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李退山文集  |  高级搜索  |  TAG标签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汉泊客文化网

汉泊客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苏撤 >

苏撒:《重生帝国》上部(14)

时间:2020-03-01 22:33来源:汉族网 作者:苏撤 责编:caian 点击: 小字中字大字汉典
第十四章 关于历史 第一节 中国史家的变迁 在春秋之前,史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职,被称作太史,其职能不仅仅在于司马迁所言史以记事,这是后世儒家的误导。太史 还有一更重要的职能,就是参与国家大事、对未来进行……
第十四章 关于历史
第一节 中国史家的变迁

在春秋之前,史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职,被称作太史,其职能不仅仅在于司马迁所言“史以记事”,这是后世儒家的误导。太史 还有一更重要的职能,就是参与国家大事、对未来进行预测,其所用方法是卜筮,卜筮用易经、灵龟、蓍草。太史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阴阳之变化,通宇宙之玄机,故能因 万事万物之变异,大到明王朝之兴衰,小至知个人家族之成败。可以说,太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类似于古代犹太人的先知、古希腊罗马的祭司。

夏商周三代,天下共主自 称天子、上天之子,意即共主的权威来自上天,代天行使地上的权威。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是虔诚的信仰上天(上帝)的。祭天是专属于天子的权利,古之封禅即在于此 。

由于太史掌握有图籍并负责记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代天行事,故天子亦不可干预太史的职责,虽然,太史受天子的领导。太史这种相对独立的人格地位,和忠于上天 的信仰,保证了太史客观公正的行事作风。而且,中国古之太史,一如古之贵族,是世袭的,这就保证了太史一脉的稳定。

太史的前身是祭司,祭司的权力是不受君主干涉 的,与之构成类比的是古希腊罗马的祭司,而印度祭司婆罗门的地位,是高于贵族刹帝利的。

起源于祭司的太史,秉承对皇天上帝的信仰,忠诚地记载历史,其地位为天子 所尊重、其权威也是为天子所敬畏。当天子无道,逆天而行,不可救药之时,太史已经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太史只能选择抛弃亡国之君。

太史之所以占有如此重要 的地位,其手中掌握什么样的神秘“武器”呢?是图籍。图即是河图、洛书;籍则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朝易经(《连山》、《归藏》《周易》)即为图籍之一。孔安国 所作《尚书序》,“古者伏羲氏的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 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告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 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

由于太史一脉单传,而且是仅仅天子的太史才掌握全部的图籍,天子太史后继无人,导致图籍的秘密对后人封闭,从此我们再难窥古代图籍的全部要义。而私人著史的 兴起也导致了太史逐渐淡出政治的舞台,这一切均发生在历史的大转折点春秋战国时代。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 《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 ,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图籍之离散,孔丘难脱其罪,加之战国的乱世和秦朝的大火,自此上古图籍逐渐散失。

不信神的孔子按自己的意志和世界 观任意删改图籍和历史,不仅导致华夏古文化的丧失,更给后人开创了一个篡改历史恶劣的先例。

一般的观点是:天人感应是先秦儒家门徒子思、孟子提出,汉代董仲舒完 善成说。这也是儒家窃古之信仰为己功,先秦古人信仰上天,自然信奉天人感应,荀子《天论》即是说明。

三王五霸时代,图籍是一个王朝国祚的象征,图籍的去留预示着 国祚的变迁,因此掌握图籍的太史的去留往往预示着王朝与诸侯的兴衰和更替。《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 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由于掌握并精通图籍,古之太史均具有惊人的预测能力。三国时期的管 辂,因精通周易且预言精准而为曹操所器中,即可管窥一斑。因此,太史往往为君主所重用,参与政事、决计国家大事,太史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过,很多时候,面对命运的安排 ,太史只能预言兴亡而无法改变现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果如其言。烈王二年,周太 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果然应验。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春秋之前的史家,信仰上帝(华夏的上帝即上天), 如实记载发生的事实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对上天应尽的义务。由于当时的君主对上天无比的崇敬,因此不敢干预史家的职责。但到了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乱臣贼子迭出,对 上帝的信仰也遭到了破坏。为乱之臣为给自己正名,以免遭天谴,意图迫使太史篡改史实、粉饰自己的事件频频发生,晋董狐直笔、齐太史死节的故事即是最好的例证。

春 秋乱,图籍散,诸子出,太史完。孔子不信上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而信自己所信奉的王道。因此, 以自己的所谓王道史观著史,开私人著史的先河。孔子的春秋笔法,为后世粉饰篡改历史、隐瞒真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榜样。后世的史家,大都师承孔丘,中国史家严谨求实之 风荡然无存矣。

历史在儒家手里成为了宣扬自己政治思想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受到统治王朝推崇的原因,欲正其名,先修其史,历朝历代无不如此。

