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

首页 > 专栏 > 李退山 > 字疏 > >
艺术 文史 正心 治鉴字疏

正字疏【三画宀部】

作者:彩岸画室点击:评论:0

本站提供广告及绘画定制服务 微信:wenyijiaoliu

时间:2019-08-23来源:未知责编:caian

宀部
细说汉字

这是个“宀(miǎn)”字,在古代就是房子的意思。甲骨文①和金文②都有房子的样子。小篆③将直笔写为曲笔,其造字意图与甲骨文和金文相同。楷书④依小篆而来。

“宀”字的本义就是房屋。许慎《说文解字》说:“交覆深屋也。象形。”这是对的。

“宀”字是个部首字,通常称为“宝盖头”,一般不单独使用。在汉字中,凡由“宀”所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有关,如“室”、“宅”、“家”等。


细说汉字

这是“六合同春”的“六”字,原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很像房舍的侧视形,两旁有房檐突出。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造字意图相同。③是小篆的写法,直笔弧笔化。④是楷书的写法。

“六”的本义为“房舍”,也就是与“宀”是一个字。而《说文》解“六”为“从入从八”,这是依据小篆的形体分析而致误。后来“六”字当“房舍”讲的本义消失了,而被假借为数目字用了,如“六月飞霜”等。

请注意:“六”字当山名和县名用时,大都读作lù,如“六安”(山名兼县名,都在安做省);“六合”(县名,在江苏省)。


细说汉字

“家安邦寜(伪作“宁”)苍生乐”的“寜”字原是个会意兼形声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像在一个房间内放置了一个器皿表示很稳重很安宁的意思。下面的“丁”字是表示读音的,因为古时候“丁”与“寜”音近。金文②则在“皿”上增加了一个“心”,这是表意部分,“心安”就是“安寜”的意思。正如朱芳圃先生所说:“古人以心为形之主,心安则形静,故金文増心为义符。”(《股周文字释丛》)。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类似。④是正体楷书,直接由小篆楷化而来。⑤是伪体字,截取上下两头,可谓“残字”。

“寜(伪作“宁”)”的本义就是“安寜”,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虽鸡狗不得寜焉。”太大意是:虽说是鸡狗也都不得安寜。《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寜有种乎?”这里的“寜”字,就不是“安寜”的意思了,而是当疑问副词用,有“难道”之意。意思是:王侯将相难道说是天生的吗?

请注意:在古代还有一个“宁(zhù)”字,也可写为“貯(伪作“贮”)”、“佇(伪作“伫”)”,是贮藏,积聚的意思。由于今人嫌“寜”字笔画多,遂取两头,将其伪化为“宁(níng)”,这样问题马上来了——“宁(níng)”和“宁(zhù)”撞脸了!


细说汉字

这个“宁(zhù)”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像贮藏东西的处所,四周是墙壁。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同。小篆③变得更为规整美观了。④是楷书的写法,依小篆而来。

“宁”的本义是指贮藏东西的地方。《说文解字》说:“宁,辨积物也。”由此义又引申为古代群臣朝见君主之处,即殿上屏风与门之间的地方,如《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这就是说:在群臣朝见天子的时候,天子立于宁中,诸公则面朝东而立,诸侯则面朝西而立。

“宁”本与“贮藏东西”有关,既然是“东西”就往往有“貝(伪作“贝”,钱币之谓。)”字作为组成部分。所以后来就在“宁”的左侧增加了表意的“貝”字,这就变成了左形(貝)右声(宁)的形声字“貯(伪作“贮”)”了。“宁”算是古字,“貯”算是今字。后世凡是“貯藏”义均写作“貯”,而不写“宁”了。

至于“宁(正体为“寜”)夏”、“安宁(正体为“寜”)”的“宁(níng)”字,那与“宁(zhù)”字毫无关系,音义均不相同。“宁(níng)”是“寧”字的伪化字,当“平安”、“安定”讲,如《易经·乾》:“万国咸寜。”就是“万国都安定”的意思。“安寜”的“寜”字还可以读作nìng,如《楚辞·渔父》:“寜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就是说:寜愿跳进湘水,葬在江鱼的腹中。


细说汉字

这是“众葩敷荣向春风”的“向”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一座在墙壁上开了一个窗子的房子。金文②和小篆③都同于甲骨文。④是楷书的形体,与甲、金、篆一脉相承,虽然楷化了,但还隐约能看出带烟囱的房子其墙壁上有窗户的形象。

