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李退山文集  |  高级搜索  |  TAG标签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汉泊客文化网

汉泊客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哲 > 哲学著作 > 道德经 >

《道德經》第一章

时间:2019-06-11 21:20来源:本站 作者:彩岸画室注释 责编:caian 点击: 小字中字大字汉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道:名詞,老子哲學範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行道也。毛傳每雲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理。亦爲引道。從辵首。首者,行所達也。首亦聲,徒晧切。古音在三部。一達謂之道。釋宮文。行部偁四達謂之衢。九部偁九達謂之馗。按許三偁當是一例。當作一達謂之道。從辵首。道人所行也。故從辵,此猶上文邍人所登故從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發其例如此。許書多經淺人改竄。遂不可讀矣。”】【可:《說文解字》:“𦘫(上冖下肉)也。從口丂,丂亦聲。凡可之屬皆從可。肯我切。”段玉裁注:“肎(kěn)也。肎者,骨閒肉肎肎箸也。凡中其肎綮(qìng,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關鍵的地方。)曰肎。”; 肎:《說文解字》:“骨閒肉肎肎箸也。從肉,從冎省。一曰骨無肉也。”段玉裁注:“骨閒肉肎肎箸也。肎肎,附箸難解之皃。莊子說庖丁解牛曰。技經肯綮之未嘗。肯,崔引此解釋之。綮音罄。司馬雲。猶結處也。按肎之言可也。故心所願曰肎。得其窾(kuǎn,從穴,款聲。本義空隙,洞穴。)郤(xì,段玉裁注:“晉大夫叔虎邑也。叔虎之子曰郤芮。以邑爲氏。”此猶隙。)曰中肎。引伸之義也。從肉。從冎省。冎者,剔肉置其骨也。肎肎相箸。有待於剔。故從冎。陸德明引說文,字林皆口乃反。唐韻苦等切。按肎等二字古音同在一部。故皆在海韻。音轉入六部。乃在抍等韻也。作肯。一曰骨無肉也。此別一義。”此猶可以。】【道:動詞,說明、表達。】,非【非:《說文解字》:“違也。從飛下翄,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從非。甫微切。”段玉裁注:“韋也。韋各本作違。今正。違者,離也。韋者,相背也。自違行韋廢。盡改韋爲違。此其一也。非以相背爲義。不以離爲義。從飛下翄。謂從飛省而下其翄。取其相背也。翄垂則有相背之象。故曰非,韋也。甫微切。十五部。凡非之屬皆從非。”此猶不是。】【常:《說文解字》:“下帬也。從巾尚聲。裳,常或從衣。市羊切。”段玉裁注:“下帬也。釋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士冠禮。爵弁。服纁裳。皮弁。服素積。玄端。玄裳,黃裳,襍裳可也。禮記深衣。續衽鉤邊。要縫半下。今字裳行而常廢矣。從巾。尙聲。從巾者,取其方幅也。引伸爲經常字。市羊切。”此猶永恆。】【道:名詞,老子哲學範疇。常道即指永恆的道,真正的道。】

【名:名詞,老子哲學範疇。《說文解字》:“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武並切。”段玉裁注:“自命也。祭統曰。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此許所本也。周禮小祝故書作銘。今書或作名。士喪禮古文作銘。今文皆爲名。按死者之銘。以緇長半幅。緽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於末曰。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謂自名。其作器刻銘。亦謂稱揚其先祖之德。著己名於下。皆衹雲名已足。不必加金旁。故許君於金部不錄銘字。從周宮今書,禮今文也。許意凡經傳銘字皆當作名矣。鄭君注經乃釋銘爲刻。劉熙乃雲。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呂忱乃雲。銘,題勒也。不用許說。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冥,幽也。故㠯口自名。故從夕口會意。武幷切。十部。”】可名【名:動詞,命名,表達。】,非常【常:此猶永恆。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爲避恒帝的諱,才改爲“常”。】【名:名詞,老子哲學範疇。】