太史自 秦朝以后,逐渐沦为帝王的仆从,因而丧失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独立的人格,司马迁的遭遇即是最好的注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自言太史地位的低下:“仆之先人非 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自司马迁著《史记》,开中国百科全书式史书之先河,中国的二十四史,与其 说是史,毋宁说是传记与典籍的复合体。相较之下,西方的历史著作,基本上均是专著,即把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中国的史家,以记言、记人、记事为主,其历史观 虽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亦难免有为前人辩护颂扬的嫌疑。西方的历史学者,也是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但是由于其历史观受其本人哲学观的影响,更注重从各个方面探讨国家和民族 兴亡的原因,从而总结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供后人借鉴。简言之,中国人是为记事而记事,西方人是为探索而记事。

中国古人认为,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预知未来。 后世的西方历史哲学家亦认为,历史不光为现在提供参考与借鉴,更为未来指明方向。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即是典型的代表,二者在回顾过去的 同时,均展望预言了未来,他们是近代的先知。中国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与刘基的《烧饼歌》,是中国先知预言的典型代表,只不过二者纯粹是预言而没有细节和推理 ,一如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二者不能称作历史著作。

现在西方的先知是精通历史的未来学家,所谓未来学家,首先是个历史学家,因为他们十 分清楚只有从过去中才能寻找到灵感和智慧。约翰•奈比斯特、阿尔温?托夫勒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是他们缺乏深刻的哲学功底。

现在的中国,这种能预测未来的历史学家 还没有出现,我们迫切期待他们的诞生。

第二节 关于历史学术

在历史学术上,我们需要确立自己的学术观点,之后论证之,如果这种学术观点,与学术定论 相冲突,我们应该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为学术定论所屈服。

对于学术,不是要“打倒一切权威”,而是要“不迷信一切权威”,要有怀疑权威、批评权威的勇气,这 只是走向自立门户的第一步,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权威,是走向自立门户的第二步。

之所以强调自立门户,意在超越前人,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生活在前人的隐 蔽之下,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

当然,为怀疑而怀疑,为否定而否定,纯粹是一种诡辩和哗众取宠的行为,和自立门户是有千壤之别,是不可取的。

每个人都可以 创造自己的话语方式和文本,并用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与该不该用学术用语,是两个概念。

斯宾格勒,将历史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哲学观,迥异于前人 的范式和定论,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才是值得推崇和标榜的榜样。

历史定论并不完全等于事实和真理,理论日趋完善也并不表明它完全正确。严密的考证只能说明经得 起逻辑分析,但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是一个未知数。

学术上有定论,是一种“学术政治”行为,只要存在学术定论,就有学阀的存在。所以说,没有单纯的学术行 为,如果说定论不能质疑,那是一种学术垄断行为。

当然,如果不敢苟同或疑问或否定,需要有据有理,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无据无理,谁又有资格去挑战定 论?指望靠诡辩去挑战,在学术界,不应该有学术地位。

关于历史学术史观,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史学研究循环原理:以史推论(论出于史)→以史证论→以论推史→以史推 论→以史证论→以论推史→……

胡适先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遵从以上史学循环研究原理的。

这种循环史观,不同于辩证唯物史观,是一种方法论,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必备的技术。如果把历史研究比作炼剑,那么这种循环史观,即是炼剑的必备技术。

“以论推史”,存在于史料不足的史论中。实际上所有的史学观 点或结论,因为有许多史料证据或已湮灭无闻或由于人们的刻意隐藏,都难以找到完全充足的史料证据,因此,只要是研究历史,谁也不能避免“以论推史”这种倾向。

“ 以论推史”这种倾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疑者存疑,缺者缺焉”,所以,疑者需要解疑,缺者需要补缺。这就涉及到了完形心理的作用,这也是史学界有许多联想、假说、假设 、推论存在的原因。

文献记载应该结合考古成果来互相印证,这属于实证主义。如果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不能互相印证,那就需要大胆推测了,而大胆推测,需要创造力和 想象力,需要“以论推史”的能力。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的、过去的事实。历史的真正载体是什么?史料,即各种历史遗迹、实物和文物。

一般我们看到的历史事实,是各种史料,确切地说,是各种历史遗迹、实物和文物;而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一般是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实物文物,是历史事实,因为 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证据;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是对当时的历史事实所进行的文字或图示描述,来源于历史事实。

什么是史书或史料?广义的史料,指过去人类活动的所 有人工遗迹。最需要智慧凝聚的史料,是最有价值的史料;实物和文字记载的史料,是最能看懂的史料。至于狭义的史料,特指文字记载的历史,或者说,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学即是史料学”,不认同,如果把历史学比作高纯度海洛因,那么史料,即是低纯度的鸦片。或者可以把史料比作种子,历史学,则是种子萌发成长而成的大树。