“向”的本义是特指“朝北的窗户”。《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墐:jìn,动词,用泥涂塞。)户。”也就是说:把朝北的窗子塞好,把门缝搪好,准备过寒冬了。从这个本义又引申为“方向”或“朝向”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后又远引申为“从前”之义,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向者仆常厕于大夫之列。”“仆”是对自己的谦称,相当于“我”;“厕”当“置身于”讲。这话的大意是:从前我常置身于大夫之列。

《史记·游侠列传》:“向其利者为有德。”这个“向”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享受”之“享”的假借字,原意是:享受其利者为有德之人。


细说汉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个“宅”字本为形声字。甲骨文①就像一座房子,中间的“ナ”形为“乇(乇:zhé,草叶。《说文》:艸叶也。从垂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字的初文,表声。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结构相同。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与甲、金、篆一脉相承。

《说文》:“宅,所托也。”这是对的。这也正如《尔雅》所说:“宅,居也。”《玉篇》也说:“人之居舍日宅。”可见“宅”字的本义就是“住所”、“住处”,如《韩非子·诡使》:“无宅容身。”“宅”本为名词,又可以引申为动词,当“居住”讲,如《尚书·禹贡》:“四隩(隩:aò,通“奥”,室内西南角。又音 yù,河岸弯曲的地方。)既宅。”就是说:四方可居住的土地。

请注意:《礼记·杂记上》中所说的“大夫ト宅与葬日”里的“宅”字,若解为“住所”那就错了。这里的“宅”是指“葬地”或“墓穴”。大意是:大夫选择墓地和下葬的时间。


细说汉字

在《墨子·公输》中说:“宋莫能守,可攻也。”这就是说,宋国没有办法防守,可以攻取。为什么“守”字要这样写呢?你看金文①外面是房屋,屋内有一只大手,这就有“防守”或“把持”之意。所以“守”字是个会意字。小篆②屋内是个“寸”字,实际上“寸”字也完全是“手”形,只不过是在手腕处加了一段横,这是一个指事符,表示此处乃寸之所在。所以小篆也是直接由金文演变而来。③是楷书的写法,同于小篆的形体。

“守”的本义为“防守”,后又引申为“守候”之意,如《韩非子·五蠹》:“守株,冀复得兔。”也就是说:守候在树下,希望再得到一只兔子。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

古籍中常有“守拙”一词,在古代,士大夫清高不仕曰“守拙”,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抽归园田。”


细说汉字

在陆游的《东阳道中》诗中有“先安笔砚对溪山”一句。这里的“安”字是安放”之义,并非“安”字的本义。从甲骨文①看,“安”字的外面是一座房子,房中坐着一位面朝左的少女,把房门一关,真是既平安又舒适,“女居室中为安”。金文②也是室中有一女,可见“安”字是个会意字。小篆③的形体也同于甲金文。④是楷书的写法,“宀”下有一“女”。

“安”的本义是“平安”,如《荀子·王霸》:“国安则无忧民。”就是说:国家平安了,则老百姓也就无优无虑了。后又可引申为“习惯于”,如《汉书·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安身”就是容身、立足的意思,如《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但是《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同,夕以修令,夜以安身。”这里的“安身”却当“休息”讲。有时“安”字还可当疑问代词用,如《史记·陈涉足世家》:“燕雀安知鸿之志哉!”这是说:燕雀怎能知道大雁的志向呢?这个“安”可当“怎么”讲,与其本义无关,是个假借字的问题。


细说汉字

“汉儒专言训话,宋儒专言义理。”这个“宋”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其外为房屋形,屋内有木支撑。②是金文形体,与甲骨文相同。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极相似。④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可见“宋”字的本义与“家”字的本义相似,都是居住的地方。这个本义后来消失了,被借为周代的诸候国名,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又作朝代名,如北宋、南宋等。现在广泛用作姓。


细说汉字

“災(伪作“灾”)异数见,不可不忧。”这个“災”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外部是房星之形,内部是“火”,火焚房屋为“灾(后世正体作“災”)”。②是《说文》中的或体字,实际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本为正体,《说文》却误为或体。③是“災”字的籀文形体,上部的“川”字中间有一横,表示川被堵塞就要决口成“災”,下部又有“火”,水火无情,当然更是災害之意。④为小篆的形体、变成一个形声字了(“火”为形,其余的部分为声)。⑤是楷书体,是由籀文演变而来,成为后世的书写正体了。⑥为今人依甲骨文形体自造的伪体字。