【無:《說文解字》:“豐也。從林;𡘲。或說規模字。從大、𠦜,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𠦜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假借爲沒有義,與“有”相對。】,名【名:動詞,命名,表達。】【天:從一大,“大”即雙臂張開之人形,“一”爲指事符,示人頭頂所覆之天。《說文解字》:“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他前切。”】【天:《說文解字》:“元氣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𠛱也。從土也聲。墬,籒文地從䧘。徒內切〖注〗埊、𨻐、嶳、埅,亦古文地。”】【之:《說文解字》:“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止而切。”段玉裁注:“出也。引伸之義爲往。釋詁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訓爲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之條條。之刀刀。左傳。鄭人醢之,三人也。召南毛傳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訓爲是。之有訓爲上出者。戴先生釋梓人曰。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鬛是也。象艸過屮。過於屮也。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莖漸大,枝亦漸大。勢有日新不巳者然。一者地也。凡𡳿之屬皆從𡳿。止而切。一部。”此猶的。】【始:《說文解字》:“女之初也。從女台聲。詩止切〖注〗𠃭、乨、兘、𠙉,古文。”段玉裁注:“女之初也。釋詁曰。初,始也。此與爲互訓。初,裁皆衣之始也。基者,牆之始也。凡言之者皆分別之䛐。有叚殆爲始者。七月毛傳雲殆始也是也。從女。台聲。詩止切。一部。按凡始事有急緩之殊。不得雲有二義。今人乃爲之二音。緩者讀去聲。月令紀節物用始字十餘。而蟬始鳴獨市志反。其亦庸人自擾也矣。”】

【有:從又從肉,以手提肉形。本義擁有。】,名【名:動詞,命名,表達。】【萬:《說文解字》:“蟲也。從厹,象形。無販切〖注〗㸘、𤍚、𢁭,古文。或省作萬。”段玉裁注:“蟲也。謂蟲名也。叚借爲十千數名。而十千無正字。遂久叚不歸。學者昧其本義矣。唐人十千作萬。故廣韻萬與萬別。從厹。葢其蟲四足像獸。象形。與蟲部𧍣同。象形。葢萬亦𧍣之類也。無販切。十四部。”。】【物:《說文解字》:“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𢿙,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文弗切。”。】【之:猶的。】【母:《說文解字》:“牧也。從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莫後切。”段玉裁注:“牧也。以㬪韻爲訓。牧者,養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引伸之,凡能生之以啓後者皆曰母。從女。象褱子形。褱,袌也。象兩手袌子也。一曰象乳子也。廣韻引倉頡篇雲。其中有兩點者,象人乳形。豎通者卽音無。按此就隷書釋之也。莫後切。古音在一部。”。此猶本源,名詞。】

【故:《說文解字》:“使爲之也。從攴古聲。古慕切。”段玉裁注:“使爲之也。今俗雲原故是也。凡爲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爲之則成故事矣。引伸之爲故舊。故曰古,故也。墨子經上曰。故,所得而後成也。許本之。從攴。取使之之意。古聲。古慕切。五部。”此猶所以。】【常:副詞,常常,經常。】無,欲【欲:《說文解字》:“貪欲也。從欠穀聲。餘蜀切。”此爲語助,無實義。】以觀【以:《說文解字》:“諦視也。從見雚聲。𥸑,古文觀從囧。古玩切〖注〗𥍊,古文。”段玉裁注:“諦視也。宷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一義之轉移。本無二音也。而學者強爲分別。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錯出。支離殆不可讀。不亦固哉。小雅采綠傳曰。觀,多也。此亦引伸之義。物多而後可觀。故曰觀,多也。猶灌木之爲藂木也。從見。雚聲。古玩切。按玩當作完。十四部。”】【其:象形,箕簸之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籒文箕。依大徐作籒。按經籍通用此字爲語詞。渠之切。或居之切。” 古文的寫法是“箕”省略“竹”。“其”,就是籀文的“箕”。此爲代詞,它,它的。指“道”。】【妙:從女,從少。少亦聲。美妙少女,本義美好。此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jiào):名,邊界,申開端,端倪。《說文解字》:“循也。從彳敫聲。古堯切。”段玉裁注:“循也。百官表曰。中尉掌徼循京師。如淳曰。所謂遊徼循禁僃盜賊也。按引伸爲徼求,爲邊徼。今人分平去。古無是也。從彳。敫聲。古堯切。二部。”】

