有千人之多。

终南镇是终南山下唯一的一个以终南山命名的镇。我们的寻访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向一位卖苹果的老人打听道观的分布。按照他的指引,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破败的庙。庙的名字叫火神圣母庙,显然庙里供奉的是火神圣母。庙里的建筑看起来像是文革时期的。

院子里坐满了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她们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喝水。

我们进庙看望火神圣母,墙上的壁画告诉我火神圣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随行贤士五人其中有介子推。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向田夫乞讨,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几次饿晕过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煮成汤给重耳充饥。

结束十九年流亡生活后的重耳,最终掌握了晋国王权,但是,在封赏功臣的时候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当使者寻找介子推的时候,他已经背着自己年迈的母亲,在黄河东岸的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重耳愧疚,于是,在绵山下三面放火想将介子推逼出山来。当大火将绵山烧成焦土后,人们也没有见到介子推。

为了纪念介子推,后人供奉他为火神,介子推被供奉为火神圣母。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人们为他设寒食节,举行纪念活动。

拜完介子推,我们见到了看庙的道长。他住在这里五年了,很少走出这个庙。他说自己的职责就是照看这里的香火,虽然这个庙里基本上没有多少人来烧香。

他建议我们去豆村找孙道长,在我们离开火神圣母庙的时候,那些坐在椅子上的老人们,站起来以道家的礼拱手送行。她们的表情像老祖母一样亲切。

这一带还有几个庙,在终南镇的南面是集贤镇,那里是财神赵公明的故乡,刘道长在照看那个庙,还有几个庙在村子里。正午的时候,我们背着行囊走在通往豆村的乡村公路上。豆村很早以前被称为天下第一村,它以人口众多而闻名天下。据说这个村子的人口在古代的时候就过万了。多年以前这个村子还有一圈城墙,像西安城一样,它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和十二条街道。

似乎为了证明与豆子有关系,这个村子周围几乎全部种满了豆子。豆子的花像雪一样洁白。我们向一位老人打听孙道长的庙,这位老人上下打量着我们说:"你算是找对人了,在这个村子里,我是对道最有研究的人。"他得知我们来访道之后,很激昂地给我们推荐了几位住在首阳山下的隐士,然后就走了。

在距离要寻找的庙不远的路边上,我们看见了一位老道长。他看起来很精神,我想他应该就是我们要找的人。和我想的一样,孙道长说前面不远就是他的庙,他才出门回来,庙里的钥匙没有带,他正在这里等人送钥匙过来。

他住在这里十多年了,这里距离他出生的地方不远,他说在这里他的职责就是解决人们的具体需要。很多人有病就来找他,他不用草药,只用聊天的方式就能解决病人的问题。人们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些什么。

我们请教他如何做到看起来很轻盈的样子,他说没有秘密,吃睡而已,平时无事,自己不找事。他所做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悠闲地度日子,修仙不是他的追求,养生就足够了。

村子的街道两边开满了桐树的花,从终南山上吹下来的风,漫过田垄带着麦苗的清香。我们急着赶回周至县城,去搭乘第二天早晨开往太白山的车,于是告别了孙道长。

在车站旁的小旅馆里,我和摄影家郭风脱了鞋子,在脚臭味和鼾声中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开往厚畛子的公共汽车像一个移动的村庄,几乎所有的人都彼此认识,坐在车里都是拉家长,可以想象厚畛子没有多少人。几年以前,厚畛子是采药人聚集的地方,现在住在那里的人,大部分都在经营农家乐,也没有猎户,动物被保护起来,没有人对打猎感兴趣了。

公路开通在黑河水边,在山谷口是迁徙过的仙游寺。仙游寺的旧址被淹没在黑河水底,那里曾经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萧史相遇、相恋的地方。弄玉擅长吹箫,通晓音律,住在寺边的玉女洞。据说她的箫声能引来祥龙瑞凤。后来他们到了关中平原东面的华山,在那里隐修成仙、骑龙飞去。"乘龙快婿"的典故从此开始流传。唐朝的时候白居易住在这里,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写下了长诗《长恨歌》。

一路上,车子不断有人挤上来,车厢像个压缩包,我不断地扭动着脖子寻找新鲜空气,一面发挥着想象,尽量使自己周围的环境变成仙境。

从山口到厚畛子,汽车行进了四个小时,最后吐了一口气才将我们放了下来。厚畛子距离被遗弃的清朝佛坪老县城还有两个小时的路程,车上的一位山民邀请我们去他们那里看看,他说他们家住在县衙门口。

那里同时居住着的还有金丝猴、羚牛、豹子以及大熊猫。作家叶广岑专门为老县城写了一本书,很多人因此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坐在水边上看着满目青山,闻炊烟的味道。

坐在一家酒馆里,我们豪气干云,有一种想模仿武侠小说里侠客大喊小二上酒的冲动。老板拿上来一瓶啤酒,我就有点醉意了。在作了大量调查之后,摩托车代替我们的脚将我们带到铁甲树道观的下面。穿过一片落满松针的原始森林,就是铁甲树道观了。这里以前的名字叫太白庙。这是太白山南坡条件比较好的道观,道观的名字是向一棵生长了三千年的树借来的。

道观没有围墙,一位居士蹲在铁甲树下,似乎等我们很久了。居士自号云烟散人,等我们拜过了太白山神伯夷和叔齐并说明来意后,他朝河边的树林子呼喊起来,河对面有声音回应,一会孙道长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看起来像是一位古代的书生。刚才他去那边采药了,孙道长说,听人说山上有白石头城,有缘分的人能够找到进城的门,那里是神仙的城市,希望我们能有幸被邀请到那里去。