《说文》认为“災(伪作“灾”)”就是“天火”。实际上“災”字的本义是“火災”,如《左传?桓公十四年》:“御廪災。”也就是说:一定要防备粮仓着火。后来,又指“天災”,如《汉书·食货志下》:“古者天降災戻(恶气)。”这是说:古时天降災难。后来“災”的含义扩大,泛指一切灾害,如水災、风災、旱災、雹災、虫災等等。


细说汉字

“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外部是房含,其内有祭祖的祭台,表示这里就是宗庙。②是金文的形体,房舍之内是“示(祭台之形)”仍为祭祖之义。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宗,尊祖庙也。”如《诗经·大雅·凫鹥(鹥:yī,正体为“鷖”,鸥或凤凰的别称。)》:“既燕(宴)于宗。”这是说:已经宴饮在祖庙。由此又可以引申为“祖宗”,如《左传·成公三年》:“使嗣宗职。”大意是:使我继承祖宗传下来的职位。后又引申为“宗族”,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车裂以徇(徇:xùn,动词,巡行,巡示,对众宣示。),灭其形宗。”“徇”是对众宣示。也就是说:车裂其身以示众,并灭掉了他的宗族。上古以宗为本,所以“宗”也能当“本”、“主旨”讲,如《老子》:“言有宗。”这是说:言论要有所本。

“宗师”,一般是指受人尊崇、奉为师表的人,如“一代宗师”,但《汉书·平帝纪》中所说的“宗师”却为官名,这种官掌管宗室子弟的训导。


细说汉字

“官”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外部是屋形,其内是“弓”。“弓”与“王(斧)”类似,在古代均为有镇压之权的标志。可见屋内挂“弓”,是表示权威之所在,也就是“官府”的意思。②是金文形体,与甲骨文造字意图和结构均相同。③是小篆的形体,屋内之“弓”讹变了。④是楷书的写法,依小篆而来。

“官”的本义是“官府”,如柳宗元《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就是说:希望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后来从“官府”的本义又引申为“官位”或“官职”等,如《荀子·正论》:“量能而授官。也就是说,根据一个人才能的大小而授予官职。后来又可引申为“官吏”义。王充在《论衡》中说:“百官共职于下。”以上的“官”字全是作名词用,但在古书中也有“使动”用法,即“使……作官”之义,如曹操在《论吏士能行令》中说:“故明君不官无能之臣。”大意就是,圣明的国君不使无功之臣为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汉以前,“官”与“吏”的概念是不同的:“官”,一般是指行政机关或指职务;“吏”,则是专指“官吏”。比如荀况的著作中所提到的“官人”,就是指政府里的人,“官”本身并没有官员的意思。可是到了汉朝以后,“官”就不是指行政机关了,而多指一般的官员。“吏”则是指低级的官员。当然,“官”字行政职务的意义还在沿用。


细说汉字

这是“一筹定乾坤”的“定”字。甲骨文①的外面是个房子,房内上为“口”,下为“止(脚形)”,其实就是个“正”字。“正”的本义就是脚站得端正,不偏不斜。那么在室内不偏不斜即为“安定”或“定居”之义。可见“定”也是个会意字。金文②的形体同于甲骨文,只不过“正”上的“口”变成实心的了,其义不变。③是小篆的写法,室中就是个“正”字。④是楷书的写法。“宀”下的“正”字形体有所改变,但其义仍未改变。

“定”的本义是“安定”或“平定”,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乱靡有定。”就是说战乱还没有平定。后又引申为“决定”或“肯定”,如《荀子·解蔽》:“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大意是:我还没有考虑清楚,还没有肯定可否。

“定情”一词在古代则往往指男女结合成为夫妇。汉朝繁钦有《定情诗》,唐乔知之有《定情篇》,都指结婚。


细说汉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个“宜”字,本为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其外形就像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中间的两个“A”字形代表祭品(猪、羊肉)。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说文》中古文的写法,其外部变为“宀”字,为房屋之形;其内部的“夕”为祭肉之形,祭肉有两块;其下面的“一”是两块祭肉的承载物。④为小篆的形体,少了一块“肉”,其义未变。⑤为楷书的形体,“夕(祭肉)”和“一(承载物)”合体为“且”。

《说文》:“宜,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许慎所谓的“所安也"并非“宜”字的本义,而是引申义。“宜”本为用牲之法,后转为祭名,如《尚书·泰誓传》:“祭社日宜。”祭品是美味佳肴,故引申为合乎口味的佳肴,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与子宜之。”大意是:给您美味佳肴。由合乎口味的“佳肴”又可引申为“合适”,如王符《潜夫论?相列》:“曲者宜为轮。”这是说弯曲的适合于作车轮。由“合适”又可以引申为“应该”,如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也就是说:不应该过分地看轻自己。柳宗元《非国语下·命官》:“官之命,宜以材耶,抑以姓乎?”也就是说:要任命官吏,应该看他的才能大小呢?还是看他姓什么(指出身门第)?