所以说,史料是需要提纯和发挥的。提纯,就是从纷繁芜杂的史料中,提炼出真实的东西来,如《荷马史诗》,这相当于从鸦片中提炼海洛因。发挥,即是在现有史料基础 上进行创造性扩展思维,将史料的外延“扩大”,形成系统而完整的观点,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兴亡史》,这相当于种子长成大树。

我们把文化比作灵魂,种族比 作肉体,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历史比作灵魂,史料比作肉体,肉体是灵魂的载体,史料是历史的载体。

史书是什么?对历史的文字描述。既然史书是对历史的文字描述,由 于人是主观能动的动物,看待历史问题,很难摆脱自己的认知范围限制和主观判断倾向,所以,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会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因此,没有完全客观的史书。因 为个人历史观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历史事实,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史书(历史描述版本)。

换言之,我们所看到的史书,实际上是前人对历史的描述,受个人认知范围和主 观倾向所限,前人所著的史书,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过去的历史,更不一定能完全涵盖过去的历史。所以,虽然前人的史书可以作为珍贵的参考资料,但是我们不能完全迷信前人的 史书。

历史事实不能假设,也不能自行创造;但历史结论或观点能假设,也能自行创造的。

也就是说,由于史料的缺乏,和对史料理解的差异,导致对历史的认知 ,出现了断层和歧义现象,所以,历史结论,是可以假设的,历史结论或观点,也是可以创造的。

历史的载体,除了文字和实物记录,还有人的大脑。历史文字和实物记录 通过保存和复制的方式流传下来,而大脑的历史记录,则通过手口相传的口述方式流传下来。

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文字和实物记载的历史,一种 是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

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在接力传递过程中,由于个人记忆或理解的原因,历史信息失真的几率要远大于文字和 实物记载的历史,所以,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一般不为历史研究者所器重。

民间流传的神话与传说,即是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那是一 种广义上的史料,而且是难得的史料,是历史研究中有待发掘的一座“金矿”,其历史研究价值需要得到重新评价。

虽然神话和传说,有时候难以用实物史料或历史遗迹来 加以证明,但是只要想想有多少史料或历史遗迹被湮灭,就可以知道:应用实证法来判断历史,是多么的狭隘。没有史料或史学依据,历史并不等于不存在,所谓“层进累积的历 史”,不过是一家之言,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精力有限和研究方向的原因,虽然有建立自己一整套系统的学术思想的想法,但是没有这个能力,只能给出自己的观 点来。

本人不擅长写历史,而擅长写未来,我所写的东西,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但是,为什么我要研究历史呢,因为从历史中能汲取经验和教训,并能从中抽提 真知,这对我们将来的规划和行动来说,都是宝贵的知识和指导

对于史学,没有做过深研究,但是却给出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最终服务于两种目的:一是探索真知,二是 复兴强国。

对于探索真知,由于只观大略,而没有仔细研究细节,所以这方面仅仅给出了大致的观点和方向。

对于复兴强国,一直认为,历史或史学,是政治的婢 女,历史或史学,要为政治服务。因此,虽然赞同以史推论-以史证论-以论推史-以史推论-以史证论的循环史观或史学研究方法论,但更强调以论推史-以史推论-以史证论这个环 节。

举例来说,关于三皇五帝和夏朝,首先给出一个结论,三皇五帝和夏朝,肯定是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出三皇五帝和夏朝存在的客观证据,并去证明之。

第三节 关于历史观

历史和政治是分不开的,而政治经济与战争又是密切相关,所以历史学家应该精通政治、经济和战争,当然还有社会文化等等各方面的知 识,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历史学家。

狭义的历史等于过去的政治,至于文学和哲学,都是受到政治的深刻影响的,为什么法国的文学和俄国的文学有区别?为什么英国和德 国的哲学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政治,何来文学和哲学?要知道,文学和哲学是闲暇的产物,而正是政治,缔造了闲暇。

历史,从狭义的角度上说,就是过去的政治,即历史 =政治史;而在广义上,历史包含的范围则广的多。

政治经济思想不分家,那么稍微扩大一点范围,历史=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

所以说,要精确地解读历史问题, 需要准确地把握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脉络。

历史学的精髓在于尊重事实,因此,史家必须具有上帝般毫无偏袒的心理和客观公正的胸怀,他不为某一方辩护,他只遵守上帝 的法则。

好的历史学家必须要做到超然于物我之外,以第三方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历史。他也许不能完全做到免俗,但是应该尽量接近上帝的意志,这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力求追求自身的完美一样。

理性、严谨、客观、公正,是历史学家必备的素质,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来研究历史,只会得出不公平的结论。