孙道长是楼观台监院任兴之道长的弟子,这里很早以前就成为楼观台道院的下院,经常会有从楼观台来的道长来这里静修。孙道长的房子里挂着一支洞箫,以及两盘棋子。他来这里五年了,他说住在这里时间最长的是黎道长。

孙道长将我们带进一间被烟火熏黑的土屋子里,黎明道长正在睡觉,土炕边上靠着一把龙头拐杖和一把大刀。一会,黎道长突然从土炕上坐起来问:"你们是要上去探险吗?"看到我们抱拳施礼,他松了一口气。我说我们是来问道的,他哈哈大笑说,他这里只有酒。

黎道长很符合《水浒》里黑旋风李逵的形象,他穿黑色的道袍,眼睛很大,目光如电。五十多年前,他在武当山出家。在武当后山隐居习武十多年,近几十年他主要研究草药。孙道长补充说,黎道长在炼制丹药,这使我联想到长生不老药。

我注意到挂在房梁上大大小小的几十个袋子,那些都是黎道长从山上采来的药材。黎道长说当年孙思邈真人为了达到医道的最高境界,向太白山神借地方培植药材,太白山神将现在药王殿附近周围几十里的地方送给孙思邈真人。这座山上没有一棵是草,在那一带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在药书上找到记载,有太白米、太白梅、太白茶,以及紫色狼毒,独角莲、天蓝星、龙凤草、铁筷子等很多珍稀药材。

两天前黎道长的弟子刚上山找地方去了,他也计划在这座山里隐居。在三合宫上面,还有一位三年前来的修行者。他在那里隐居,基本上没有人见过他。

再往上走两天的路程就是玉皇池了,在那里不能高声说话,声音的震动会使云变成冰雹砸下来。在山上,风的名字叫"围围",当你说出风这个词的时候,你会知道后果有多么严重。惹恼了风的人,会被像树叶子一样吹到空中。

那里住着一位道长,他是一位老道姑的弟子。在这里被楼观台道院接管以前,是那位年老的道姑恢复了这里。她在这座山上住了五十年,经历了磨难,现在她住在另一个地方。

我问黎道长住在这里这么多年的理由,结果他说哪里要那么多理由,在这里也没有时间,白天晚上一样喝酒睡觉,闲时上山采药,以前想要追求医道的最高境界,现在就是喝酒。孙道长在屋子一个角落里找出一壶药酒,酒中的几棵人参是黎道长采来的,它们每一棵都生长了几百年了。"喝酒吧!"黎道长说,"人生就像一场雨、一卷云、一切都很好。"

喝完酒,他拿了几味药材给我们认识。孙道长从道观门前的河里,提来一桶水开始生火做饭。晚餐是炒白菜、馒头和稀饭,这很符合我的胃口。烟云散人替我们惋惜,他说我们要是早来两天就可吃到一种开在树上的花,味道鲜美,那种花的花期只有三天,而且很难采摘。我在心中谢过太白山神安排的这顿饭后,开始解决眼前的一大堆馒头。黎道长继续喝酒,他说十多年来他只喝酒,基本处于辟谷状态。他一天能喝去好几斤酒,最近酒缸要见底了,所以喝得少了。

吃过饭,黎道长上炕打坐去了,我们和烟云散人坐在铁甲树下听着河水的背景音乐,漫无边际地聊天。空气中分辨不出是哪种草木的清香,没有来路,不知去路,时有时无。

烟云散人指给我们看一块大石头,那是黎道长睡觉和练功的地方。大部分时间,他不是在喝酒,就是在这块石头上睡觉。

道观四周都是山,前面的河流是从云层之上的大爷海流淌下来的。大爷海现在还是冰雪水面,大约要到一个月之后才开始解冻。河水在阳光里细看似乎冒着几丝冰凉的烟尘,水边的野花烂漫,松果铺满了草地,我很想找个人在河水中的石头上下一盘棋。这时,烟云散人吟颂了苏东坡的句子,"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

烟云散人说河里的水不能直接喝,水冰凉彻骨,手放入水中几分钟就会麻木。煮茶喝倒是很理想,不过这里很少有人喝茶,到处都是仙茅灵药或者松针煮的,这些就够了。

夜色像云雾一样从山谷里开始上升,我们很快躺到床铺上去。夜里,有时候羚牛或者熊会闯到道观的院子里来。睡觉前孙道长将道观里的两条狗放开了,晚上它们像保镖一样四处在巡逻。

第二天我们没有爬到拔仙台去,我们没有作任何在雪上睡觉的准备,也许还不到太白金星的召唤。古代曾经有人做了一首得意的句子,半夜叫醒书童去找朋友分享,他们从半夜走到黄昏,当走到朋友的门口时,他停下脚步没有进门。书童很疑惑,他说那个时候心是那样的,现在已经在心里完成了这个过程,现在自己的心里已经没有痕迹了,进门去是多余的。

因为没有上到太白山的高处去,我想着这位古人给自己找到了理由。

吃过早餐,我们向太白山神和铁甲树缓缓道别。临走时,烟云散人在宣纸上写下李白的一首诗送给我们: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封神榜上的山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总是与隐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轩辕黄帝向隐居在渭河上游的广成子问道大约一千五百年之后,另一些隐士在终南山下隐居,那时候秦帝国还没有出现,终南山的名字还没有被秦岭所替代。

