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

首页 > 专栏 > 李退山 > 字疏 > >
艺术 文史 正心 治鉴字疏

正字疏【三画彳部】

作者:彩岸画室点击:评论:0

本站提供广告及绘画定制服务 微信:wenyijiaoliu

时间:2019-08-31来源:未知责编:caian

彳部
细说汉字

这是个“彳(chì)”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是“行”字的左半边(“行”字的甲骨文形体是个十字路口)。金文②的形体与甲骨文相同。小篆③处于美观的考虑,略有变化。楷书④的写法是从小篆楷化而来的。

“彳”字一般不单独使用,它经常与“亍(chù)”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彳亍”,表示“小步”或者“走走停停”的意思,如:“彳亍中辍。”(潘岳《射雉赋》)这是说:小步走而后又停下来。“彳亍上滩舟。”(李贽《观涨》)这是说:走走停停地上了滩舟。

“彳”字是个部首字,凡是由“彳”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行为”或“动作”有关,如“行”、“御”、“徒”、“徙”等。


细说汉字

这是“保衛(伪作“卫”)”的“衛”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脚趾朝左的一只脚,下部是脚趾朝右的一只脚,中间的“ロ”字形表示一个区域或者个城市。那么脚步在其周围循回,就是“保卫”的意思。金文②的形体更为形象,中间的方圈表示区域或城市,周围的四只脚真像是哨兵或卫士所留下的足迹。小篆③其中间沿用了甲骨文的形体,左右两侧增加了个“行”字(“行”的甲骨文形体是个十字路口),表示这个区域或城市四通八达。同时,这个“衛”字从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外形(行)内声(韋)的形声字了。④是楷书的写法,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③是伪体字。

“衛(伪作“卫”)”字的本义就是“保衛”或“保护”,如:“朋友相衛。"(《公羊传・定公四年》);“以衛王宫。”(《战国策・赵策四》)从“保衛”之本义又可以引申为“衛士”或“衛兵”,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衛于晋三千人。”就是说:秦伯送了三千衛士到晋。可是《聊斋志异》中的“家人捉双衛来”则是说家中有人捉了两头毛驴来。毛驴为什么称“衛”呢?据罗愿的《尔雅翼・释兽》记载:晋代的衛玠(玠:jiè,名词,大圭,是一种礼器。)好骑毛驴,所以后世人称毛驴也叫“衛”。

请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衛生”是个“医学名词”,可是《庄子·庚桑楚》中所说的“衛生”却与现在的意义不同。古代的“衛生”是指“养生”,所谓“衛生之经”就是“养生之道”。可见,这里的“衛”是“保养”的意思,其实是“保衛”之义的引申。


细说汉字

“如积薪耳,後(伪作“后”)来者居上。”这个“後”字是“先後”之义,原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为绳索之形,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下的脚(止)。林义光说:“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②是金文的形体,其左又增加一个表示行走的“彳”,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相同。④为楷书正体字。⑤为借“皇后”之“后”的伪字。

《说文》:“後(伪作“后”),退也。”“後”字的本义为“走在後面”的意思,如《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後。”大意是:孔子在匡(匡:地名。)被囚禁了,其弟子颜渊最后才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将後齐、燕。”意思是:将要落在齐国和燕国的後面。“後”亦可引申为时间的“迟”、“晚”,如《荀子·修身》:“或先或後。”这是说:有的早有的晚。

请注意:在古书中常见“後进”一词,这决非指进步较慢的人,而是指“晚辈",比如《晋书·裴秀传》:“後进领袖有裴秀。”这是说:晚辈们的领袖是裴秀。“後事”今天多指“丧事”,如“料理後事”。但是古代则多指“後来的事情”,如《晋书·阅赞传》:“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後”和“后”原本是两个不同的字,“後”是“前後”的“後”,“后”是“皇后”的“后”,这两个字音同,但形、义均不相同,但今人在汉字伪化过程中将这两个字合并为一个字——“后”,使汉字字库中又多了一个同音多义字,实在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反复!

我曾在《正体字对话简体字——汉字的演变并非由繁到简》一文中说过:“人类的语言中最先出现的词汇是较为形象的名词和动词。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无论从社会组织上还是从思想文化上都越来越趋向于精致化、复杂化和抽象化。相应的,语言表达也就必须与此相适应,多样化、丰富化和抽象化(汉字由图像化甲骨文到规整化楷书的发展就是一个笔画构成抽象化的过程。)是语言和文字必然的发展趋势。名词和动词出现之后,用来修饰名词的较为抽象的形容词和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抽象化副词就慢慢出现了。当然,起单句连接作用的连词以及表示数量的数词和量词,以及指示时间、空间的介词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样,句型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合理,表达的功能也就更完善,更充分。所以说,语言的发展遵循的是由单调到丰富的过程,也即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总之,语言文字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日益进步和丰富必然要求信息交流的媒介——语言文字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语言文字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是现在普遍以为汉字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实是间接否认了人类社会从单调(简单)向丰富(复杂)的发展趋势!