有关 历史事实或真相,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原始资料最能说明问题。当对同一历史问题有两种以上历史数据,或者说有两种以上的历史的话,那就说明历史学家没有拿到第一 手的原始资料,他们给出的数据和观点是需要分析对比来看的。这历史研究者该真正研究的地方,尽信书不如无书,权威就等于踏脚石,正因为蔑视权威,人类才能进步。有自己 的独到观点,自己就是权威。

研究历史要以原始资料来作为判断的最高证据,没有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要应用自己的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来对相互矛盾的资料来证伪。

“所谓历史研究,就是和形形色色的骗子,形形色色的虚假材料打交道的工作,从中去伪存真也就成为其基本工作任务。而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经过检验的数据资料照理 是最为客观和真实的,但考证不严或者引用不慎,一样会出错误。”

历史资料为什么需要考证和证伪?研究历史为什么需要逻辑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不同历史资料的记载,在很多情况下,有互相矛盾之处,而且,历史记载的文字表述,又有许多概念模糊之处,假如不经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考证与证伪,是难以解析 历史的本来面目。

尽信书(史书)不如无书,研究历史,需要具备逻辑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因此,逻辑学,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应该是历史学者必须掌握的技能的一。

研究历史,分析推理和逻辑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不能囿于前人尤其是所谓权威的成论。

如果能在史家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非得创造自 己的学术观点不可,当然是以不同于前人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

研究历史,应该先问为什么,之后带着疑问去研究历史事实,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得出自己的 结论,之后,再去重温历史事实,进行系统的验证,以确定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有哪些纰漏、是否与事实相符。

而有些人看历史,是先有某种观点,之后再去历史事实中去 寻找依据,最后演变为为某种历史行为解释或辩护,并主观推断历史,这种态度,是有违理性客观精神的。

研究历史,需要何种态度呢?尊重历史事实,而不是去对历史进 行推测和假设。

研究历史,就要尊重历史事实,历史不可推测,也不能假设。因为你不是上帝,你决定不了历史的走向,而只能跟着历史走。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人 不是上帝,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人是不能改变的,而只能跟着历史走。

但是,历史却可以解释和论证,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同样的历史事实,却出现了不同的历史版本。

史料是什么?不就是当事人或后人的记载或记录吗?什么样的史料最真实?当事人的记录。但是即使是当事人,都不能摆脱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又怎能绝对判定当事人的记 录就等于完全正确?更何况后人的记录了。

研究历史,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需要去伪存真的技术,需要具备正确的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历史随便说 三道四下定论的。

对待严肃的历史问题,需要应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研究、推理、和评判,而不应该匆忙地做主观性的臆断。

研究历史,洞察历史规律,在某种程 度上,或可预知不远的未来。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将类比的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可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比如说黄帝战胜蚩尤开启黄帝时代, 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二者可以类比,汉朝拥有黄帝时代的气象,也是不争的事实。

华夏的战国时代,是冷兵器的总体战时代,总体战的特征是动员国家的全部人民和 全部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各国无一不进行改革变法,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有商鞅变法、胡服骑射。

在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共和国为了适 应总体战的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马略的兵役制改革。

通过国家总体战,秦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罗马征服迦太基,成为地中海地区唯一的强国。

秦朝 一统天下,这种统一,和夏商周三代的统一,是有很大差别的。秦国对领土进行有效整合,是实质上的统一。三代是形式上的统一,对领土整合能力较差,周代分封建国要稍好些 。对形式统一来说,最适合政体为邦联制或联邦制,对实质上统一来说,最适合的政体为大一统或中央集权制。

所以,我们看到了秦汉是帝制大一统,罗马帝国也是帝制大 一统。

介绍一个历史定律:上帝并不注重维持已有的事务,而是更加青睐新生的事务。所以,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和一成不变。

这个定律,可以解释许多让人 难以理解的历史现象,比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和事实;金灭辽和北宋、蒙古灭金;日耳曼人摧毁西罗马帝国、西班牙摧毁印第安人的阿兹泰克人和印加帝国、英国 取代老牌帝国西班牙,等等。

应用这个定律,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现象,可以得到最好的解释。

作为历史爱好者,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和灼热的探索精神,钻研、 疑问、反思和考证,是历史爱好者通常经历的思维步骤。

人都具备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对历史,一般都能有选择地接受或拒绝某种观点,但是说到对历史的探索论证 ,那就需要天赋和决心了,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

所以,指望普通人去甄别纯粹客观的历史,那纯粹是痴人说梦,因为即使是历史大家,都难以做到这点。

任 何历史都或多或少挂有感情色彩,尤其是涉及到本国本民族历史之时,更是如此。作为一国一民族的一份子,如果想追求绝对的客观理性,那是做不到的,如果想追求如此境界, 只能说明这个人有问题。

只要是研究历史,就会有自己的倾向性。没有完全客观的历史,因为历史观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历史事实,出现了不同的历史版本,为什么会如 此?由于人是主观能动的动物。