那时候,华夏大地的主宰是纣辛。因为遭到后世的唾弃,纣王成了他的名字。纣王辛在晚年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宠幸妲己,造酒池肉林,滥用酷刑,杀死了自己的叔叔比干,囚禁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贤人,文王和箕子等。在被囚禁期间,周朝的开创者周文王在伏羲创制八卦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易经》进行了整理和发展。而箕子则在商朝的国都被攻破后被解救,带着一部分商朝的遗民远走朝鲜,建立了东方君子国。

虽然西伯候在散宜生、姜子牙等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周的首都西岐。但是西伯候和姜子牙后来在磻溪边的相遇,演绎了一个流传千年的经典。

姜子牙在八十多岁的时候,依然过着流浪的生活。早期的时候,他入昆仑山修道。离开商朝首都后,他在渤海隐居了四十年,在商朝的一千五百多个诸侯国中,西伯候领导的西岐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天行道、解救天下的诸侯国。

周的祖先古公,名亶父,早期带领他的部落居住在渭河北边的高原上,并在那里建立了古豳国,他是农业始祖后稷的第十二代孙。后来因为不愿意与狄发生战争,于是带领部落沿着泾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周族逐渐强盛起来。

《封神演义》里说,姜子牙是受师父元始天尊的托付才下山的。他的任务是助周伐纣,并且在这一场人神大战中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所以,姜子牙在距离西岐十多公里以外的太白山下的磻溪隐居十多年,只为等待一个人。

西伯侯有时候会去磻溪游览,于是,姜子牙就在那里隐居垂钓。与所有的垂钓者不同,姜子牙只选择一块特定的石头,跪在那里,背对着水面将鱼竿扛在肩膀上,鱼钩离水面三尺,而且鱼钩还是直的。

有一天,姜子牙的直钩竟然钓到了一条鱼,而且鱼的肚子里还藏有一本兵书。当天晚上,西伯侯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遇到了一位高人。

听说磻溪边有位直钩钓鱼的异人,西伯侯就直接找了过去。姜子牙向西伯候讲述了自己的抱负,而西伯侯正在为讨伐纣王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于是,后来的人们便称姜子牙为太公望。

西伯侯给了姜子牙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一百三十九岁的时候,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士留下遗蜕在渭河边上,回到神仙的世界中去了。后世儒、道、法、兵、纵横诸家都认他为宗师。直到今天,中国民间几乎所有行业的神都是他封的。

在中国的版图上,西周的泥土还在,被文王的辇车压过的西周的大地上,苦菜一茬又一茬的在历史的夹缝中生长着,这些野菜不仅养活了周,还养活了秦帝国,还养活了后来中国历史上最辉煌和强盛的唐王朝。

磻溪的现代名字叫钓鱼台风景区,地址就在宝鸡市虢镇。从太白山西面群山的青峰山里流淌出来的磻溪水,在二十里外汇入渭河。我和摄影家郭风计划先到宝鸡寻访一位民间的隐士孙居士,之后再去磻溪拜访姜太公。

在孙居士位于渭河边上的家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很多人物留下来的经书,以及很多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古老的修行体系。在堆积如山的书垛里,孙居士拿出一个册子,那是姜子牙留下来的打醋坛法和打神鞭法,以及《封神演义》里的截教和阐教的经书。面对如此强大的信息,我的脑袋半天反应不过来,我实在不能接受这么多传说中的秘笈。

现在这些真实的秘笈,全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这使我有理由相信在大约三千年前,应该有更多元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后来慢慢地汇入了道家文化的河流。但是,它们仍然有些像暗河一样在民间继续流淌,以恰当的方式滋润着中国的主流文化。

孙居士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如五行和五味。酸、甜、苦、辣、咸,你不可能只吃一种调料。

在这些调料里,盐代表着君子,任何菜都需要盐的调和,但是最后却尝不出盐味。这就像隐士的精神。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在交融之后才形成流派的,在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佛之前,他们都曾经学习和吸收过其他文化。在这之前都是古老的道。孙居士有十多位老师,有道家,佛家显宗和密宗的师父,以及其他古老的文化体系的传承。

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实修体系一直在传承着,从来没有断掉。在民间,一直以来,都有着一群默默继承着中华民族隐秘文化的人。但是,他们站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一定能认出来。金庸的小说里就有这样的人,渔、樵、耕、读,他们总是以最平民的形象隐藏在民间。

这十多年来,他为了收集民间的古老书籍,跑遍了中国北方大部分乡村。孙居士说如果我们不上山的话,可以背两口袋书回去。

也许是金庸小说读多了的后遗症,我对剑仙派很好奇。孙居士说剑仙是以练肺精杀人,剑仙派在青城山和汉中有传人,但是我们基本上没有可能找到他们的踪迹。

告别孙居士,我们站在黄昏的街道拦了一辆公共汽车。这个城市没有多少现代都市的气息,倒像一个乡村。在人们的脸上,你看不到焦虑,每个人的灵魂似乎都在另一个时空。

晚上,我们住在一个叫磻溪宫的小旅馆。这里距离磻溪还有二十公里,在北面五里以外是丘处机曾经隐居的地方。

八百多年前,丘处机在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羽化之后,守陵三年来到磻溪。他隐居的目的是要降心化性。

大多数人都是喜欢热闹和群居的。除去安身所需要的最简单的条件之外,隐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降伏来自内心的孤独。