细说汉字

“寶(伪作“宝”)”字的甲骨文①上部是一座房屋,屋内有“貝(貝是上古货币,伪作“贝”。)”有“王(王是斧钺之形,是一种礼器,代表权威,政权。)”。房子里即有权力又有钱币,有钱有势就是“寶”,可见这是个会意字。金文②又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杵”和“臼”。杵和臼是舂米用具,民以食为天,这是生活的必需品,都是“寶貝”。③是小篆的形体,“王”和“貝”都在,只是把“杵”和“臼”变成了“缶(缶:fǒu,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本义为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字。④是楷书的写法,造字意图和结构同于小篆。⑤是今人自造的伪体字,与甲、金、篆无任何渊源。

“寶”字本义当“寶貝”讲,后来对美玉也总称“寶”。比如《国语·鲁语上》:“以其寶来奔。”这个寶即“玉”。古时银钱货币亦称“寶”,如“元寶”、“通寶”等等。

给朋友写信时常会用到“寶眷”一词,这是对他人家属的敬称。

“寶”还有一个异体字,写作“寳”或“靌”。


细说汉字

“传闻之事,恒多失實(伪作“实”)。”这个“實”字本为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形体,其上部为“宀”,即房屋之形,屋内有“貫(伪作“贯”,钱财)”,这就叫“家境殷實”。②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造字意图相同,形体相似。③是楷书正体字。④为伪体字,把表示家境殷實的“貫”变成一个莫名其妙的“头”字符,形不达义。

《说文》:“實(伪作“实”),富也。从宀从貫(伪作“贯”)。”“實”的本义应为“充實”或“充满”,如《商君书·去强》:“仓、府两實,国强。”大意是:粮仓和钱库都充實,那么国家就强盛。果子是饱满的,所以由“充實”又可以引申为“果實”、“种子”,如鲍照《梅花落》:“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由此又可以引申为“真實”、“不虚”,如《汉书·司马迁传赞》:“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實录。”王充《论衡·问孔》:“世之儒生不能實道是非也。”这是说:世上的儒生不能诚实地说出是与非。“實”字由“真實”、“不虚”义进一步引申,就当副词“的确”、“确實”用,如《史记·李斯列传》:“實无反心。也就是说:确實没有反叛之心。

请注意:“實际”与“實质”的含义是不同的。“實际”,是指客观事物真實的情况,也指人们的行动,即實践。“實质”是指本质,即事物、论点或问题的實在内容。


细说汉字

这是“審(伪作“审”)时度势”的“審”字,本为会意字。①是金文,上为“宀”,为房屋之形;中间的“米”字符是兽类的爪印,室有爪印,必有误闯之客,需辨其身份,故有“辨別”之意;其下从“口”表“审讯”。总之,该字为“屋中行审”的意思。②是小篆的形体,中间变为“番(番:fān,小篆字形上面象野兽的足掌和爪,下面的“田”象兽足踩出的印子。本义为兽足。注意:“番”字不能拆分成上“采”下“田”来理解,风马牛不相及也!)”字。“番”本为野兽足迹之形、古人据野兽的足迹而辨別之,故亦有“审察”之意。③为楷书正体字,与金文和小篆一脉相承。④为今人自造的伪体字。

《说文》:“審(伪作“审”),悉也。知审谛(谛:dì,正体为“諦”,动词,细察,注意。)也。”这是对的。可见“審”的本义为“審察”、“细究”,如贾谊《治安策》:“莫如先審取舍。”大意是:不如先搞清楚该取什么,该舍什么。要審察就应详尽细密,所以“審”字又可以引申为“周密”,如王充《论衡?问孔》:“用意详審。”蔡邕《贞定直父碑》:“其接友也,審辨真伪,明于知人。”由此又可引申为“慎重”,如《准南子·人间》:“不如择趋而審行之。”也就是说:不如顺势而慎行。審察要有结果,所以“審”字可以引申为“果真”、“确实”,如《汉书·王商传》:“審有内乱杀人。”也就是说:果真有内乱杀人之事。