【此:《說文解字》:“止(腳趾踩著的地方)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凡此之屬皆從此。雌氏切。”】兩者【此兩者:無與有。兩:《說文解字》:“二十四銖爲一兩。從一;㒳,平分,亦聲。良奬切。”;者:《說文解字》:“別事詞(判斷事物的代詞)也。從白𣥐聲。𣥐,古文旅字。”】,同【同:《說文解字》:“合會也。從𠔼從口。徒紅切。”段玉裁注:“合會也。從𠔼口。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徒紅切。九部。”此猶共同。】【出:《說文解字》:“進也。象艸木益滋,上出達也。凡出之屬皆從出。尺律切。”段玉裁注:“進也。本謂艸木。引伸爲凡生長之偁。又凡言外出爲內入之反。象艸木益茲上出𨔶也。茲各本作滋。今正。茲,艸木多益也。艸木由才而屮而㞢而出。日益大矣。尺律切。十五部。凡出之屬皆從出。”】【而:《說文解字》:“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如之切。”段玉裁注:“須也。象形。各本作頰毛也,象毛之形。今正。頰毛者,須部所謂?須之類耳。禮運正義引說文曰。而,須也。須謂頤下之毛。象形字也。知唐初本須篆下頤毛也。而篆下雲須也。二篆相爲轉注。其象形,則首畫象鼻耑。次象人中。次象口上之頾。次象承漿及頤下者。葢而爲口上口下之總名。分之則口上爲頾。口下爲須。須本頤下之專偁。頾與承漿與頰?皆得偁須。是以而之訓曰須也象形。引伸假借之爲語䛐。或在發端。或在句中。或在句末。或可釋爲然。或可釋爲如。或可釋爲汝。或釋爲能者,古音能與而同。叚而爲能。亦叚耐爲能。如之切。一部。周禮曰。作其鱗之而。𦒱工記梓人文。鄭雲。之而,頰𩑔也。戴先生雲。鱗屬頰側上出者曰之。下者曰而。此以人體之偁施於物也。按顧氏玉篇以而部次於毛毳冄之後。角皮之前。則其意訓而爲獸毛。絕非許意。凡而之屬皆從而。”】【異:《說文解字》:“異,分也。從廾從畀。畀,予也。凡異之屬皆從異。羊吏切。”】【名:名詞。名稱。】,同謂【謂:《說文解字》:“報也。從言胃聲。於貴切。”段玉裁注:“報也。㚔部曰。報,當罪人也。葢㓝與罪相當謂之報。引伸凡論人論事得其實謂之報。謂者,論人論事得其實也。如論語謂韶,謂武子,謂子賤子,謂仲弓,其斯之謂與,大學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是也。亦有借爲曰字者。如左傳王謂叔父,卽魯頌之王曰,叔父也。亦有訓爲勤者。亦以合音冣近也。從言。胃聲。於貴切。十五部。”】【之:語助,無義。】【玄:《說文解字》:“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屬皆從玄。𠵓,古文玄。胡涓切。”段玉裁注:“幽遠也。老子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高注淮南子曰。天也。聖經不言玄妙。至僞尚書乃有玄德升聞之語。象幽。謂?也。小則隱。而人覆之也。幽遠之意。胡涓切。十二部。黑而有赤色者爲玄。此別一義也。凡染,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赬。三入謂之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而朱與玄周禮,爾雅無明文。鄭注儀禮曰。朱則四入與。注周禮曰。玄色者,在緅緇之閒。其六入者與。按纁染以黑則爲緅。緅,漢時今文禮作爵。言如爵頭色也。許書作纔。纔旣微黑。又染則更黑。而赤尚隱隱可見也。故曰黑而有赤色。至七入則赤不見矣。緇與玄通偁。故禮家謂緇布衣爲玄端。凡玄之屬皆從玄。”】

