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李退山汉本位集  |  高级搜索  |  TAG标签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汉泊客文化网

汉泊客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李退山 > 字疏 >

正字疏【一画一部】

时间:2019-07-21 22:42来源:未知 作者:李退山 责编:caian 点击: 小字中字大字汉典
李白的《蜀道难》中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字就是最小的自然数。①是甲骨文的形体,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形体。这四种形体是一脉相承的。“ー”字讲法很多,主要有这样几种:当最少的整数用,比如一人、一马,一……

一部
细说汉字

李白的《蜀道难》中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字就是最小的自然数。①是甲骨文的形体,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形体。这四种形体是一脉相承的。

“ー”字讲法很多,主要有这样几种:当最少的整数用,比如一人、一马,一枪、一刀等。也可当“专一”讲,如“专心一意”。也可以当“都”讲,比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也就是“都可以为法则”的意思。有时还可以当无定代词“或”讲,如《孙子・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这个“一胜一负”,你若理解为“一个胜一个负”那就不妥当了,应理解为“或胜或负”オ对。

杜甫在《石壕吏》诗中有这样两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个“一”字怎样解释呢?实际上这个“一”被借为语助词用了,没有实在意思,只是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

“一”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的楷书中从“ー”的字很多、比如:“丁”、“上”、“下”、“丘”、“世”、“亚”、“西”、“至”等等。


细说汉字

有的人谦虚地说:“我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用“目不识丁”这个成语表明自己的学问很低,连只有两笔的“丁”字都不认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就是个方口,这是从上面向下看,钉子的头是方形的。②是金文的形体,像钉子侧视的样子,上部大是钉子头,下部小是钉子尖,真有点禿钉子的样子。③是小篆的形体,上部不大像钉子头了。④是楷书的形体,把小篆上部的“人”字形拉平,变成了一横。

可见“丁”字的本义就是今天的“钉”,是个象形字。后来因为读音的关系,所以就被假借为天干的第四位,即“甲乙丙丁……”中的“丁”了。那么原当“钉子”讲的“丁”怎么办呢?这就只好在其左边加上个金字旁,表示钉子是用金属做的,写为“钉”,从象形字变成了左形(金)右声(丁)的新形声字了。

钉子是金属做的,所以坚硬,这就引申为健壮义,如王充《论衡・无形》:“齿落复生,身气丁强。”再引申一步即指成年男子为“丁”,如白居易说:“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新丰折臂翁》)这里的“丁”就是指成年男子。抓兵,亦称为“捉壮丁”。


细说汉字

“万古永相望,七タ谁见同?”这个“七”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是横切一刀、竖切一刀的样子,颇像后世的“十”字。②是金文的形体,同于甲骨文。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七,阳之正也。”其实这并非“七”字的本义。“七”的本义为“切”,但到后世被借为数字用了,如《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 窍。”这是说:人都有耳、目、口、鼻等七孔。中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另外,古代还曾把“七”作为一种文体,称为“七体”,这是赋的另外一种形式。比校有名的“七体”,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王粲的《七释》,左思的《七讽》等。《昭明文选》还把“七”列为一门。这种“七体”文,最初是西汉枚乘作《七发》来启发楚太子,所以后人也就效法这种文体,作讽劝的文章。


细说汉字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个“十”字原为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中国古时往往以一掌代表”十",所以“丨”也正是一掌的侧视形。②是金文的形体,为掌的正视形,中间宽。④是小篆的写法,中间变成了一横。④是楷书的形体。

《说文》:“十,数之具也。”这是说:“十”数,是一个很完备的数。但许慎对“十”的形体分析为:“ー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这只是依据小篆的形体强作臆测,不足信。“十”是完备的数,又可以引申为“完满具足”的意思,如“十足”、“十分”、“十全十美”等。古籍中有时也以“十”代“什”。那是杂取各种不同事物或不同样式配合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如“什锦橱”等。又如白延《西湖赋》:“亭连栋为十锦。”可见“十”可作“什”的通假字。


细说汉字

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上”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下面一条弧线表示地面,在其上有一短横,这就表示在地面之上。②是金文的形体,把表示地面的弧线拉直,上面的一短横,也是表明在地面之上的意思。所以在“六书 中,“上”字是一个纯符号的“指事字”。③是小篆,把“上”字又美化了一下。④是楷书的写法。

“上”字因为与“尚”字同音,所以有时可作“尚”字的假借字,当“崇尚”或“尊重”讲,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黑头,即指老百姓)是富。”这里的“上”字就当“崇尚”讲。这句话的大意是:崇尚农业而革除商业,老百姓也就富裕起来了。


