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李退山文集  |  高级搜索  |  TAG标签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汉泊客文化网

汉泊客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别鹤 >

别鹤|华夏复兴史诗:唐太宗铁血战胡虏

时间:2017-02-09 08:48来源:网络 作者:方源野_别鹤整理 责编:caian 点击: 小字中字大字汉典
目录 序幕 一、北伐(上):灭东突厥,驱除北虏 二、北伐(下):灭薛延陀,收服漠北 三、西讨(一):灭吐谷浑鲜卑,光复河西 四、西讨(二):灭高昌,光复西域 五、西讨(三):灭焉耆、龟兹,击溃西突厥,剑指中亚 六、东征:击溃高句丽,光复辽东 七、……
目录

序幕

一、北伐(上):灭东突厥,驱除北虏

二、北伐(下):灭薛延陀,收服漠北

三、西讨(一):灭吐谷浑鲜卑,光复河西

四、西讨(二):灭高昌,光复西域

五、西讨(三):灭焉耆、龟兹,击溃西突厥,剑指中亚

六、东征:击溃高句丽,光复辽东

七、南下(上):击溃吐蕃,收服雪域

八、南下(下):灭印度,走向南洋

结语

核心提示

“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唐太宗外战宣言

“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

“天命圣智,率其雄杰,补其裂,纫其绝,续其歇,益其竭,东西南北,张再造之乾坤,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功有如是之大者,唐太宗文皇帝者哉!文皇未起兮四维如毁,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文皇之迹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于天地!”——宋朝祭唐太宗昭陵

“英略唐皇近古无,文垂洒藻武攘胡!”——明朝祭唐太宗昭陵

为鼓舞抗战,成本俊1935年《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写道:“汉族之衰微,国威之不振,于是扫荡群雄,拯斯民于水火,大张挞伐,扬国威于域外,则有待于民族英雄唐太宗之崛起焉。唐太宗精明果断、神武勇敢之英姿,怀仁民爱国礼贤下士之精神,削平内难,征服四夷,使唐人威声,远播域外,汉族势力,震烁古今,斯诚吾民族史上最具声色之一页,太宗亦千古不朽之英雄矣!”

唐太宗李世民,别鹤
序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全面扩张,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隋朝时期,突厥曾经遭到隋军的沉重打击。隋末动乱,中原分裂残破,损失很大,突厥复振。唐高祖在位的时候,唐朝的国力难以对抗正处于兴盛状态的突厥。中原群雄一百三十余部,大多向突厥称臣,因为突厥的进攻和骚扰,李渊曾经一度考虑迁都,幸好李世民以民族大义劝阻李渊,并逐一击溃了突厥的傀儡军阀,多次计退突厥。唐太宗这个铁杆大鹰派即位后,再也不想向外来压迫屈服了。于是唐朝开始了上百年的猛烈拓边史,其结果是中国的领土和属国总面积达到了历史性的顶峰。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

一、北伐(上):灭东突厥,驱除北虏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李白《胡无人》

“自五胡惨祸,及唐而太宗始大振!”——熊十力《与友人论张江陵》

“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唐太宗灭突厥宣言

就在李世民执政的第四个年头,亦即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一个威震四夷、功盖八荒的时代就在他的憧憬和仰望中訇然降临——这就是令无数后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的“天可汗”时代。

第一个被唐朝征服的对手,是曾经盛极一时的东突厥。

从南北朝时代起,东突厥就是历代中原王朝最强大的敌人。到隋大业年间,东突厥在始毕可汗执政时期臻于全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大业末年,中原板荡,天下分崩,东突厥的百万铁骑伺机屡屡入寇。其兵锋所到之处,城郭宫室焚毁殆尽,财帛子女为之一空。而当时的逐鹿群雄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高开道等人,都曾依附在东突厥的羽翼之下。就连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时,也不得不忍辱负重,向其周旋。

唐帝国建立之后,颉利可汗(始毕可汗之子、处罗可汗之弟)“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有凭陵中国之志”,多次倾巢南侵,深入唐朝腹地。“高祖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优容之,赐与不可胜计”,而颉利却越发变本加厉,“言辞悖傲,求请无厌”。(《旧唐书·突厥传》)

如此强大的外患一天不铲除,大唐王朝就一天也不得安宁。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起,曾经兵强马壮、嚣张跋扈的东突厥终于露出了衰亡的征兆。