细说汉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个“客”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郭厮(沫若)认为是“客”之古字。外为房屋之形,屋内右边有一个面朝左的人,其左边有一只大脚、表示外人到了的意思。②是金文的形体,房内变为“各”字。“各”上部的“夂”是一只脚,下部的“口”代表门口。一只脚踏入门口,故“各”有“到达”之义。金文整个字仍表示外人到了的意思。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造字意图及文字结构相同。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客,寄也。从宀各声。”许说不妥。因为“寄”是引申义。“客”字的本义是“自外而来的人”,如《史纪·秦始皇本纪》:“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大意是:李斯上书劝说皇帝,才停止执行驱逐外来人的命令。由此而引申为“寄居他乡的人”为“客”,如杜甫《羌村三首》:“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因杜甫长期寄居他乡,现已归故里,所以称“归客”。由“外来人”之义,又可以引申为“客人”,如《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请注意:“客气”现指“谦让”、“有礼貌”。可是古代的“客气”,多为“虚骄之气”或“假心假意”。如《左传·定公八年》:“虎曰:‘尽客气也。’”意思是:阳虎说,都是假心假意的。


细说汉字

“室雅人和”的“室”字本为会意兼形声的字。甲骨文①的上部为房屋之形,其内为“至”,既为读音,也表示“止息”之义。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形体相同。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一脉相承。④为楷书的写法,依小篆而来。

《说文》:“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许慎说“从宀至声”,可见“室”为形声字;但又说“所止也”,“室”又是会意字。其实原话应改作“从宀从至,至也声”。“室”字的本义为“房屋”,如《诗经·小雅·斯干》:“筑室百堵,西南其户。”大意是:建造的房屋百堵墙,西南各有它的门窗。由“房屋”可以引申为“房间”、“内室”,如《后汉书·陈蕃传》:“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荒秽。”由此又可以引申为“家”,如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由“家”又可以引申为“妻”、“妻室”,如《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所谓“有室”,就是娶了妻。

请注意:《诗经·唐风·葛生》里有“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一句,这里的“室”是指“坟墓”。这两句诗的大意是:熬到百年之后,来到你的墓穴和你同眠。


细说汉字

“宦海风波,实难久恋。”这个“宦”字读作huàn,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外面的人字坡顶房屋像宫室外部轮廓,与“宀”同。“臣”、“目”初本一字,“臣”为人颔首后眼睛竖起来的象形,在主人面前颔首之人就是奴隶,故用竖写的目——“臣”代表奴隶。整个就表示室内是奴隶。②是金文的形体,从“宀(房屋形)”从“臣(竖目形)”。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极相似。④是楷书的形体。

《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当“仕”讲应是“宦”字的引申义,并非本义。“宦”的本义应为“帝王的奴仆”,如《国语·越语上》:“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大意是:低贱地去侍奉吴王夫差,送了三百人给吴国当奴仆。由“奴仆”可以引申为“管家”,再引申为“作官”,如《儒林外史》:“宦海风波。”所谓“宦海”,就是指官场有险恶,就像在海浪之中沉浮无定。由“作官”又可以引申为“宦官”,如《新唐书·李石传》:“方是时,宦寺气盛。”所谓“宦寺”,就是指宦官。原话的大意是:当时,宦官专横。又如《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宦人黄皓始专政。”也就是说:宦官黄皓开始专权。

请注意:另有个“宧”字,读yí,指房屋的东北角,与“宦”字形体近似,不可混淆。


细说汉字

“高髻云鬟官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这个“宫”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外形像一座房子,内部的两个“口”表示内部有几个房间,正如罗振玉所说:“象有数室之状。”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极为相似。③是小的形体。④为楷书异体字,依小篆而来。③为楷书正体。

《说文》:“宫,室也。“宫”的本义为“室”,如《墨子·号今》:“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后来则成为帝王“皇宫”、“官殿”的专用字,如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所谓“宫人”、就是宫殿中的“宫女”。“宫”亦可当“宗庙”讲,如《诗经·召南·采蘩(蘩:fán,名词,白蒿。)》:“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大意是:什么地方用着它?公侯的宗庙要用它。

“宫刑”亦称为“腐刑”,即割去男子的生殖器、破坏妇女的生殖机能或禁闭于宫中,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诟(诟:gòu,形声字,从言,后声。本义为耻辱。)莫大于官刑。”也就是说:没有比宫刑更耻辱的了。