在磻溪隐居的六年,他每天去河边背人过河。据道教典籍记载,他不设箪瓢,日中一食,乞讨于磻溪。夜间胁不沾席,一蓑一笠,寒暑不变,人称蓑笠先生。

离开磻溪之后,丘处机继续往西,隐居龙门洞。在龙门的岩洞里隐居七年之后,他应成吉思汗的邀请,带领弟子行程万里,途经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最终在阿富汗的大雪山见到了成吉思汗。那时候成吉思汗的大军已经占领了欧亚大陆。

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请教长生之道。丘处机告诉他,长生的秘诀就是清心寡欲、不滥杀。成吉思汗很认可这位修行者的意见,于是改变了战争中的大规模屠城计划。在那之前,他曾经计划着在占领中原以及中国南方的大片土地之后,杀掉那里的人并且将农田变成牧场。

清晨六点多的时候,我们穿越一片开满油菜花的田地和村庄,站在姜太公钓鱼台风景区的大门口,磻溪被一堵墙遮住了,只能看见后面的青山。风景区售票的地方,连一只猫都看不见,我站在清晨的阳光下听着磻溪的涛声,进入了无何有之乡。

突然出现的几个人打断了我的神游,他们很感兴趣我们大清早背着笨重的行囊来这里是为什么。交谈之后,其中一位自称是这个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人说,他可以带我们从不买票的侧门进去,那是领导车辆的特别通道。

几乎与我的想象一样,磻溪是一个幽静的地方。除了涛声和波光,剩下的只有宁静。如果秋天水面上升腾着云雾,鸟的鸣声使气流回旋成微风,我会甘缸∠吕矗谡饫镒龈銮宓婪颉?/p>

找到姜太公当年垂钓的那块石头,我终于仍掉了行囊。不能成为一个像太公那样的隐士,在这里,我可以做的只是借着这山水,照鉴自己。石头上有两块一寸深的被膝盖磨出的痕迹,据说是当年姜太公留下来的。我在那里坐下之后,感觉周围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了自己。

在太公钓鱼石下,据说有一个泉眼是通往东海的。有一年,庙里的旗子被风吹进溪水,后来却有人在东海边上捡到了。

钓鱼石附近的山崖上有一些摩崖石刻,上面写着:苍崖如有迹,大钓本无钩。

这是一条被赋予了太多寓意的溪流,虽然它的水面不够开阔,甚至不能被称为河流,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滋润无数中国人的心灵。流水开阔的地方屹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它被取名为:孕磺遗璞。

据说这块大约几百吨的巨石,是从姜子牙钓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找到的,清朝的时候有人在上面刻了这四个字,从此它便有了名字。

磺是没有雕琢含玉的石头,璞是将要成器的玉石。姜太公在磻溪钓鱼得璜被周文王聘为国师,辅佐周武王统一天下,但是在民间有多少没有被寻找到的隐士,他们所需要的可能只是用直钩垂钓的方式获得贤人的青睐。有的石头虽然怀着美玉,但是它们并没有以此为美,所以永远不为人所知。

在那块巨大的石头边,有三间庙,里面供奉着姜太公。我走进去,拜访了这位三千多年前的隐士。看庙的是个地道的关中人,他正在一张报纸上忘我地练习着书法。我向他打听这附近的情况,他说庙门前的四棵侧柏树已经一千三百多岁了,它们分别代表着日、月、星、辰。这个庙只有三间,这也与道教的三清有密切的关联。

在这个山谷上面的一个绝壁上,有当年那位垂钓者住过的静室。他曾经在那个很小的洞穴中住了十多年。附近还有一些庙。在磻溪的上游,政府建了一座水库。从那里坐船进去,就是当年丘处机住过的洞穴。

山谷里有三国时代的栈道。前一段时间,深夜里山里下了暴雨,磻溪的水涨起来从门缝里流了进来,庙里变成了河流。他在这里看庙已经十多年了,不愿意再回家去了,他觉得这里的幽静、清闲,很适合自己。

这位看庙者说,自姜太公之后,直钩钓鱼成为了一门学问。以前这条溪里还是有鱼的,但是在姜太公钓到像文王那样的鲲鹏之后的几千年里,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模仿这位隐士垂钓,这条河的名字也被改为伐鱼河,后来又被改为乏鱼河,因为来这里垂钓者太多,河里的鱼都绝种了。

直钩钓鱼的隐喻是一些人选择隐居,但又愿意被另外一些人找见。这样的相遇,因为有了默契而变得美妙。我们既是鱼又是垂钓者,在鱼的眼里垂钓者是一条"鱼",因为它只看到了钓钩上的食物;在垂钓者眼里鱼只是鱼,除非他的心里没有得失。

说完这些之后,他说与读书、睡觉和练习书法比起来,他很不喜欢与人交谈。离开的时候,我想知道他的名字,得到的回答是:山野村夫。

透明的风从山谷里吹过来,磻溪岸边柏树的种子簌簌落下,敲打着衣领。绿水荡漾,天下到处都是贪婪的渔翁,没有哪一条河像这条溪水想念鱼和一位垂钓者。

宿仁法禅师茅蓬

在终南山里,每个山谷都有修行多年的人。我走过擂鼓石,沿着雨季的大河往上游一路行走。虽然是连绵大雨,但河谷里的水却是碧绿的。这碧绿的水让我想起一位住在沣河边的僧人的句子。他写碧水的忧伤,碧绿的水纯洁无瑕,流出山谷就面临着被污染的命运……