玄之【之:猶而。】【又:《說文解字》:“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𠛱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於救切。”段玉裁注:“手也。象形。此卽今之右字。不言又手者,本兼𠂇又而言。以屮別之。而?專謂右。猶有古文尙書而後有今文尙書之名,有後漢書而後有前漢書之名,有下曲禮而後有上曲禮之名也。又作右而又爲更然之詞。榖梁傳曰。又,有繼之辭也。三指者,三岐象三指。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以指記數者。或全用。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於救切。古音在一部。凡又之屬皆從又。”此猶重複。】玄,衆【衆:會意字,從目從乑。 “眾”從三人,“三”表示眾多。甲骨文字形。象許多人在烈日下勞動。本義眾人、大家。】妙之門【門:象形字,象門之形。此猶精深奧妙所自出的總門。】

解讀:老子在本章提出了“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道可道",這三個字裏第一個"道"字是名詞,指的是世間大道。第三個"道"字卻是動詞,指的是表述。"名可名"的結構也是這樣。這幾句話翻的意思是:道,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說得出的也不是永恆的名。

老子認爲不管是自然大道、宇宙大道或是人間大道,一旦我們自認爲講明白了,其實就偏離它了。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而語言恰恰是一種限制。因此老子認爲,只要我們把大道付之語言,就是對大道的剝奪和侵蝕,一種或多或少的切割。

老子開頭這句話,其實也擺明瞭一個著作者的矛盾心態。他很謙虛地告訴大家,後面文字所傳達的意義並不是他心中的終極意義。終極意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如果完全不言傳,人們就很難抵達意會的入山口。這其實是天下很多第一流著作者的共通心態。他們明知任何表述都是一種錯位,卻又不得不略加表述,爲了引導別人卻犧牲了自己。真正的智者總是在這個關口上進退維穀。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道)與形而下(名)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天)起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裏“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爲”、“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觀念。)。在形而下的情況下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形而下之“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說,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煉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驗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如果要想體認到“無”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從“有”那裏來觀察這個“有”所生之於“無”和最終歸之於“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在這裏,老子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欲望,正是這個欲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也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也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莊、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克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骨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又解釋。總之,道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學者們歷來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除了道這個這些範疇,老子還把名這個範疇與道一同提了出來,這是因為老子的道不同於一般的禮樂制度之類的道,而是普遍常在的道,它所產生出來的名當然不是禮樂制度的名,而是普遍常在的名。這樣,就涉及到名與實,即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老子認為,天地的原始並無概念名的存在,天地存在於概念之先,獨立於思維之外,可是萬物的本原可以用概念名來說明。這裏,老子的觀點很明確,即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換言之,實先於名,決定名。

老子認為,認識受主觀的限制,受主觀欲望的蒙蔽;只有經常沒有主觀欲望的人,才有可能領會道的精深與奧,反之則無法理解微妙玄遠的道。因此,從本章裏老子所講的名實關係看,道的屬性應該是唯物論的。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头条更多...
  • [道德经] 《道德经》与《德道经》的区别 日期:2016-04-28 20:50:51 点击:442 好评:8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

热点头条更多...
  • [道德经] 《道德经》与《德道经》的区别 日期:2016-04-28 20:50:51 点击:442 好评:8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

最新文章更多...
  • [道德经] 《道德經》第一章 日期:2019-06-11 21:20:43 点击:223 好评: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热点文章更多...
  • [道德经] 《道德经》与《德道经》的区别 日期:2016-04-28 20:50:51 点击:442 好评:8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

  • [道德经] 《道德經》第一章 日期:2019-06-11 21:20:43 点击:223 好评: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栏目列表
站长推荐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道德经》与《德道经》的区别
发布:2016-04-28 20:50:51
点击:442  佳度:8
《道德經》第一章
发布:2019-06-11 21:20:43
点击:223  佳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