请注意:“室”与“宫”上古无别。后世,“宫”专指宫殿了,“室”则指房舍之内的房间。


细说汉字

“宰”字也是会意字。甲骨文①在“宀(屋)”内有“辛”,“辛”字本为平头刀之形,也就是说在屋内以刀操劳即为“宰”,这一般是奴隶的活计,所以“宰”本为奴隶。②是金文的形体,没有什么变化。③是小篆的形体,笔画较甲、金文多了几笔。楷书④是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

“宰”的本义是“奴隶”。后来奴隶头也称“宰”,由此引申为帮助国君管理朝政的即为“宰相(“宰辅”,一般亦指“宰相”)”。注意:“宰官”你可不要认为是“宰相”,一般的官员都可以称为“宰官”,如苏轼的《纵笔》诗:“父老争看五角巾,应缘曾观宰官身。”不过到了后世,县令亦可称“宰官”。要操劳家务,古代就免不了杀猪宰羊,所以宰也有“杀”义。颜师古注《汉书》说:“宰,为屠杀也。”厨夫也可 以称为“宰夫”。

请注意:“宰”字是“宀”下从“辛”,而不是从“幸”,可不要写错了。


细说汉字

贺知章的名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个“离家”当然是指“人”离家了。可是甲骨文①却以“屋内有豕(猪)”为“家”。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上古人们的牧业是从养猪开始的,可见猪对人之重要。“家”字是个会意字,你看金文②那就更形象了,外面是屋,屋内有一头头朝下的猪。小篆③是屋内有“豕(猪)”。④是楷书的写法,依小篆变来。

“家”的本义即为“家庭”。《韩非子·显学》:“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这是说:儒家主张倾家荡产举行丧礼,守孝三年。“家”字有时也作谦称,如和外人谈起自己家中的长辈,则称家兄、家父(或家尊)等。

“家法”本为族权下家长用来统治家族的法规,后来则引申为家长责打奴仆或子女的用具,如:“叫丫环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李渔《蜃中楼·抗姻》)至于“一回家和衣睡,一回家披衣坐”(《西厢记》)里的“家”是个虚字,“一回家”即“一会儿”的意思。


细说汉字

这是“賓(伪作“宾”)至如归”的“賓”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外部是房屋之形,中间跪着一个人,人下有“止(脚)”,表示走进祀神之意。②是金文的形体,其下部又增加了“貝(伪作“贝”,古代用作货币。)”,这是因为賓客往来必持贽币的缘故。③是小篆的形体,发生了较大的讹变。④为楷书正体字的形体。③为今人自造的伪体字。

《说文》:“賓(伪作“宾”),所敬也。”“敬”为“賓”的引申义,而本义应为“祀神”。ト辞中有“王賓”的话,也就是“王来祭天”之意。由“祀”可以引申为“敬”,对客有敬意,故能引申为“客人”,如《荀子・礼论》:“賓出,主人拜送。”《仪礼·士冠礼》:“主人再拜,賓答礼。”后又可引申为“服从”或“归顺”,如《史记·五帝本纪》:“诸侯咸来賓从。”也就是说诸侯都来归顺。“賓”字还可以当“排斥”、“抛弃”讲,实为“摒”的假借字,如《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以賓寡人。”

请注意:古代的“賓”与“客”有别。“賓”多指“贵賓”,“客”为“一般的客人”,或指“门客”、“食客”等。


细说汉字

“夜宿荒滩头”的“宿”字是一个会意字,很像一幅画。你看甲骨文①的外面就是一座房屋的形象,屋内的右边是一条席子,席子的上面仰面躺着一个人,这是表示住宿的意思。金文②的各组成部分同于甲骨文,只是席子变成了三角形,“人”与“席子”调换了一下位置,但意思没有变。小篆③的“席子”伪变成了“百”。④是楷书的形体,它是直接由小篆变来的。

“宿”字的本义就是住宿,如《荀子・儒效》:“暮宿于百泉。”后来由“住宿”又引申为“夜”,如贾思勰《齐民要术・水稻》:“净淘种子,渍经三宿。”这就是说把稻种淘净以后,再泡三夜。“夜”本身就含有过去了的意思,所以“宿”字又可以引申为“素来就有”的意思,如:“宿愿”、“宿志”。《战国策・魏策二》:“田盼,宿将也。”这个“宿将”就是有经验的老将。