细说汉字

这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下”字,其形体与“上”字正好相反。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上面的一弧线代表地面,下面的一小短横是个指事符号,表明在地面之下。②是金文。③是小篆的写法。④是楷书的写法。

在古典文学中,“下”字含义很广。位低可称“下”,如柳宗元的《封建论》“使贤者居上,不肖(不贤)者居下。”攻克亦可称“下”,比如唐著名诗人李白的《梁甫吟》:“东下齐城七十ニ。”这当中的“下”字就是“攻克”的意思。在古书中常见“下第”一词,一般说“下第”就是“下等”或“劣等”的意思。可是《柳毅传》里“应举下第”中的“下第”是“落第”的意思,也就是说考进士没有考中。


细说汉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字是个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像花萼足(花托盘)之形。②是周朝早期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相似。③是小篆的写法,也能看出像花萼足的样子。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许说恐不妥。《诗经・小雅・常棣》:“棠棣(棠梨树)之华,鄂(萼)不韡韡(wěi,鲜明的样子)。”郑玄笺:“不:当作柎;柎,鄂(萼)足也。”这就说明“柎”是“不”的后起字,“柎”为花托盘,所以“不”字实为花托盘的象形字。

“不”字的本义已消失,后世多用其假借义,作否定副词用,表示“相反”义,如《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又可以引申为“未”义,如《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由“未”又能引申为“没有”义,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值得注意的是“不”字还有另外三个读音。作“否”字用时应读作fǒu,如《汉书・于定国传》:“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作“丕”字用时应读作pī,为“大”义,如《诗经・周颂・清庙》:“不显(光明)不承(继承)。”作姓用时,应读作fōu,如晋时有个叫“不准”的人。


细说汉字

“梅花开五福。”这个“五”字本为象形字。①是甲骨文形体,像两股绳索交错拧在一起的样子。②是金文的形体,基本上同于甲骨文。③是小篆的写法。③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许慎这是用阴阳五行来解释文字,大都为附会之说,不足据。“五”字的本义就是“交错”。但当“五”字被假借为数字使用之后,其“交错”义也就被“午”字所代替了,比如《仪礼・特牲馈食礼》:“午割之。”就是纵横交错地割。

请注意:在古籍中,我们经常见到“五夜”一词,如沈佺期《和中书待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这里的“五夜”并非指五个夜晚或第五夜,而是指五更的时候。


细说汉字

“屯兵成边邑。这个“屯”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古代缠线的工具,中间即为线团,所以“屯”就是“纯”的初文。(在甲骨文中,“屯”字有时用为“春”字。)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类似。③为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此说不妥,这是仅就小篆的形体而猜测分析的。“屯”字的本义是指缠线、缠丝的工具。缠线,就是线的累积,所以这就可以引申为“聚集”的意思,如《史记・吴王濞传》:“兵屯聚而西。”就是说:聚集大军而西去。军队的驻防亦称“屯”,如《旧唐书・郭子仪传》:“自河中移屯泾阳。”所谓“移屯泾阳”,也就是说军队移到泾阳驻防。

请注意:左思《咏史》“英雄有屯邅(zhān)”句中所谓“屯邅”,是指遭遇困境。这里的“屯”字应读作zhūn,而不读tún。


细说汉字

“廿”读作niàn,是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是两个“丨(十)”连在一起的样子,表示双“十”。②是春秋时期金文的形体,双十相连之形更明确。③是小篆的写法,与金文相同。④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廿,二十并也。”也就是两个“十”相并的意思。“廿”也可写作“廾”,如唐石经中的二十皆写作“廾”。中国满据时期赵翼撰的《ニ十ニ史札记》就写作《廿二史札记》。

在绝大多数的汉语工具书中不立“廿”部,《辞海》立了“廿”部,其实收在该部的字没有一个与数词词义有关,而只是在这些字的楷书结构中含有“廿”的笔画罢了,如共、昔、巷、恭、燕、堇(jǐn)、䓣(mán)等字。可见立这一部的目的,仅仅为了查字方便。


细说汉字

这个“无”字是“無”字的或体字,表示“没有”的意思。在汉字简化的时候,“无”被作为“無”字的伪字使用。①是小篆的写法。③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没有单独解说“无”字,而只是在“無”字下说:“無,亡也。……无奇字無。”段玉裁解释说:“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可见“无”字的本义为“亡失”或“没有”,如《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无”字还可以用作副词,如《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这里的“无”通“毋”、“勿”,当“不可”讲。由副词再虚化,就可以成为句首助词,如《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这里的“无”字无义,实际上是要“念尔祖”。毛传说:“无念,念也。”“无”放在问话的末尾,常用来表示发问,相当于“否”或“么”,如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请注意:古代另有一个“旡”字,读作jì。《说文》:“饮食气逆不得息日旡。"在有些人常常将“无”写成“旡”字,这是不对的。