在偌大的终南山里,这条河流是比较特别的。不仅因为它与隐士有关,还因为它养育着娃娃鱼。这种国家二级保护鱼类长相像人,叫声像婴儿的啼哭。

在一个山坡下,我与一位年轻的行者相逢。他戴着度数很高的眼镜,消瘦儒雅,头发和胡子都很长。青衫似乎多年没洗了,变成了灰色,芒鞋竹杖,行囊沉重。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出家不久的沙弥。

他说,一位隐士托他为人头山上住山洞的慧因禅师送道粮下来。在我回头的时候看见了他的另一位同伴,也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虽然他们现在远离红尘了,可是上学的经历还是给他们留下了这一辈子都摘不下来的纪念。

他们住在擂鼓石上面的文殊洞。辞别后,我准备下次上到那里去。

山中的雨都卧在云里面,它们随意地飞,飘到哪里就下一阵雨,无事就飞过千山去,像李白一样洒脱不羁。

离开狮子茅蓬时,我将伞遗忘在那里了。在雨中行走几个时辰,太渴望有一堆火给我温暖。

黄昏的时候我向一位山民问路,按照指点,我走进了一个山谷。这个山谷堆满了石头,在巨大的石头中间散落着树木,在树木下散落着泥屋。山民很少,大部分是修道人的茅蓬。

山谷中间流出一泓山泉,雪白的芦苇漫山遍野,站在这样的黄昏里我觉得自己很苍老。

在一个潮湿的柴垛后,我遇见了一位山民。他说这个山谷是隐士的家,山谷里住着四五位道士,一位道姑,还有五六位和尚,以及一位居士。在他的院子上面,我看到一个茅蓬,茅棚的主人法号仁法。他正在做晚饭。放下行囊,我坐到他茅蓬的火塘前照看柴火,顺便也可以解决晚饭。

仁法师说他懒得做饭,上午在别的地方吃过。提来泉水洗菜之后,我坐到面条前面,柴太潮湿了,为了等待这一碗面条,我已经咽了很多口水了。

仁法师看起来属于那种心宽体胖的人。他说起话来缓慢极了,等他说话像口渴的人等待从岩石上流淌下的水滴。

仁法师的茅蓬比较宽敞,用土坯隔成了三个房子。仁法师说这个茅蓬看起来有,但也可以说无。

他在这里住了三年,刚来的时候,找到山民的房子借住。之前在太白山住了很多年,那里也是他出生的地方。

这个房子的东家愿意让出家人来住,于是他就将它收拾了一番,暂时住下了。现在,房东又要将它卖掉,已经催几次了,他随时都有可能要走。

这个山谷里山民的房子大都被买下来了。一些修道人有缘了得到供养,就凑钱买下山民的房子,好有个比较固定的住处用心修道。即使自己将来不住,也可以让给后来的修行人住。

除了茅屋,那些山洞并不是每个修行人都能找到的。

吃完晚饭,洗脚上炕。夜里只有风声吹响在屋顶上,不远处山泉奔流如兽吼。

我们盘腿敷坐,秉烛夜话。

仁法师拿出他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称谓:爸爸、儿子、女婿、孙子、爷爷、哥哥、弟弟、表哥、表弟、叔叔、侄子、舅舅、外甥、师父、徒弟、领导、下属……

一个人可以很简单,但却要在这个世界中扮演数不清的角色。就如演戏,很多人在生活这场大戏剧中太入戏,进入角色不能自拔。

很多人都知道人生是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从小到大一直是加法,要文凭,要工作,要钞票,要房子,要车子,要结婚,要生子,还要子孙,实际上我们像个笨孩子,抓住了,却放不下。给心上放那么多东西,直到咽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才不得不撒手放下。很多人就是能拿得起,却放不下。而出家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放下。

这个茅蓬在有与无之间,这个世间的一切也都在有与无之间。有一句话讲,"今天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要那么多挂碍干嘛?

住山的人最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归真,归真就是你的心最终往哪里去。

仁法师说他没有兴趣办道场,他现在要做的是先住下来,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睡眠不知从何时开始的,后半夜我醒来才知道自己已经睡了很久。仁法师在打坐中睡去了。窗外的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来,却又刹那消失,但听起来却从没有停歇。

清晨金色的阳光从合叶窗里透进来,新的一天开始了,鸟鸣将山谷的空间无限地放大了。我去泉边掬一把水洗脸之后,挑一担水回来生火。仁法师煮了小米包谷粥。吃完饭,我去拜访几位住在山谷上面的道士。

玉箫声吹与白狐听

一条摇曳着野菊花的山径将我带到了一座没有围墙的茅蓬前,两位道士正在院子的柿子树下晾晒松籽。

他们都是谭道长的弟子。谭道长下山去八仙庵了,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了。

阳光下,我坐在院子里,和这两位年轻的道士聊了起来。

王道长来自山东崂山,前不久他从太白山的深山里来到这里。他说在那里仍有很多道士,不过他们大多年龄已经很大了。在那里,他种的土豆还没来得及挖,就留给别人或者山中的动物。

他在山谷上方找到一块巨石,下面有一个两间屋子大的山洞,旁边有从大石头上流出来的山泉。我参观了他正在改造中的这个洞府。他已经砌好了一个朝阳的小窗子,洞中潮湿,石头间还在渗水。谭道长带他们将洞中地面挖开了两道很深的水渠,作为下水道。他打算在水渠上盖上石头,那样住上去就好多了。经过改造后,这里会成为一个理想的洞府。