做学问、认定史料,应该客观,而不应该带有情感去伪造、篡改、删节、或杜撰。

人毕竟不是全能的上帝,看待历史问题,很难摆脱 自己的认知范围和主观判断,人是感情动物,只要涉及到主观判断,就会或多或少受到个人感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会带有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即是 站在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也不能免俗。

举例来说,日本侵华,从第三者的客观理性角度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国人角度来说,能在历史上这么写吗?不能。落后 就要挨打,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教训和经验,我们学习历史的最大目的,是希望以前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就如同现代犹太人缅怀哭墙那样。

由于是胜利者而不是 失败者在书写历史,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绝对客观公正的历史?有的只是相对客观公正的历史。就拿二战史来说,俄国人写的,英国人写的、美国人写的、德国人写的,有很大的不 同,为什么同样的历史事实,在不同的国家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呢?国家民族属性使然。

说实话,德国人和英国人写的二战史最令人赞赏,因为二者相对来说最客观。在 两者之间,德国人更胜一筹,《失去的世界帝国》和《世界大屠杀》,是非常好的参考教材。

历史,是政治的奴婢,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就是古往今来大部分历史著 作的本质。

事实上,历史确实需要为政治服务,在西方国家,为什么把《我的奋斗》列为禁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日本为什们要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也不是没有原因 的。

有两种历史,一种作为研究的历史,针对人群是历史研究者;另一种是作为教育的历史,针对的人群是国民大众。

对于前者,需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理性, 以求探求历史的真相和恢复历史的原貌;而对于后者,需要在不违背客观理性的前提下,对历史加以技术性的修饰,意在增进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反省心。

之所 以将历史做这样的划分,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国民,都容易受先入为主的教育导引,缺乏基本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而谈到辨别历史,非其所长。

作为大众教育的历史,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以“修饰”。这种修饰,实际上等同于春秋笔法,有正向修饰,也有反向修饰;有向心力修饰,有离心力修饰。

历史的 正向修饰,是肯定、褒扬、和突出,如对岳飞的描述;历史的反向修饰,是否定、贬低、和淡化,如对秦桧的描述。

历史的向心力修饰,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向心力和 爱国心,重点突出能引起自豪感的历史;历史的离心力修饰,主要是为了增加个人崇拜(是一种变相向心力修饰,但最终结果却会导致离心力修饰的结果),主要目的是为了离散 国家向心力和爱国心,重点突出能打击自豪感的历史。

历史的离心力修饰,一般出现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被异化的情况之下,正常的国家或民族,是不会对历史进行离 心力修饰的。

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增进国家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实需要对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加以修饰,这从政治上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建国史的谱 写,不就是如此吗?

历史本来就是人写的,给本国人看的,应该是有助于增进国家和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反省心的历史,如果追求绝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历史学家, 岂不都成了上帝?再者说,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本身就存在有诸多悬疑,这也是历史之所以吸引人加以研究的原因之一,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和逻辑推理,谁能保证能得到完全 真实的历史事实?

所以说,有侧重学术的历史,有侧重政治的历史,有学术政治同等侧重的历史,厘清三者的区别和适用领域,并对三进行正确的归为和定位,是非常重要 的。

第四节 亡国和朝代更替浅析

什么是亡国?什么是王朝更替?

在一个民族内部,易姓改号,改朝换代,按照正常的法理,不属于亡国,而属于王朝 更替。比如说,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都曾经历过易姓改号,改朝换代,经历多个王朝时代,只不过人家没有更改国号。而华夏帝国,是更改国号,所以给人以某种错觉,更改 国号即亡国。这种解读或理解是错误的,只要国家在本民族内部之间转手,就不叫亡国,而应该叫王朝更替,只有异族入侵推翻本民族的国家,才叫亡国。

本文中的亡国, 实际上等同于古代的“亡天下”。国家分两种,整体的国家,和国家内部的“国”。整体的国家,相当于古代的“天下”,古人云“平天下”或“一统天下”,按现在的理解即是 统一整个国家的意思。

国家内部的“国”,换言之,国家统一之前分立的“国”,实际上是诸侯国。比如说我国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战国时代的七雄、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 、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诸侯国,等等。诸侯国与其说是一个“国”,倒不如说是一个个分立的内部政权,只不过这种内部政权长期独立所以被冠名为“国”。

我国后秦时代 出现的割据政权,也被看作国,只不过因为割据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我们称的为地方割据政权,而实际上,其本质特点,和前面说的,没有任何差别。

聚人成家,聚家成 族,聚族成国,这是上古意义上的“国”概念,这样的“国”,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分立国或诸侯国(早期称部落),而这里需要做补充,那就是聚国成天下。