细说汉字

这是“力拔山分气盖世”的“世”字。①是金文,带着三个圆点的三竖,就是古代的三十(卅)。②是小篆,则把三个小圆点左右伸展、各变成了一小横,也是表明三十的意思。③是楷书的形体。

在上古三十年为“一世”(《说文解字》),后来则父子相继亦称一世,比如《左传・昭公七年》:“从政三世矣。”人的一生也可以称为“一世”,比如:“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史记・准南王传》)所谓“邑邑”就是忧闷不乐的意思。以上两句话是说:人在一生之中,怎么能够像这样的忧闷不乐呢?“世”有世世代代的意思。由此又可以引申为“继承”,比如:“世其家。”(《汉书・贾谊传》)就是“继承他的家业”的意思,这就由名词变为动词了。

请注意:在古代“世”和“代”是不同的。所谓“一世”是指人的一辈子,也指父子相继,比如“四世”是指祖孙四代。“代”却是指朝代,“四代”则指四个朝代。到了唐朝,因为唐太宗的名字叫李世民,这就要避讳“世”字,自此以后,“世”的这个意义就被“代”字所代替了。

“世”字还有个异体字“卋”。


细说汉字

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三个 山峰则为“山”,两个山峰则为“丘”。①是甲骨文“丘”,山峰不仅少而且矮。②是金文,则变成两山之间有一条大沟。③是小篆,同金文差不多。④是楷书,一点也看不出土丘的样子了。

“丘”的本义是小山。如柳宗元《钻鉧潭西小丘记》:“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因丘是高出平地的,所以高出平地的坟墓,有时也称为“坟丘”或“丘墓”,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意思是,还有什么脸面再上父母的坟墓去祭扫呢?

我们读屈原《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这个“夏”就是“厦”,那么“丘”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丘”就是废墟。意思是,不知大厦已成了废墟。这个“废墟”之义是从“山丘”的形象引申出来的。

请注意:古代的“山、“岭”、“陵”、“丘”的含义是不同的。把石头大山称为“山”,小而尖的山叫做“岭”,大土山称为“陵”,夹在大土山之间的小土山称为“丘”。


细说汉字

“墓田丙舍知何所,一夜令人白发长。”“丙”字本为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两。”再说,从甲骨文的形体看,“丙”的形体确实有鱼尾的样子。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丙,位南方。”这是以天干配五方的说法,而并非“丙”字的本义。再者,许慎认为“丙”字“象人肩”,也不妥。“丙”字的本义早已消失,后来被借为天干的第三位,处在“甲乙”之后,比如“丙夜”指“三更”,也就是夜半的时候。在五行中“丙丁”属火,所以“火”的代称为“丙丁”,如《吕氏春秋・孟夏》:“其曰丙丁。”也就是说四月属“火日”。


细说汉字

这个“亚”字是个象形字。①是甲骨文,像古代的火塘之形。华夏上古时期有祀火之俗,也就是说在室之中央挖一个类乎十字形的土坑,在其中点上火,星夜不灭,象征祖先所在。②是金文形体,其结构基本上同于甲骨文,但坑体显得宽大些。③是小纂,与金文相似。④是正体楷书的写法。⑤是伪体字。

“亚”字当“火塘”讲的本义,随着风俗习惯的改变已完全消失了。而“亚字的假借义是当“第二”或“次一等”讲。比如杜预在注《左传・襄公十九年》时说:“亚,次也。”《史记・项羽本纪》:“亚父者,范増也。”所谓“亚父”就是次于父亲的人,这是对人尊敬的称呼。古代儒家以孔丘为至圣,又认为孟轲仅次于孔子,所以就称孟轲为“亚圣”。 亚”字当“第二”讲,现在还用,比如次于“冠军”的称为“亚军”。