一方面,其境内连续几年遭遇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国大雪,平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另一方面,颉利可汗又宠信佞臣,引发了政治上的动荡,导致原本臣属于东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北方诸部相率反叛;此外,颉利和他的侄子、封藩于幽州北面的突利小可汗又素来不睦,双方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最终甚至刀兵相见,致使突利不得不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向李世民呈上密表,请求归降。

在此情况下,以杜如晦为首的许多大臣纷纷主张趁此机会荡平东突厥。可李世民却没有大举出兵。因为他考虑到,自己登基未久,当务之急是内政建设,还不宜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但这并不等于李世民会无所作为。

他决定,趁东突厥自顾不暇之机,先用最小的代价斩断其左膀右臂。

为此,李世民一边派兵接应突利,一边命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攻击盘踞在朔方(今陕西横山县)的梁师都。

梁师都是隋末群雄中割据时间最长的一个。自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他就在东突厥的支持下长期活跃在唐帝国的北部边境,而且不遗余力地充当东突厥的打手,始终是唐王朝的肘腋之患。

刘旻和刘兰成接获任务后,第一步是派遣轻骑兵深入梁国境内,不断进行袭扰,并摧毁其农田庄稼,使其人心惶惶;第二步,他们发动了“间谍战”,派出大量间谍潜入朔方,造谣生事,上下撺掇,成功离间了梁师都与群臣的关系,致使其文武官员纷纷叛逃,归降唐朝。

二刘意识到时机成熟,遂上表请求出兵。李世民当即派遣柴绍和薛万均率部进围朔方,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末平定了梁师都。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冬,叛离东突厥的北方各部共同推举薛延陀的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李世民得知后,随即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立刻遣使对其进行册封,并赐其“鼓纛”(巨鼓和大旗),正式承认了薛延陀的独立。

很显然,李世民这么做目的就是要让东突厥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面对如此不利的战略形势,颉利可汗大为惶恐,遂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使向唐朝称臣,并要求迎娶唐朝公主。

然而李世民已经不给他机会了。

这一年十一月末,李世民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北伐统帅,率张公瑾、李世、丘行恭、柴绍、薛万彻、卫孝节等人,兵分六路,共计十余万人,从各个方向大举进攻东突厥。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年届六旬的李靖冒着严冬大雪,亲率一部精锐骑兵长途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颉利可汗的王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颉利猝不及防,被李靖一举击溃,只好率余众逃往阴山,不料半路又遭到李世的阻击,部众伤亡殆尽,最后与残部逃至阴山以北的碛口(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

随后,颉利一边召集逃散的部众,一边遣使向唐太宗谢罪称臣,企图以此麻痹唐军,等实力恢复后伺机再战。

对于颉利可汗的诈降意图,李世民当然是洞若观火。他一边派遣使臣唐俭前去与他周旋,一边密令李靖继续进兵,不让颉利有丝毫喘息之机。

就在颉利以为他的缓兵之计已经得逞之时,唐军前锋苏定方火速进抵碛口,突然杀进突厥大营,李靖大军亦紧随而至。颉利被迫再度逃亡,前往灵州(今宁夏宁武市)西北,投奔他的侄子沙钵罗。

三月,唐军张宝相部进逼沙钵罗大营,生擒颉利。

至此,东突厥彻底覆灭。北起阴山、南抵大漠的广袤土地,全部归入唐帝国的版图。此次出征,唐军前后斩杀突厥骑兵数万人,收降部众数十万。自五胡乱华、北朝以来数百年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强大威胁的边患,至此宣告终结。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四夷君长齐集长安,一起向唐太宗敬献了史无前例的尊号——天可汗。

一个彪炳千秋的天可汗时代从此拉开序幕。

二、北伐(下):灭薛延陀,收服漠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边塞诗人卢纶《塞下曲》

“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自古罕论。”——明成祖永乐

“獯猃强暴,历代凭陵,前王弊其贪残,中夏惮其荐食,百王靡服,千古不宾。朕载怀慷慨,命将出师,旗鼓一临,沙漠大定。雪泾阳之周耻,报白登之汉雠,截瀚海以开池,笼天山而筑苑!其馀丑类,轸余遐念,将奋鈇钺,受命上元。”——唐太宗讨薛延陀诏

在唐朝经营西域的时期,太宗李世民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帝国北疆的经略。

尽管东突厥早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便已被彻底平灭,可是代之而兴的薛延陀却趁“北方空虚”之机强势崛起,雄霸漠北,麾下足足有“胜兵二十万”。