这里的天下,是 一个民族的天下,一个民族的整体国家。所以,真正的国,是天下,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国。而上面所说的国,则是狭义上的国,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分立国(没有共主)或诸侯国( 有共主)。

所以说,亡国,亡的是整个民族的国,也就是天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分立国或诸侯国。

满、蒙建立的王朝,是华夏的亡国时代,但是满蒙建立的王朝 ,虽然不拥有华夏正统的地位,却继承了华夏的法统,这叫夷窃夏统。

华夏帝国的王朝正统和法统,首先从夏朝说起,夏王朝正统和法统的依据有三:一、黄帝后裔;二、 占据中央中原之地;三、拥有正统和法统的物质载体:九鼎。

夏商周三代,都是按这三个正统和法统的依据来传承的。到了秦朝,第三个正统和法统依据发生改变,九鼎变 为传国玉玺,直到传承到唐末(确切地说后唐),传国玉玺失踪,正统和法统的物质载体缺失。

夷狄入主中原,窃据华夏神器,篡夺华夏法统,对华夏人来说,是亡国。虽 然东晋南宋衣冠南渡、拥坐半壁江山拥有正统地位,但法统为夷狄所据,而最终两者没有收复故土收回法统,最终反而被灭国。所以,东晋南宋时代,还是应该以亡国时代来看待 。

夷狄为了给自己正名,一般都会自称黄帝子孙,但由于后秦的夷狄在蛮荒地带经过血统的混合或稀释,血统发生改变,已经和先秦夷狄拥有的华夏血统不可同日而语也。

所以说,血统的鉴别,是非常非常的关键。

比如说,汉藏语系中的藏族,虽然和汉族语言文字不同,但两者的关系相当于日耳曼人和英格兰人的区别,血统相近是 不争的事实。但是W族与两个M族,是不是和汉族血统相近,那就需要科学上的鉴定了。

正统和法统的涵义,举例来说明。

关于法统,比如说英格兰王位,只有具有 伊丽莎白女王家族血统的人才有资格来继承,血统继承法,就是法统。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有选帝侯选出,这选帝侯选帝制度,遵循的也是血统继承法,因为法兰西国王,不可 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

关于正统,比如中世纪欧洲的贵族传承,实行长子继承制,长子,即是正统。我国的西周时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统。

华夏各王朝的法统,同样遵循血统继承法,而法统的源泉,无一例外都来自于黄帝。刘邦称帝之后,自称是黄帝之后,鲜卑、契丹、满清这些夷狄入主中原之后也都自称是 黄帝后裔,这是为什么呢?谋求法统的地位。

古代中国,由于改朝换代经常发生,所以,为了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合法性,除了血统继承法的法统之外,还需要所谓道德继 承法的法统(实际上是武力继承法的遮羞布),这里,儒家学说,就派上用场了。

《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 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一人 、一家、一姓之天下,有道者居之,无道者失之。”

所以说,改朝换代,需要推崇儒家学说,才能长久稳固,儒家学说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蒙元不尊儒家之术,纯用 暴力,百年即亡,满清用儒家之术,享寿将近三百年,差别就在于这里。

这其中儒家借用阴阳家的"五德轮回"说创立的“王朝五德轮回”说,为改朝换代,提供了法统上的 依据,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多不胜数。

《史记封禅书第六》:“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 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 吕,事统上法”。

道德继承法的法统,实际上即是"王朝五德轮回"上的法统,这在改朝换代之际,被不厌其繁的应用。就是现在的天朝取代国府(民国),也应用这种学说 来证明自己的法统地位。

血统继承法的法统源泉在哪里呢?

西方是“君权神授”,受命于神,替神行使地上的权力;中国是”真命天子“,受命于天,替天行使地 上的权力。

法统的源泉来自于上帝、神或天,总之,是创造自然和人类、并掌控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神灵。

以上仅仅是对于古代法统的简单阐述,随着以美国 为代表的现代国家的建立,出现了现代法统概念。现代法统,有内外两层含义,内层含义为“政权民授”,即只有得到人民认可的政权,才拥有国内法统地位;外层涵义为“国际 认可”,即得到全部或大多数重要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的认可,才拥有国际法统地位。

问:“倒要请教李存勖和他建立的王朝是异族王朝还是华夏一脉?”