在王道长暂住的茅庵里,我看见挂在书橱上的洞箫。他常常坐到山顶上去吹箫,在那里他还有一位伙伴--一只白狐。据说白狐都修行,可以变成妙龄女子。那只白狐经常在他吹箫的时候不请自来。

我调侃王道长,建议他将那位白狐发展为神仙眷侣。王道长羞涩地笑了,他性格像一位古代的书生。

他请我吃自己过冬的道粮--松籽,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清香的松籽。王道长说我与道有缘,山民们吃不下刚采的松籽,他们觉得炒过的松籽更好吃。

在王道长的茅庵后有一座山峰高入云天,上面有朝阳洞,朝阳洞对面是太兴山。太兴山的山形像一条巨龙,龙头上有一天然山峰,像一位仙人骑在龙头上,那个山叫人头山。

有一次,王道长在那座峰顶上采药,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下山的路。那个山顶很小,但是怎么走都找不到下山的路。山顶上雾太大了,就他一个人,但却能听到大雾里有人说话,最后他坐在山顶上等到大雾散去,半天后才下山。

王道长对说话不感兴趣,能吸引他的是松籽和山上的清风,半天都听不到他说一句话。他总是不停地操劳着,收拾着过冬的道粮:一堆晾晒的松籽和刚从树上采下来的松果。

问道黄道长

黄道长个子很高,站在那里倒像一株清风拂面的松树,他的老家在遥远的东北。

陶渊明有一架无孔琴,黄道长有一架筝。他的茅庵离泉水很近,他常常携筝坐在泉边的岩石上,拨弦给明月听。从老子的著作里,他选了个名字叫若水,作为自己的道号。

他说修道是因为自己的思想、习惯,很自然地走上这样的道路。当他放下一切的时候,是这一生的世俗生活中最富有的时候,他把所有的一切都舍弃了。

出家以前他从没缺过钱,很多事都不用管。他说这十几年,一直不醒悟,直到有一种病找到了他。当他想玩好的,吃好的,当他去接近俗人想拥有很多享受的时候,病就开始折磨他了。

2006年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屋子里呆了半个月。这半个月当中,前三天他一口水都没喝,东西也不吃。人都说七日不食则亡。后来一顿吃两个水果,到第七天的时候他也害怕了。他把想到的都写下来,留给亲人。他们给他的东西太多了,他无以为报。他的姐姐、妻子还有孩子,后来当他的心渐渐放下来的时候,一切都很自在。很多病都是人吃进去的,现在人都讲营养,肠肥脑满了才满足。

古人认为很多东西不能吃,而现代人是在讨论天上、地下、海里还有哪些东西没有吃过。

他自小就很喜欢远行,经常一个人背着包四处走。当他在大理旅游的时候,在街头遇见了他的师父。他背着一个包,上面写着"为你医百病"。他很好奇,因为他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病而起。他想自己二十多年的病,没有人能治好。

师父在大理街头买银饰,他怕他上当就跟着他。师父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一回头的瞬间人就不见了。他放下东西往前面追去,在一个电话亭门口看见师父在那打电话,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两个异乡人一起相处七八天,与师父在一起有种莫明的感觉,甚至胜过了父子。后来师父认他做弟子,指点他去老君洞出家修行。

他跟师父一路走过很多地方,师父为人治病不要钱,用道家的符咒,化水为药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他与人结缘,人家给五毛、一块,回来一数竟然经常是六十多块,尽管他们对钱不感兴趣。

师父是云游的,从新疆到西藏,从西藏到云南,到任何地方从不停留,他始终背着几十斤重的东西,但行走却像风一样。

以前学道,师父先教一些手段用来弘道。但是一些人常常将那些手段用在不道德的事情上。现在我们学道,先要学的是怎样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然后才能谈其他的。

很多人跟着师父修道需要十多年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学到一些东西。

道是隐的,像金子一样被深埋着。太阳一直在天上,乌云遮住了,但是太阳还在。我们的太平盛世,大家将道丢在一边。在大难来临前,才会想要用它。这些智慧是我们最好的良药,当你吃药的时候,你已经生病了。

我们忽略了道,危机就来了。但是我们不觉得,像鱼网捕鱼,鱼不知道何时就进了网,当知道的时候已经被网住了。

人在灾难面前才能醒悟,才有真感情,才知道反省。但时间一长又犯糊涂。

我们总不知道,为何灾难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只是我们不能认识它。只有少数的智者才能看清楚。比如诸葛亮、张良、刘伯温那样的人,他们的智慧通天地。

我们现在的人连自己都认不清,更不用说通天地,我们将它们丢弃了。

所以用出家的这种形式在人群的边缘,是可以看清楚大部分人的问题和危机的。

有时,人能看到但还做不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只有道心胜过一切,身心才能清净。只要心一天挂着钱财,牵肠挂肚,想着妻子儿女,修道都是不现实的,都是假的。

一切放下,将道放在第一位的时候,你才能认识它。

能懂得这些,我已经很幸运了。

三教的存在是上天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教不同的人,因为思想智慧都不一样,上天要厚待人。

我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就知道更多的人,看到身边的一切就知道整个世界,我知道他们需要这些。

我们需要修真悟道,恢复本来纯真清净的心。修真不是修其他的,不管你做什么,闲下来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心休息休息,哪怕五分钟、十分钟。那一刻坐下来什么都抛下,你这个人就会慢慢获得智慧,那是钱买不到的。