说到这里,我不得累赘说明一下,由于“复杂”是个倾向贬义的词语,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以为复杂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其实未必。

下面我就以几个具体汉字的分工演变来加以说明:

比如“益”和“溢”。最早的时候并没有“溢”这个字,只有“益”。“益”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个横写的“水”,下部是器皿的“皿”,表示水太多,溢出来了的意思。所以“益”的本义是“溢”,也就是说“益”是“溢”的初文。可见“益”最早是个动词。后来,为了表示“越来越来”“渐渐地”这些表示渐进趋势的更为抽象的意思,就把“益”给借用了,而作为动词的“益”就另加了一个“氵”旁,专门用来表示“溢出”的意思。有人可能要说这样会增加汉字量,其实,新增的汉字往往都归属在相应的部首之中,其属性往往一看便知,无需强制记忆。

再比如背靠背的“背”,在甲骨文当中是“北”,是两个人背靠背的象形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一目了然的。可是语言是越来越丰富的,随着我们祖先活动范围的扩大,表达方位的需求或许更为迫切,于是就借用了同音的“北”字来表示方位了,这样以来,“北”就同时有“背靠背”和“北方”两个意思了,一身兼了二职!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一字兼有两种意思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怎么办呢?我们祖先有办法,就在“北”的下面加了一个“肉”字作为部首,这样,“北”和“背”的分工就很专业和明确了,在语言表达上就更加精确。

汉字字义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本来是文字发展的进步,可是自从大陆强制实行简化字以来,就把很多原来已经分工了的文字大量合并,造成一字多意的单字大量增加。

比如原本头发的发是“髮”,是个形声字,是名词,而发展的发是“發”,是个会意字,是动词。这两个字本来分的清清楚楚,可是现在却用一个“发”来代替,往往造成理解的歧义,实在是文字发展的倒退!我举个例句来说明一下:“今天来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发给了我们一叠传单。”你看,字倒是简单了,但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要稍微动一下大脑来分析一下两个“发”的含义?实际上增加了阅读的负担。

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前后的“後”和皇后的“后”;老板的“闆”和木板的“板”;里面的“裏”和里程的“里”;面粉的“麵”和脸面的“面”;一只两只的“隻”和只是的“只”;松树的“松”和放松的“鬆”;胡寇的“胡”和胡须的“鬍”;须要的“须”和胡须的“鬚”;冲浪的“沖”和冲动的“衝”等等等等。

如果这些字没有合并,你遇上这样的句子——“後來,皇后也死了。”“老闆拿着一块木板走了进来。”“他瞧了瞧里程表,心裏蓦地一动……”“在他的面前是一张搪了麵粉一样的脸”“他只是抓了一隻鸡而已。”“他有着胡人一样的大鬍子。”“沙皇彼得说剪掉胡鬚是必须的。”“沖浪的时候不能太衝动。”是不是更容易理解?”


细说汉字

“走林而射鸟,行畔而观鱼。”这个“行”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又分出了两条小路。金文②的形体是东西南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③是小篆的形体,大概是从当时审美出发,变得有些没有通行道口的样子了。④是楷书的写法,是小篆字形的楷化。

“行”字本义就是“路”,如:“遵彼微行(háng)。”(《诗经・豳风・七月》)也 就是“沿着那条小路”的意思。是“路”就可以行走,所以“行”又当“行走”讲,如:“八骏日行(xíng)三万里。"(李商隐《瑶池》诗)这就由当“路”讲的名词变成了当“行走”讲的动词。从“行走”义又可引申为“离开”,如:“子明杀之,以其妻行。”(《左传・裏公ニ十二年》)也就是说:子明把他杀了以后,又带领自己的妻子离开了。至于《兵车行》、《长干行》等篇名中的“行”字,则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也叫做“歌行体”。

我们现在所说的“行李”,一般是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可是古代就不是这个意思,如:“行李之往来,共(“共”通“供”)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这个“行李”是指“使者”。原话的意思是:使者往来,我们可以供给他们一切费用。(无资曰“乏”,无粮曰“困”。)“行李”之“李”,在古代也可以写作“理”,其义不变。