李克用 、李存勖父子,在精神和文化上已经被同化,自从改姓为李,之后一直没有改回原姓朱邪氏,即是最好的说明。

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也是沙陀族人,其情况和李克用父 子,是相似的。

被同化的异族执掌华夏神器,是历史发展中的小插曲,在夏朝就发生过这种事情,少康复国的故事,早已远近皆知。同样,罗马的帝系传承,也并非仅仅限 于罗马血统。不过,小插曲终归是小插曲,最终还是要回到正轨上来的。

罗马帝国,之所以如此称呼,乃在于国家或帝国的罗马属性,换言之,罗马帝国,是属于罗马人的 帝国,虽然在罗马帝国里,还有其他的民族,比如说犹太人。

随着罗马公民权的扩延,公民权越来越多的被赋予外族人,这些外族人通过拥有公民权从而变成了罗马公民, 换言之,在文化上被同化变成了罗马人。

被罗马人文化同化的外族人执掌罗马帝国,往往不是代表其出身的民族、而是代表罗马人的利益。所以说,罗马帝国内部被同化的 异族人登上帝位,属于改朝换代而不属于亡国。

而满清取代明朝,本质是民族对民族的统治和压迫,因为整个满洲民族都变成了寄生阶层,这是在任何华夏王朝时代,都没 有并且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所以说,满清取代明朝,属于亡国,而不是改朝换代。

满清入主中原灭亡华夏中国,其性质,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主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是一样的。

这里中原一词,指的是天下,也就是整体的国家,而不仅仅指中原那一小片地方。

为什么中原意指天下呢?因为中原是中央之地,而中央之地,为天 子之地,所以,可以简单的用中原代指天下,逐鹿中原,实际意思是指逐鹿天下。

满清入主中原灭亡华夏中国,可以如下看待:

一个富豪家族,拥有巨额财富,家 庭成员之间,对家庭这笔财富,有争端。家族成员之间的争夺,最终是一人得手,拿到全部的家族财富,内部人员的争斗的结果,最终还是家族自己人拥有这笔家族财富。换言之 ,家族财富没有换手或转到异性人手中,这我们可以比作华夏中国内部的内战。

而这个富豪家族,拥有很多的仆人,同时在某些时期也会雇佣外人来帮助看管自己的财富。 可是,某一天,这个仆人或外人,利用家族成员之间的内讧,趁机而起,浑水摸鱼,将这个家族成员全部碾灭,自己夺取或窃取了这笔家族财富,家族财富易手换姓属于了别人, 这就是五胡乱华、满清入主中原的本质。

将满清入主中原看作王朝更替,是儒家的成功史学在作怪。成功史学推崇成王败寇,而不辨民族大义,是为胜利者辩护的史学观。

儒家,开始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而被经过篡改的儒教,则“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从而变成了维持异族统治的精神武器 ,愚忠于君父,而不辨民族大义,因此出现了曾国藩这样的从民族角度来说悲剧性的人物。

所以说,成功史学,需要被重新评价;中国的历史,需要改写和评判;尤其是儒 家所著的二十四史,更需要重新评估。

应用新的史观,来审视过去,可以这样重新归类中国历史:

一、先秦时代——华夏早期帝国时代(封建时代)

夏—— 华夏早期帝国第一王朝,商——华夏早期帝国第二王朝,周——华夏早期帝国第三王朝

二、后秦时代——华夏后期帝国时代(大一统时代)

秦——华夏后期帝国第一 王朝,汉——华夏后期帝国第二王朝,晋——华夏后期帝国第三王朝,隋——华夏后期帝国第四王朝,唐——华夏后期帝国第五王朝,宋——华夏后期帝国第六王朝,明——华夏 后期帝国第七王朝

匈奴灭西晋——但东晋犹存,华夏后期帝国第三王朝仍留有半壁江山

金灭北宋——但南宋犹存,华夏后期帝国第六王朝仍留有半壁江山

蒙 元灭南宋——华夏后期帝国第六王朝亡

满清灭大明——华夏后期帝国第七王朝亡

三、华夏后期帝国王朝之间的传承中间被异族隔断过,所以,华夏后期帝国也可以 如下归类:

华夏第一帝国时代——秦、西汉、东汉、魏、西晋、东晋

华夏第二帝国时代——隋、唐、梁、唐、晋、汉、周、北宋、南宋

华夏第三帝国时代— —明

四、华夏亡国时代(丧失中原)

匈奴灭西晋——五胡十六国时代

金灭北宋——宋金对峙时代

蒙元灭南宋——蒙元时代

满清灭大明——满 清时代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头条更多...
  • [苏撤] 苏撒:论生命之价值 日期:2020-03-01 22:34:41 点击:257 好评:7

    同样是生命,但生命的内涵千差万别;同样是生命,可生命的价值却有高下之分。从社会贡献价值角度来看,高学历高素养人群相对来说比低或无学历/素养人群生命价值高,实在于培养前者所付出的社会成本高,前者做出的社会实际贡献高,所以前者的社会地位相对而言...

  • [苏撤] 苏撒:《重生帝国》上部 日期:2020-03-01 22:33:18 点击:730 好评:6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最终理想,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理想,需要从最基本的实践做起,虽然这个最基本的实践看似无聊、晦涩、深奥,但是,对于有志于理想的人来说,是必须也是必然的。 要有所成就,要耐得住寂寞,也要耐得住众人的不理解,更要耐得住自己意志的动...