大多数人一直到死都没有让自己的心休息过,你这个心从小到老,从没有休息过,整天为物所转,很可怜。

心无所不在,所以要上收心猿,下栓意马。孔子都讲过知止而静,静而定。它是一步一步来的,什么东西再好,你都不知道止那很可惜。任何东西都是两面的,人人都要懂得适可而止。但是人们会将它当作耳边风,你说它的分量在哪里?不认识,不知道,用它就没有分量了。

有智慧的人求缺,满招损,他永远到不了那个极致。比如月亮,初一到十五变圆,十六之后就开始变缺。一切都是生灭,升起落下,阴阳均衡,在恰当的位置才能保证不得不失。

人们常说仙风道骨,所谓仙风道骨是一个习气,那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而是累生累世形成的干净的灵性透出来的。一个整天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的人,气质会是污浊的,山里修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东西说起来太玄妙,玄妙得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修真悟道,道是无私的,道要是真正可以给的话,我想用它换来一切。作为老百姓,我献给国家;作为父亲,我传给儿子。这都是人的私欲!正因为道是无私的,它才不可能言传。想成道就必须大公无私,有一点私心都没有道可言,说出来的只是理。

就比如这是个台阶,台阶只是个名词。等你走上台阶,你才能感觉它是什么。

关于生死,人有生有死才公平。不然一个人老不死,他会绝望的。死是对生的交代,有开始就要有结果,不然怎么叫阴阳平衡。

对于修道,我知道自己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苦闷。道是自然的,很多东西是自然而然得来的。我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来路,我的路就像八仙里张果老倒骑驴那样。其实没有什么倒骑驴,就是告诉世人没事的时候回头看看路,想想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并不是要想过去美好的东西。

古人讲闲谈莫谈人是非,现在人将古人的这些根本的东西扔了。五常都不要了,会出问题。

我没有读过太多书,这些都自然存在的。当我想说话的时候,它们自然就被讲出来,它们并不是我学来的。

晾晒完松籽,我们开始生火做饭,河水在屋子后面。我劈柴,黄道长生火。正午的烟火在屋子里不肯出去,它们将黄道长裹在中间,只留一个影子,像是给他穿了一件庞大的淡蓝色道袍。

茅庵上空升起的炊烟招来了附近的山民狄施主。狄施主是谭道长这座茅庵的邻居,他的哥哥多年前出家为僧,他天生喜欢与修行人往来。

他认为像我这样的山外来客,应该尝尝这里的土豆糍粑。在他的怂恿下,王道长蒸了满满一锅小土豆。他们开始在院子的石臼里,将蒸熟土豆捣成土豆泥,再将它们变成糍粑饼,盛进白瓷碗里撒上青野菜。

我们将小桌子放在水边的院子,一人一碗洋芋糍粑,吃得我感觉像醉酒一样,想在午后的秋阳里睡去。

狄施主说离这不远有个莲花洞,他愿意带我去看看。莲花洞曾是民国高僧印光老和尚出家的地方,黄道长和王道长都没到过那里,我们决定第二天一早翻山一起去。

第二天,我们爬过三座大山和两条河谷,到达莲花洞。莲花下的泉水依然清冽,有一位老居士和一位僧人照看香火。

老莲花洞里盘踞着大小几十条龙,每条龙的鳞爪和须角都很分明,但却全是天然的。

等我们从莲花洞回来,谭道长已经回到茅庵。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头条更多...
  • [修身] 父亲们的天职是改良社会 日期:2021-06-20 13:21:19 点击:344 好评:2

    父亲节就要到了,我们这些已经做了父亲的男人到底要怎样做,才配得上这个节日? 当然是爱我们的儿女。 可怎样才算爱他们? 陪伴、照料、保护、训练、言传、身教...

  • [修身]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太懂礼貌了 日期:2019-06-28 15:16:29 点击:201 好评:0

    ...

  • [修身] 玄黛|一帘无声,岁月痕…… 日期:2018-12-04 13:33:24 点击:218 好评:0

    (文/图 玄黛) 黯然。妈妈从家里给我寄的一竹帘毛笔被快递寄丢了。一帘无声岁月痕。最早的大学就开始陪伴我,最迟今年暑假又增添了数支。对我而言书画毛笔从来就不是普通财物,万物皆有灵,承载并记录文明的文具本是静物中最灵者。江南雪、紫烟、白云、妙逸...

  • [修身] 空谷幽兰 日期:2018-06-29 15:05:33 点击:535 好评:4

    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 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

  • [修身] 不要嘲笑为民生和社会热点发声的人 日期:2018-05-29 10:00:33 点击:405 好评:7

    不要嘲笑为民生和社会热点发声的人。能勇敢为民生发声的人,都不是为了私利。 请保持一种原始的正义感,对不平事,不指望你能站出来吼一吼,但要与正义站在一起。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深挚的爱,才能体会。 这个社会不缺正义者...

热点头条更多...
  • [修身] 空谷幽兰 日期:2018-06-29 15:05:33 点击:535 好评:4

    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 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

  • [修身] 不要嘲笑为民生和社会热点发声的人 日期:2018-05-29 10:00:33 点击:405 好评:7

    不要嘲笑为民生和社会热点发声的人。能勇敢为民生发声的人,都不是为了私利。 请保持一种原始的正义感,对不平事,不指望你能站出来吼一吼,但要与正义站在一起。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深挚的爱,才能体会。 这个社会不缺正义者...