还要注意:如果说“星宿”、“二十八宿”的“宿”字,那只能读xiù。另外,说“我住了一宿”,就可以读xiǔ,相当于“宵”字。


细说汉字

这是“寅吃卯粮”的“寅”字,本为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就像一支箭(矢)形。②是金文的形体,“矢”的左右增加了两只手,会以双手奉矢之义。③是小篆的形体,箭头讹变成“宀”,箭杆、箭尾、以及左右两只手还在。④为楷书的写法,把箭尾变成了“八”,与箭干分开;左右两只手合并为“曰”,箭干“丅”贯穿其中。

《说文》:“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这段话牵强附会,迁曲难解。“寅”字的本义就是“箭”或“双手奉矢”。箭有“射进”义,所以《尔雅・释诂》:“寅,进也。”由“进”又可以引申为“进礼”、“虔敬”之义,如《尚书・无逸》:“严恭寅畏。”“寅畏”即“敬畏”义。

古书中常见“寅吃卯粮”的话。农历以干支纪年,“寅”是地支的第三位,“卯”是地支的第四位,寅年就吃了卯年的粮食,比喻人不敷出,预先借支,如《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就是我们总爷,也是寅吃卯粮,先缺后空。”

“寅”字被借为地支用字之后,则完全失去了本义。又可指十二时辰之一,“寅时”即凌晨三时至五时。


细说汉字

这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寇”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外面是一座大房子,房里的左边是面朝左站着的一个人,右边的“支”就是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打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如“匪寇”、“盗寇”等。可见“寇”字是个会意字。②是小篆的形体,屋内左边的“人”变为“元”。“元”是一个指事字,人头顶上的一短横用来强调这是“元首”之意,后申“开始”义。故“元”也就是“人”。位于屋内右边的“攴(攴:pū,手持木叉之形,有敲击的意思。)”与金文一致。由此可知,小篆也是在房内打人的意思。楷书④与金文和小篆的造字意图相同,形体依小篆而来,还是屋内打人的意思。

从以上字形分析可知,“寇”的本义就是“盗匪”的意思,如:“大臣背叛,民为寇盗。(《穀梁传・僖公十九年》)”从“寇盗”义又引申为入侵者,如杜甫有一首《复愁》诗,其中有“万国尚防寇”一句,这里面的“寇”字就是指入侵者。明代以来,汉人就把侵扰中国海疆的日本浪人称为“倭寇”,把侵华日军称为“日寇”。

有人把“张冠李戴”写成“张寇李戴”,这是不了解两个字的区别所造成的。其实“冠”字上部的“冖”在甲、金文字中就是人的帽子形;下面的“元”如上所述是“人”形;其中的“寸”为“又(手指张开的侧视形)”,手腕上的“丶”为指事符号,表示寸之所在,所以“寸”就是“手”。“冖+元+寸”就会以手戴帽之义,故“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它与“寇”字的形、音、义完全不同。


细说汉字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这个“寐”字本为会意兼形声的字。甲骨文①的外部是房屋之形,内部有一个人,表示在室内睡觉。根据罗振玉的分析,其内的“木”表示该字的读音。②是小篆的形体,其内部的就寐之“人”变为床形,“木”讹变为“未”。有床则有“睡觉”义。③是楷书的形体。

《说文》:“寐,卧也。”“卧”本是“趴下”义,由此可引申为“睡觉”义。“寐”字的本义更准确地说应是“睡着了”,如《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大意是:心情不宁难入睡,胸中隐藏无限忧。《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说:起早又晚睡,没有一朝能休息。

在古籍中常见“假寐”一词,这是指不脱衣服坐着打盹,如《左传・宣公二年》:“尚早,坐而假寐。”这是说:离上朝的时间还早,(赵宣子)便穿着衣服坐着打盹。

请注意:睡、寐、眠、卧、寝的上古含义不同。“睡”是坐着打盹,相当于“假寐”;中古以后“睡”指睡觉,与“寝”同义。“寐”是睡着了。“眠”的本义是闭上眼睛,可以引申为睡眠。“卧”,本指在几上睡觉,可引申为躺在床上,不一定睡着。“寝”是躺在床上睡觉,也可指病人躺在床上,不一定睡着。


细说汉字

这是“深秋鸣寒蝉”的“寒”字。“寒”字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金文①的形体结构较为复杂,其外部是一个房屋,屋内的中间面朝左站着一个人,一只大踩着两块冰——“二”,真是寒从脚起!虽然在人的周围塞上了四把草,这又能挡住 多少寒气呢?小篆②继承了金文的写法,各组成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③是楷书的形体。