请注意:古代的“行”相当于现代的“走”,古代的“走”相当于现代的“跑”。


细说汉字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里的“役”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左边是一个面朝左站立的人,其背后是一只执锤击打的手,会“役使”之义。②是小篆的形体。③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役,戌边也。”其实“成边”是引申义,“役”的本义应为“役使”或“驱使”,如柳宗元《封建论》:“亟役万人。”“亟”应读qì,是“屡次”、“多次”之意。就是说:屡次役使万人。由“役使”可引申为“戍边”,如《诗经・小雅・采薇序》:“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由“戍边”可再次引申为“战役”、“战争”,如《左传·昭公五年》:“邲(邲:bì,古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又作姓。)之役。”也就是说:在邲地的一次战役。因为“役使”主要是指兵役和劳役,所以“役”字又可以引申为“劳役”,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民困于役。”即:老百姓贫困于劳役。

请注意:古代的“役夫”一般是指服劳役或兵役的人,但有时也用以骂人,如《左传・文公元年》:“呼!役夫!”也就是说:唉!你这个贱货!


细说汉字

这是“贯徹(伪作“彻”)于始终”的“徹”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①和金文②的左边是“鬲(鬲:lì,象形字,古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又音gé,鬲津,古水名,在今河北、山东。胶鬲,人名,殷末周初人。)”,右边是“手”,这表明吃过饭以后撤去食具。③是《说文》中的古文形体, 又在其左边增加了“彳”,表示移动;在其右上方增加了一个多余的“人”字符。④是小篆的写法,其中间“鬲”讹变 为“育”,其右边的上“人”下“又(手爪张开的侧视形)”形讹变为“攴”,但词义未变。③为楷书正体字。⑥为今人自造的伪体字。

《说文》:“徹(伪作“彻”),通也。”其实通”是“徹”字的远引申义,本义应为“撤去”,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平公不徹乐。”由“撤去”又可以引申为“拆除”,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墙屋。”即拆除我的墙屋。到了后世又可引申为“撤退”,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徹军还。”以上的这些用法,后世均写作“撤”,这样以来“徹”和“撤”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不容易混淆了。

“徹”有移动义,所以又可以由移动而引申为“剥啄下”或“剥下”,如《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chī,正体作“鴟”,鸟名,鹞鹰。鸮,xiāo,正体作“鴞”,鸟名,即猫头鹰。)》:“迨天之未阴雨,徹彼桑土,绸缪牖户。”“桑土”即“桑杜”,指桑树的根。大意是: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剥下桑根把巢筑,缠绕捆绑修窗户。

“徹”的远引申义为“通”,如《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徹。”这是说:你的心实在固执,固执得简直不可贯通。

请注意:“徹(贯徹之义)”、“撤(撤出之义)”、“澈(水清之义)”、“瞮(光明之义)”、“勶(发射之义)”均读chè,其形体的表音部分相同,仅以不同的偏旁来区分其义,易辨易记。但可惜的是,今人在汉字伪化过程中单单将这一群字中的“徹”字挑出来伪化成了“彻”,就连带有“徹”字部分的“勶”字也还是“勶”,这就在这个字群中造成一个特例,徒增辨识负担!


细说汉字

“寒来署往,秋收冬藏。”这个“往”字本为形声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下部的“王(斧头形)”字表读音。可见“住”字本为上形下声的形声字。②是金文的形体,左边又増加了意符“彳”,表示行动。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往,之也。”“之”当“到……去”讲。许慎的说法正确,如《史记·滑稽列传》:“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屈原《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返)。”由“去”又可以引申为“过去”、“往日”,如《论语・八佾(佾:yì,乐舞的行列。)》:“既往不咎。”意思是对过去的事不再责备。

另外,“往”由“去”义还可以引申为“送去”,如杜甫《与杨修书》:“今住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仆”,男子谦称自己。也就是说:现在送去我小时候所作的辞赋一份。

请注意:在古代“去”和“往”的含义有所不同。古代的“往”相当于现在的“去”;古代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如“孟子去齐”,是说孟子离开齐国,而决非孟子到齐国去。


细说汉字

“得道多助”的“得”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上方是张开的两扇貝(伪作“贝”)壳,右下部是个“又”字,“又”是手爪张开的侧视形,也就是手的象形。手拿极为珍贵的貝(貝在上古用为货币),这就表示“得到、“获得”的意思。金文②的当中是一个石花貝,其右侧是一只手,手拿貝表示获得了。但这还不够,其左边又増加了“彳”,这就是说得到了以后又拿着走了。小篆③左边的“彳”和下边的手(由“又”变为“寸”。“寸”是在“又”下加了一个短横线作为指示符,表示此处为“寸”之所在。)还在,可是“貝”字却伪变成了“見(伪作“见”)”。其实“貝”和“見”在小篆中极为相似,其上部都是“目”,不同的是下部。“貝”的下部是“八”,而“見”的下部是“人”。到了楷书④,篆书中的“見”又错变成了“旦”。