李世民知道,如果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遏制,薛延陀必将成为唐帝国的一大劲敌。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九月,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命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辖其国的南部和北部,李世民立刻意识到这是分化其势力的一个良机,随即遣使册封他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并“各赐鼓纛”,“外示优崇,实分其势”。(《资治通鉴》卷一九五)

为了更有效地防范薛延陀,李世民册封东突厥降将阿史那思摩为新可汗,命其率部返回漠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阿史那思摩北渡黄河,建牙帐于定襄故城。同年十月,真珠可汗命其子乙失大度率二十万人横穿大漠,直扑定襄。阿史那思摩无力抵挡,一溜烟逃回了长安。

十一月,李世民迅速作出了反击薛延陀的战略部署。唐帝国一共出动十几万兵力,在东起营州、西至凉州的数千里战线上,分成五路出击,与薛延陀拉开了决一死战的架势。其中,兵部尚书徐茂公(李世绩)率部进驻朔州,迎战薛延陀军队的主力。乙失大度担心被围歼,立刻掉头北逃。徐茂公选了六千精锐,在背后紧追不舍。

乙失大度逃至诺真水(今内蒙古艾不盖河),发现徐茂公兵少,随即列阵迎战。两军开战后,唐军一度失利。可李世却镇定自若,一面与敌交战,一面派薛万彻率数千骑兵绕到敌军后方,袭击他们的备用马匹。薛延陀军的士气顿时一落千丈,人人无心恋战。唐军乘胜追击,砍杀三千余人,生擒五万余人,大获全胜。

乙失大度率残部穿越大沙漠时,又碰上了暴风雪,结果又有大部分士兵与马匹活活冻死。逃回王庭时,二十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两万。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九月,真珠可汗卒,两个儿子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结果嫡出的小儿子杀了庶出的长子,自立为多弥可汗。

多弥可汗为了稳定政局,大肆清除异己,培植个人势力,弄得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不久,回纥、仆骨、同罗等部落一起发动兵变。多弥可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薛延陀陷入空前混乱。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六月,李世民命李道宗、徐茂公等人数路并进,大举北伐薛延陀。薛延陀举国震恐,诸部大乱。多弥可汗逃亡途中被杀。至此,这个继东突厥之后称雄大漠十余年的薛延陀,终于在唐帝国的致命打击下彻底灭亡。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漠北设立六个羁縻都督府、七个羁縻都督州,合称“六府七州”。

同年四月,唐朝设置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统辖六府七州。

大唐帝国从此走上了全盛的道路。

在大唐帝国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一种强悍而勇武的英雄血性,也看见了一种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

天可汗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可它却变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岁月如何久远,唐太宗李世民的精神必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传承,天可汗时代也永远是大汉民族记忆中不朽的骄傲与荣光!

三、西讨(一):灭吐谷浑鲜卑,光复河西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唐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

“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五代民族英雄周世宗柴荣

“吐谷浑蕞尔小蕃,负固河右,训导积年,凶顽未改,剽掠边鄙,略无宁息。今上书傲很,拘我使人,内外百僚。华夷兆庶,同心愤怨,咸愿诛讨。宜乘吊伐之机,以展鹰鹯之志,长驱克期,穷其巢!夷凶息暴,称朕意焉。”——唐太宗讨吐谷浑诏

在唐朝与西域诸国之间,有一条地形狭长的交通要道,称为“河西走廊”。从长安往西北方向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可到达西域;再穿过西域,可直抵中亚、西亚诸国,甚至远抵欧洲大陆。这条贯穿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线和贸易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吐谷浑就位于河西走廊的南侧,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

贞观初年,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年事已高,将朝政大权委于宰相天柱王,对其言听计从。天柱王是一个鹰派人物,倾向于对外扩张。在他的影响下,吐谷浑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做法,表面上经常遣使朝贡,背地里又频频入侵唐朝的西北边境,曾先后纵兵大掠兰州、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廓州(今青海化隆县西)等地,严重威胁唐朝边境与丝绸之路的安全。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五月,李世民遣使对慕容伏允严加谴责,并命他亲自到长安朝见。慕容伏允不仅拒绝入朝,而且再度纵兵入寇,甚至扣押了出使吐谷浑的唐朝使臣。李世民连续派遣多批使者与吐谷浑交涉,“谕以祸福”,但慕容伏允始终置若罔闻。