“寒”的本义就是“寒冷”,如《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寒能使人发抖,而优惧也能使人发抖,所以“寒”字亦有“害怕”义,如《战国策・秦策四》:“梁氏寒心。”也就是说:梁氏(魏国)很害怕。逢贫必寒,所以“贫困”也可以称“贫寒”,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叔一寒如此哉!”“寒玉”一词是古代常用的,泛指美玉。但是李群玉的《引水行》“一条寒玉走秋泉”中的“寒玉”则是指“水”。另外,“寒玉”也可指清俊的容貌,如“仪冠凝寒玉”中的“寒玉”。


细说汉字

“寢(伪作“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这个“寢”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外部是房屋之形,内有一把扫帚,会扫净卧室而就寝之义。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形体,室内除了手(又)持扫帚之外,又増加了“人”,“就寝”之义甚明。④是楷书正体字。⑤为楷书异体字,将“人”换成了“爿(爿,chuáng,“牀[伪作“床”]”的初文。)”,“就寝”之义就更明确了。⑤为伪体字。

《说文》:“寢(伪作“寝”),卧也。”“寢”字的本义为“卧”、“就寢”,如《诗经・小雅・斯干》:“下莞(莞:guān,名词,蒲席。)上簟(簟:diàn,名词,竹席或席子。),乃安斯寢。”大意是:下有蒲席,上有竹簟,就可以安稳地就寢。诸葛亮《后出师表》:“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由“卧”可以引申为“横躺着”,如《荀子・解蔽》:“见寢石,以为伏虎也。”“寢”亦可作“寢室”解,如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这是说:于是将驱蚊蝇的掸子交给王生,叫他挂在寝室的门上。“寝卧”之后就会停止一切活动,所以这就可以引申为“息”、“止”义,如王褒《四子讲德论》:“秦人寝兵。”即:秦国停止了武力。

另外,“相貌丑陋”古亦可称“寝”,如《新唐书·郑注传》:“貌寝陋。”是说相貌难看。


细说汉字

这是“寡不敌众”的“寡”字,是个会意字。你看了甲骨文①的形体,也许就会了解个大概的意思:外面是一座房子,里面只有一个人(头上还长着长头发,有身子和手臂),这当然就有“少”的意思了。小篆②则把房内之“人”变成了上“頁(伪作“页”,人头之形。)”下“分”。③是楷书的形体,是由小篆变来的,从组成的各个部分来说,基本上没有变化。

“寡”字的本义就是“少”,如《商君书・农战》:“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这个“募”字,就是“少”的意思。房内只有一个人为寡,所以老而无夫的人亦称为“寡”,如《墨子・辞过》:“振孤寡。”“振”同“赈”,就是“救济”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救济孤寡之人。

由“少”义,也可引申为古代君主的自称,或者臣子对他国的国君称自己的国君,如“寡人”、“寡君”、“寡小君”等。

请注意:“寡”与“少”是同义词,“少”和“多”相对;而“寡”的词义更广一些,它除了与“多”相对外,还可以与“众”相对。“少”字则一般不与“众”相对。

(0)
0%
发表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最新头条

最新文章

 正字疏【三画山部】
正字疏【三画山部】
山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山字就是个象形字。金文①是三个山峰组成一个山字。小篆②为了书写方便则将实心山变为单...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59
点击数:25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川部】
正字疏【三画川部】
川部 “百川灌河”的“川”字,甲骨文①弯弯曲曲的形状像一条河流,曲线中的五个点儿是指河流中的漩涡,可见“川”字是个象形字,其本...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44
点击数:13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口部】
正字疏【三画口部】
口部 “口”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和小篆②的形体都像人的嘴。③是楷书写法。 “口”字的本义就是“嘴”。由“嘴”之义又引申为“人ロ...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7:26
点击数:220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大部】
正字疏【三画大部】
“大”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金文②、小篆③都像“人”形。楷书④则把人的两臂伸平变成了一横,看起来还是人叉腿张臂而立的样子。“...
发布时间:2019-09-24 06:03:08
点击数:293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土部】
正字疏【三画土部】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个“土壤”的“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表示从地面上突起来的一堆土。古人非常敬重土,有了土就有农...
发布时间:2019-09-21 07:15:35
点击数:129  好评度:0
 正字疏【三画工部】
正字疏【三画工部】
工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甲骨文①的形体看,“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下部就是斧头锋利的刃部。金文②的下部更像斧头...
发布时间:2019-09-16 15:18:16
点击数:192  好评度:0

推荐文章

图文资讯

关 注 微 信打 赏 本 站
分享到QQ空间 打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