“得”字的本义是“得到”或“获得”,如《后汉书・班超传》:“不人虎穴,不得虎子。”“得”字还可以引申为事情做对了的意思,如:“历古今之得失。”这个“得失”就是“对和错”的意思。

另外,“得”字的远引申义是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晁错的《论贵粟疏》中有这样两句话:“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这里的“不得”就是“不能”的意思。现代汉语“不得已”和“使不得”中的“得”字,也是“能够”或“可以”的意思。至于《荀子・成相》“尚得推贤”中的“得”字,那是“徳”字的假借字,本应写成“德”,但作者暂时借“得”代替。

请注意《红楼梦》第九十四回:“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这里面的“得”字当“必须”或“须要”讲,所以应当读作děi,如果读作dé那就错了。


细说汉字

这个“御”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一条拧在一起的绳素,其实是马鞭子;其右是一个面朝左的人,拿着马鞭子赶车。金文②的形体也是从甲骨文直接变来的,其右更像人形。③是小篆的形体,其左边増加了一个表示行动的“彳”,中间的下部又增加了一只脚(止)表示行动。右边那个面朝左的人由金文变来。④是楷书的形体,是由小篆直接变来的。

“御”字的本义是“驾驭马车”,如:“桓公田(“田”同“畋”,tián,打猎。)于泽,管仲御。”(《庄子・达生》)大意是说:齐桓公在沼泽地带打猎,管仲驾驭马车。由此又可引申为驾车的人,如:“其御屡顾。"(《左传・成公十六年》)也就是说:那个赶车的人多次回头看。赶车的人现在往往称为“御手”(也可以写为驭手)。赶车本身有“管理”之义,古代的帝王“管理”人民,所以也称为“御”,如“御驾”、“御旨”、“御批”等等。至于《诗经・邶(邶:bèi,古国名 ,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带地方。)风・谷风》中所说的“我有旨蓄,亦以御 冬”中的“御”字却是“抵御”的意思,这就是说:我蓄有好吃的东西,也可以用来抵御寒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禦”。

请注意:御、驭、禦三个字的意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御”常指驾马的人,而“驭”字一般是指驾马车的动作。在“抵御”的意义上,上古写作“御”,后世则写作“禦”。而“禦”、“驭”却无“侍奉”、“进献”之义。


细说汉字

“德”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左边是“彳”,它在古文字中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部是一只眼晴,眼晴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总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金文②的会意就更为全面了,“目”下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③是小篆的写法,仍然是会意,其右部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所以在古代,“德”字也可以写为“悳(惪)”。④是楷书的写法。

“德”字的本义是“道徳”或“品行”,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就是说:一个人要作到“问”、“学”、“让”オ能算是有“德”。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大意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至于“臣不德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的“德”字,由名词变为动词,是“感激”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并不感激您。当然,这个“感激”之义也是从恩德变来的。

“德配”一词在古书中常用,本指“德行可与之匹配”,后来则引申为对别人妻子的尊称,如给朋友写信则常说:“德配康福?”也就是说:你的妻子好吗?

请注意:有人把“德”写为“徳”,中间丢了一横,这其实并非错别字,“徳”古同“德”。

(0)
0%
发表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最新头条

最新文章

 正字疏【三画山部】
正字疏【三画山部】
山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山字就是个象形字。金文①是三个山峰组成一个山字。小篆②为了书写方便则将实心山变为单...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59
点击数:25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川部】
正字疏【三画川部】
川部 “百川灌河”的“川”字,甲骨文①弯弯曲曲的形状像一条河流,曲线中的五个点儿是指河流中的漩涡,可见“川”字是个象形字,其本...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44
点击数:13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口部】
正字疏【三画口部】
口部 “口”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和小篆②的形体都像人的嘴。③是楷书写法。 “口”字的本义就是“嘴”。由“嘴”之义又引申为“人ロ...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26
点击数:220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大部】
正字疏【三画大部】
“大”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金文②、小篆③都像“人”形。楷书④则把人的两臂伸平变成了一横,看起来还是人叉腿张臂而立的样子。“...
发布时间:2019-09-24 06:03:08
点击数:29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土部】
正字疏【三画土部】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个“土壤”的“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表示从地面上突起来的一堆土。古人非常敬重土,有了土就有农...
发布时间:2019-09-21 07:15:35
点击数:129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工部】
正字疏【三画工部】
工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甲骨文①的形体看,“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下部就是斧头锋利的刃部。金文②的下部更像斧头...
发布时间:2019-09-16 15:18:16
点击数:192  好评度:0

推荐文章

图文资讯

关 注 微 信打 赏 本 站
分享到QQ空间 打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