请注意:如果我们要在旧《辞源》、旧《辞海》和《康照字典》中查找“亚”字或“恶”的话,对正体字“亚”的笔画一定要数对,否则就难以查找。


细说汉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个“吏”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是一只左手握一把捕捉禽兽的长柄网。②是金文的形体,下部的左手改为右手,其义不变。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吏,治人者也。”“吏”字与“史”本为一字,原指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人,后来引申为“史官”或“官吏”。所以许慎认为“吏”就是“治人者”,如白居易《和处夜作》:“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章炳麟《秦政记》:“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自汉朝以后,“吏”特指官府中的小官和差役,如钱竹初《吏不可为・催科》:“官如虎,吏如猫,具体而微舐人膏。”又“吏”与“事”通,于省吾先生说:“金文吏、事同字。”如《韩非子・孤愤》“则修智之吏废。”这里面的“吏”字实为“事”字,应读作shì,作“事情”解。


细说汉字

“莺啼花又笑,毕竟是谁春?”这个“毕”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是一把长柄的网,是“持网田猎”之义。②是金文的形体,比甲骨文更为复杂,但词义无变化。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相似。④是楷书正体字。⑤是伪字。

《说文》:“毕,田网也。”也就是说,“毕”是田猎时所用的网,如《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大意是:鸳鸯在那里飞,用长柄网捕它,用大围网捉它。“毕”既然是网,就可以引申为网罗无遗之意,就是“完毕”,如《荀子・王制》:“王者之事毕矣。”再进一步就可以引申为范围副词了,即“都”、“全”义,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就是说群贤们都到了,年轻的年长的也都聚集在这里了。

请注意:古诗文中常见“占毕”一词,如范成大《廛居久不见山或劝作小楼以助登览》:“爽气助占毕。”这里的“占毕”本为“苫筚”,是指简册、书册。所以原句的大意是空气清爽有助于读书。


细说汉字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这个“百”字本为指事字。甲骨文①的下部是“白”字,其上加“一”是指事符号,用以与“白”相区别。②是金文的写法,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百,十十也。”这就是说十个十为一百。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 传》:“成都有桑八百株。”由具体的“百”数,还可以引申为“众多”的意思,如《尚书・尧典》:“播时(莳,移栽)百谷。”这里的“百谷”,就是指众多的谷类。再如《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就是说既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作战多次也不会有什么危险。“百姓”一词,古今都用,一般地说,战国以后泛指不居官位的人为百姓。可是在战国以前,“百姓”往往是对贵族的总称,如《诗经・小 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徳。”大意是众多的庶民和贵族,普遍感化于您的美德。


细说汉字

这个“至”字是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最下部的一条横线表示地面,地面上插着一支箭,表示“到”的意思。②是金文,形体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③是小纂,同于金文。④是楷书,从小篆直接演变而来。

“至”字本义是“到”或者“到达”,比如《左传・文公二年 “秦师又至。”就是说秦国的军队又到了。从“到”的本义又能引 申为“极”,是到达了顶点的意思,如《史记・春申君列传》:“物至则反。”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则要走向反面。从“顶点”之义又能引申为“最”的意思,比如《荀子・正论》:“罪至重而刑至轻。”这个词义我们现在还用,比如交谊最深的朋友就称为“至交”;诚心诚意,就称为“至诚”;至高无上的地位,就称为“至尊”;深刻中肯的话,就称为“至言”;最高尚的德行,就称为“至德”等等。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会见到“至行”一词,是指“最符合华夏道德的品行”。请注意,这里的“行”字必须读古声“xìng(幸))” 而决不能读成“行走”的“行”(xíng))。


细说汉字

这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西”字。甲骨文①像个鸟巢的形状,这是个象形字。金文②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的形体,更像鸟巢的样子了。小篆③上部加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代表鸟的形状。鸟落在巢上休息,也就是栖息的意思,所以“西”字的本义就是“棲”(现在伪作“栖”)。到了后世,为了使汉字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于是就造了一个新形声字“棲”,表示“棲息”,而“西”字就假借为方位词了。④是楷书的写法。

在古代主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西面的座位上(面向东坐),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的尊称也可以称为“西席”或者“西宾”,如柳宗元《重赠刘连州》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这里的“西宾”就是对家塾教师的敬称。


细说汉字

“君亟定变法之虑。”这个“亟”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中间是面朝左站立的一个人,上下的两条横线表示“上极于顶,下极于踵”。可见这个字就是“极”字的初文,表示“尽头”、“极点”的意思。②是金文的形体,在人的两侧增加了“口”和“攴(攴,pū,甲骨文和金文均象手持木叉之形。)”。③是小篆的形体,将金文的“攴”改为“又”。④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亟,敏疾也。”其实,“敏疾”并非“亟”字的本义,其本义应为“极点”或“尽头”。后来“亟”字被假为“急”、“快”之义,那么当“尽头”讲的意义,就只好增加“木”字旁,这就产生了一个新形声字“極”了。后世多用“亟”的假借义当“急”讲,如《史记・陈涉世家》:“趣(cù,促)赵兵亟人关。”就是说:催促赵军赶快人关。至于“亟请于武公”(《左传・隐公元年》)中的“亟”,那是“屡次”的意思,也就是说屡次向武公请求。请注意:这里的“亟”必须读作qì,而不能读作jí。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文章更多...
  • [字疏] 正字疏【一画一部】 日期:2019-07-21 22:42:37 点击:417 好评:0