这一年十月,忍无可忍的天可汗终于出手了。

李世民命段志玄出兵,对吐谷浑发动突然袭击。段志玄迅速击溃了吐谷浑的边境部队,并向纵深追击了八百余里。然而深入吐谷浑的国境之后,段志玄却担心粮草不继,于是下令撤兵。

唐军的第一次西征。

如此结果当然令李世民很不满意。贞观九年,李世民再度任命六十四岁的李靖为西征军统帅,以李道宗、侯君集担任副统帅,下辖六大兵团,大举进攻吐谷浑。

慕容伏允很清楚,以吐谷浑的国力和兵力而言,绝对不可能与强大的唐军抗衡,如果硬着头皮与其正面对决,无疑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字——拖。

他采取的具体战略就是:首先,大幅度向吐谷浑西部的山区和沙碛地带后撤,保存实力,避敌锋芒;其次,利用吐谷浑国境的广袤和纵深拖长唐军的战线,让唐军在寻找对手主力的过程中疲于奔命,使其行军作战和后勤补给同时陷入困境;最后,凭借高原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挫尽唐军的锐气,再利用各种复杂地形进行阻击,并从各个方向出动小股部队进行袭扰,最终拖垮唐军。

所以,当李靖的主力兵团刚刚抵达鄯州(今青海乐都县),慕容伏允就丢弃了他的王庭伏俟城,带着军队一撤二千里,轻装进入了沙碛地带(今青海柴达木盆地)。

临走之前,慕容伏允下了一道命令,把青海湖沿岸的广袤草场全部焚毁,给唐军留下了千里赤地和一片焦土。

这是一记狠招。

他想把唐军的战马活活饿死。

对于慕容伏允这种自作聪明的打法,李靖不禁冷笑。

针对敌方的图谋,李靖制订了一个“兵分两路、迂回包抄、大举扫荡”的宏大战略——北路由他亲自指挥,率领李大亮兵团和薛万均、薛万彻兵团,沿青海湖南岸由北向南作战,扫荡盘踞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带的吐谷浑主力;南路由侯君集、李道宗两路兵团组成,直插吐谷浑的大后方,进攻黄河源头的吐谷浑各部落据点,最后在大非川与李靖兵团会师,完成南北夹击、包抄合围之势,全歼吐谷浑军队的所有主力。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艰苦卓绝的远征。按照李靖的战略部署,唐朝的两路大军必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深入吐谷浑国境数千里,克服种种恶劣的自然条件,穿越复杂而陌生的地形,在缺乏粮草和后援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作战,其艰难和危险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对于所有出征的将士——上至六十四岁的统帅李靖、下至每一个普通士兵来说,都是一场勇气、耐力和意志的考验。

由李靖率领的北线兵团,先后在曼头山(今青海湖南岸日月山)、牛心堆(今青海湖南岸)、赤水原(曼头山西)大破吐谷浑军队,而后又长驱直入,连战连捷,一共俘虏了二十个亲王,缴获各种牲畜二十多万头;稍后,执失思力又在居茹川(茶卡盐湖附近山川)击退了吐谷浑军队的反击。

北线兵团在李靖的指挥下,以所向披靡之势横扫青海湖南岸,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悉数歼灭了盘踞在这一带的吐谷浑主力。

在南路,侯君集和李道宗兵团遭遇了比北路更大的困难。因为南面都是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起码要比青海湖沿岸高出1000米以上。将士们不但要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而且所经之地都是荒无人烟的千里冰川,将士们只好“人吃冰、马啖雪”(《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辛苦总是有回报的。

南线兵团进抵乌海(今苦海,位于鄂拉山口西南)时,终于发现了一支吐谷浑的大股部队,其首领是吐谷浑的亲王梁屈怱。

好些日子没打过仗的唐军将士大为兴奋,于是人人奋勇争先。经过一番激烈厮杀,生擒梁屈怱,同时缴获了大量牲畜。

获得充分的补给之后,唐军继续向黄河上游挺进,从星宿川(今黄河源头的星宿海)一路打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连战连捷,彻底摧毁了吐谷浑在黄河源头一带的军事力量。