热点头条更多...
  • [苏撤] 苏撒:《重生帝国》上部 日期:2020-03-01 22:33:18 点击:730 好评:6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最终理想,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理想,需要从最基本的实践做起,虽然这个最基本的实践看似无聊、晦涩、深奥,但是,对于有志于理想的人来说,是必须也是必然的。 要有所成就,要耐得住寂寞,也要耐得住众人的不理解,更要耐得住自己意志的动...

  • [苏撤] 苏撒:论生命之价值 日期:2020-03-01 22:34:41 点击:257 好评:7

    同样是生命,但生命的内涵千差万别;同样是生命,可生命的价值却有高下之分。从社会贡献价值角度来看,高学历高素养人群相对来说比低或无学历/素养人群生命价值高,实在于培养前者所付出的社会成本高,前者做出的社会实际贡献高,所以前者的社会地位相对而言...

最新文章更多...
  • [苏撤] 苏撒:《重生帝国》下部 日期:2020-03-01 22:32:09 点击:497 好评:8

    宪政的前提是自治,英国和美国的实践都证实了这一点,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对此有精彩的阐述。在缺乏自治传统的法国,宪政的实践结果是革命与复辟的反复,经过大量的流血才最终使宪政在法国生根发芽...

  • [苏撤] 苏撒:论忠诚 日期:2020-03-02 00:12:05 点击:277 好评:2

    忠诚的基础是需要和感恩。我需要你,我依赖你,你对我好,你对我有恩,所以我对你忠诚。这是忠诚的基本逻辑。 一个组织需要建立忠诚体系,才能保证稳固发展,忠诚体系包括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个人抱负能力的施展,个人职位地位的上升,个人荣誉的取得,组织事业...

  • [苏撤] 苏撒:论统治 日期:2020-03-02 00:15:01 点击:241 好评:4

    统治之术分三大类:低级统治、高级统治、介于高级统治和低级统治之间。低级统治需要两大法宝:暴力和愚民,因此不需要太多智慧和技巧。高级统治也需要两大法宝:开启民智和民富国强,这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技巧,对统治者的要求更高,古人早云民智开化多奇技淫...

热点文章更多...
  • [苏撤] 苏撒:《重生帝国》上部 日期:2020-03-01 22:33:18 点击:730 好评:6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最终理想,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理想,需要从最基本的实践做起,虽然这个最基本的实践看似无聊、晦涩、深奥,但是,对于有志于理想的人来说,是必须也是必然的。 要有所成就,要耐得住寂寞,也要耐得住众人的不理解,更要耐得住自己意志的动...

  • [苏撤] 苏撒:《重生帝国》下部 日期:2020-03-01 22:32:09 点击:497 好评:8

    宪政的前提是自治,英国和美国的实践都证实了这一点,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对此有精彩的阐述。在缺乏自治传统的法国,宪政的实践结果是革命与复辟的反复,经过大量的流血才最终使宪政在法国生根发芽...

  • [苏撤] 苏撒:论忠诚 日期:2020-03-02 00:12:05 点击:277 好评:2

    忠诚的基础是需要和感恩。我需要你,我依赖你,你对我好,你对我有恩,所以我对你忠诚。这是忠诚的基本逻辑。 一个组织需要建立忠诚体系,才能保证稳固发展,忠诚体系包括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个人抱负能力的施展,个人职位地位的上升,个人荣誉的取得,组织事业...

  • [苏撤] 苏撒:论生命之价值 日期:2020-03-01 22:34:41 点击:257 好评:7

    同样是生命,但生命的内涵千差万别;同样是生命,可生命的价值却有高下之分。从社会贡献价值角度来看,高学历高素养人群相对来说比低或无学历/素养人群生命价值高,实在于培养前者所付出的社会成本高,前者做出的社会实际贡献高,所以前者的社会地位相对而言...

  • [苏撤] 苏撒:论统治 日期:2020-03-02 00:15:01 点击:241 好评:4

    统治之术分三大类:低级统治、高级统治、介于高级统治和低级统治之间。低级统治需要两大法宝:暴力和愚民,因此不需要太多智慧和技巧。高级统治也需要两大法宝:开启民智和民富国强,这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技巧,对统治者的要求更高,古人早云民智开化多奇技淫...

栏目列表
站长推荐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苏撒:《重生帝国》上部
发布:2020-03-01 22:33:18
点击:730  佳度:6
苏撒:《重生帝国》下部
发布:2020-03-01 22:32:09
点击:497  佳度:8
苏撒:论忠诚
发布:2020-03-02 00:12:05
点击:277  佳度:2
苏撒:论生命之价值
发布:2020-03-01 22:34:41
点击:257  佳度:7
苏撒:论统治
发布:2020-03-02 00:15:01
点击:241  佳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