    李白的《蜀道难》中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字就是最小的自然数。①是甲骨文的形体,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形体。这四种形体是一脉相承的。“ー”字讲法很多,主要有这样几种:当最少的整数用,比如一人、一马,一...

  • [字疏] 正字疏【三画亼部】 日期:2019-08-26 12:00:43 点击:346 好评:0

    这是个“亼(jí)”字,是小篆的形体。这个字至今在甲金文字中还没有发现过。这是个会意字,三画聚合在一起,表示“集”的意思。《说文解字亼部》:“亼,三合也。”实际是“集”的异体字。 这个字现在不单独使用了,仅作部首字用。凡由“亼”字所组成的字,...

  • [字疏] 正字疏【三画大部】 日期:2019-09-24 06:03:08 点击:280 好评:0

    “大”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金文②、小篆③都像“人”形。楷书④则把人的两臂伸平变成了一横,看起来还是人叉腿张臂而立的样子。“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上古以人为大,这就成了“大...

  • [字疏] 正字疏【二画又部】 日期:2019-07-21 22:41:04 点击:278 好评:0

    又部 这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又字本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一只右手张开手指的侧视形。其向左上方伸展的笔画是中指、无名指、小拇指的重叠形;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是大拇指;中间的一笔是食指;向右下方伸展的一长笔是手臂。金文②就更像一只张开的右手爪了。...

  • [字疏] 正字疏【二画冫部】 日期:2019-07-24 09:35:12 点击:273 好评:2

    冫部这个“冬”字本是“终了”的“终”字,你看甲骨文①多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

热点文章更多...
  • [字疏] 正字疏【一画一部】 日期:2019-07-21 22:42:37 点击:417 好评:0

    李白的《蜀道难》中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字就是最小的自然数。①是甲骨文的形体,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形体。这四种形体是一脉相承的。“ー”字讲法很多,主要有这样几种:当最少的整数用,比如一人、一马,一...

  • [字疏] 正字疏【三画亼部】 日期:2019-08-26 12:00:43 点击:346 好评:0

    这是个“亼(jí)”字,是小篆的形体。这个字至今在甲金文字中还没有发现过。这是个会意字,三画聚合在一起,表示“集”的意思。《说文解字亼部》:“亼,三合也。”实际是“集”的异体字。 这个字现在不单独使用了,仅作部首字用。凡由“亼”字所组成的字,...

  • [字疏] 正字疏【三画大部】 日期:2019-09-24 06:03:08 点击:280 好评:0

    “大”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金文②、小篆③都像“人”形。楷书④则把人的两臂伸平变成了一横,看起来还是人叉腿张臂而立的样子。“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上古以人为大,这就成了“大...

  • [字疏] 正字疏【二画又部】 日期:2019-07-21 22:41:04 点击:278 好评:0

    又部 这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又字本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一只右手张开手指的侧视形。其向左上方伸展的笔画是中指、无名指、小拇指的重叠形;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是大拇指;中间的一笔是食指;向右下方伸展的一长笔是手臂。金文②就更像一只张开的右手爪了。...

  • [字疏] 正字疏【二画冫部】 日期:2019-07-24 09:35:12 点击:273 好评:2

    冫部这个“冬”字本是“终了”的“终”字,你看甲骨文①多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

栏目列表
站长推荐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正字疏【一画一部】
发布:2019-07-21 22:42:37
点击:417  佳度:0
正字疏【三画亼部】
发布:2019-08-26 12:00:43
点击:346  佳度:0
正字疏【三画大部】
发布:2019-09-24 06:03:08
点击:280  佳度:0
正字疏【二画又部】
发布:2019-07-21 22:41:04
点击:278  佳度:0
正字疏【二画冫部】
发布:2019-07-24 09:35:12
点击:273  佳度:2
正字疏【三画宀部】
发布:2019-08-23 14:43:14
点击:263  佳度:0
正字疏【三画夕部】
发布:2019-08-20 21:51:16
点击:261  佳度:0
正字疏【三画山部】
发布:2022-10-16 17:27:59
点击:248  佳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