  • [修身] 父亲们的天职是改良社会 日期:2021-06-20 13:21:19 点击:344 好评:2

    父亲节就要到了,我们这些已经做了父亲的男人到底要怎样做,才配得上这个节日? 当然是爱我们的儿女。 可怎样才算爱他们? 陪伴、照料、保护、训练、言传、身教...

  • [修身] 不争、不辨,无畏、无惧 日期:2015-12-19 10:01:41 点击:336 好评:6

    用自己的认知去评论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别人,人人都不达事宜。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挑人过错,自己也有不完美;责人短处,自身也有缺陷。 一味步步紧逼人,不会让别...

  • [修身]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 日期:2016-09-12 22:39:36 点击:289 好评:2

    一 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 辩论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个观点: 1.用合适的方式告诉长辈。 2.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3.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则要懂得吃亏。 4.打回去...

最新文章更多...
  • [修身] 民国美男子,有表里如一者,有败絮其中者! 日期:2020-09-18 09:06:08 点击:2121 好评:0

    民国美男皆才貌双全,除丰神俊朗外,才华亦甚是了得。 不论是一席常服,还是一身戎装,那骨子里透出的美感,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孙中山】 孙中山骨子里是一位理想家,他一生的眼神都是那么忧郁,为他深爱着的老大民族苦心焦虑、忧心忡忡、日夜不安。他的...

  • [修身]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日期:2017-10-07 16:26:04 点击:502 好评:0

    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

  • [修身] 云雾之上是仙乡——寻访终南山隐士(下) 日期:2018-06-28 19:32:31 点击:492 好评:2

    华山自古以来便是隐士的故乡,我曾经多次在居住的城市里眺望华山。我住的地方在宋朝以前被称为长安,是当年东方朔、李白、王维、白居易、八仙和长安游侠、隐士经常聚会的地方。 我以为自己前世是华山深处的一个樵夫,在华山的云雾深处伐木叮叮,常与隐士或者...

  • [修身] “国宝”级教育家霍懋征老师教育案例,看完第一例你准哭! 日期:2017-09-29 09:23:36 点击:468 好评:0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更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她自称是一个平凡的人,周恩来总理当年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 国宝级教育家到底是怎么做教育的呢?有几个教育案例分享给大家: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手要求回答霍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

  • [修身] 看到松鼠住的树洞里的睡姿,一种羡慕油然而生! 日期:2019-03-02 16:19:29 点击:423 好评:2

    人类的思想永远都是无法预料的,他们的好奇心更是比天还要大,在生活里会对明星,邻居甚至陌生人的隐私感到好奇,然而现在竟然把对象换成了动物,开始偷窥动物们的“隐私”,真是连动物都不放过啊!有一位摄影爱好者,他在树林里拍摄照片的时候,会经常看见...

热点文章更多...
  • [修身] 民国美男子,有表里如一者,有败絮其中者! 日期:2020-09-18 09:06:08 点击:2121 好评:0

    民国美男皆才貌双全,除丰神俊朗外,才华亦甚是了得。 不论是一席常服,还是一身戎装,那骨子里透出的美感,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孙中山】 孙中山骨子里是一位理想家,他一生的眼神都是那么忧郁,为他深爱着的老大民族苦心焦虑、忧心忡忡、日夜不安。他的...

  • [修身] 空谷幽兰 日期:2018-06-29 15:05:33 点击:535 好评:4

    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 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

  • [修身]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日期:2017-10-07 16:26:04 点击:502 好评:0

    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

  • [修身] 云雾之上是仙乡——寻访终南山隐士(下) 日期:2018-06-28 19:32:31 点击:492 好评:2

    华山自古以来便是隐士的故乡,我曾经多次在居住的城市里眺望华山。我住的地方在宋朝以前被称为长安,是当年东方朔、李白、王维、白居易、八仙和长安游侠、隐士经常聚会的地方。 我以为自己前世是华山深处的一个樵夫,在华山的云雾深处伐木叮叮,常与隐士或者...

  • [修身] “国宝”级教育家霍懋征老师教育案例,看完第一例你准哭! 日期:2017-09-29 09:23:36 点击:468 好评:0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更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她自称是一个平凡的人,周恩来总理当年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 国宝级教育家到底是怎么做教育的呢?有几个教育案例分享给大家: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手要求回答霍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

栏目列表
站长推荐
推荐内容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
发布:2016-09-12 22:39:36
点击:289  佳度:2
热点内容
民国美男子,有表里如一者,有败絮其中者!
发布:2020-09-18 09:06:08
点击:2121  佳度:0
空谷幽兰
发布:2018-06-29 15:05:33
点击:535  佳度:4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发布:2017-10-07 16:26:04
点击:502  佳度:0
云雾之上是仙乡——寻访终南山隐士(下)
发布:2018-06-28 19:32:31
点击:492  佳度:2
“国宝”级教育家霍懋征老师教育案例,看完第一例你准哭!
发布:2017-09-29 09:23:36
点击:468  佳度:0
看到松鼠住的树洞里的睡姿,一种羡慕油然而生!
发布:2019-03-02 16:19:29
点击:423  佳度:2
休将明月照沟渠,莫与脑残争高低!
发布:2019-01-29 22:09:08
点击:410  佳度:4
不要嘲笑为民生和社会热点发声的人
发布:2018-05-29 10:00:33
点击:405  佳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