最后,南线兵团胜利班师,与李靖兵团会师于大非川。

此次远征,两路大军历尽千难万险,奔袭数千里,大小几十战,终于将吐谷浑军队的有生力量歼灭殆尽,完全实现了李靖预期的战略目标。

此时,慕容伏允已经穿过柴达木盆地的戈壁荒漠,越过阿尔金山脉,一口气逃到了突伦川(又称图伦碛,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唐军稍事休整之后,李靖就发出了追击的命令。前锋将领率一千轻骑直奔突伦川。时值盛夏,沙漠地带又严重缺水,唐军将士个个嘴唇干裂、头晕目眩。最后没办法,只好杀了心爱的战马,生饮其血。

就是靠着这种坚毅顽强的精神,唐军再次跨越数千里,追上了慕容伏允。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走投无路的慕容伏允被亲兵所杀。

至此,吐谷浑宣告平定。

四、西讨(二):灭高昌,光复西域

“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唐边塞诗

清末革命家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写道:“我中国绍基于皇古(黄帝),葱茏于唐、虞,而光耀于汉、唐”,更独誉唐太宗缔造了“全亚听命时期”,奉贞观为“中国民族冠冕第一时期”。

“三苗负固,虞帝所以兴师;鬼方不恭,殷宗所以薄伐。自隋季道消,天下沦丧,衣冠之族,疆场之人,或寄命诸戎,或见拘寇手。朕受命上元,为人父母,禁暴之道,无隔内外,董率众军,宏宣庙略,乘驿进路,同会虏庭!”——唐太宗讨高昌诏

唐朝平定吐谷浑后,李世民又把目光投向了西域。

“西域”是一个统称,泛指今天的青海、新疆以及中亚的东部地区,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在西域之内,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和部族,诸如西突厥、吐谷浑、党项、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罽宾、康国等等,其中势力最为强大,唯一能够与唐帝国抗衡的国家,无疑就是西突厥。

贞观中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在西突厥的支持下,屡屡拦截西域各国入唐朝贡的使者、以及丝绸之路上的过往商旅,并多次出兵侵掠邻国焉耆。李世民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命侯君集出兵攻灭了高昌。

同年九月,唐朝在高昌故地设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市)设置安西都护府,从而确保了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

高昌王麴文泰早在贞观四年就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贡献方物。后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十三年,唐太宗征召麴文泰入朝,文泰称疾不至。十二月初四,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骑数万及、契苾之众征讨高昌。麴文泰以为唐离高昌有7000里之遥,沙碛阔约2000里,地无水草,气候异常,唐朝不会以大兵相加。及唐军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苾何力引领下抵达碛口时,麴文泰忧惧而死,其子智盛即位。十四年八月,唐军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俘男女7000余人。侯君集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直趋高昌城。麴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将士填堑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内的巢车,对城内动静了如指掌。奉命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也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投降。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留兵镇守。

五、西讨(三):灭焉耆、龟兹,击溃西突厥,剑指中亚

“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李商隐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太祖朱元璋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唐太宗自述

唐帝国在西域的强势介入自然引起了西突厥的恼怒和不安。西突厥一贯将西域诸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绝不甘心就此放弃这个经营已久的“后花园”。

所以,围绕着西域诸国的控制权,唐朝随即与西突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九月,西突厥突然发兵入侵伊州(伊吾)。唐安西都护郭孝恪将其击退,并重创处月、处密二部落。

两年后,原本一直亲附唐朝的焉耆与西突厥重臣阿史那屈利联姻,从而倒向了西突厥。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八月,郭孝恪征得朝廷的同意之后,率部讨伐焉耆,生擒其国王龙突骑支。但是阿史那屈利不久便在焉耆重新扶植了一个亲突厥的傀儡政权。

此后的几年里,唐朝接连对高丽和薛延陀用兵,暂时无暇顾及西域。到了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随着一个新契机的出现,李世民当即决定大举出兵,彻底解决西域问题。

这个契机源于西域的另一个国家——龟兹。

龟兹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部、焉耆的西面,有大小城池八十余座,算是西域诸国中实力较强的一个国家。就像其他的西域国家一样,龟兹一直在西突厥与唐帝国之间采取骑墙策略,一方面对唐朝“岁贡不绝”,一方面又“臣于西突厥”,打算两边讨好,两边都不得罪。可是在郭孝恪讨伐焉耆时,龟兹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不但“遣兵援助”焉耆,而且“自是职贡颇阙”。(《旧唐书·龟兹传》)

龟兹之所以援助焉耆,很可能是出于唇亡齿寒的担忧;而它之所以从此对大唐的朝贡锐减,估计是对唐朝强硬的西域政策心存不满。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九月,李世民命安西都护郭孝恪,阿史那社尔,共计十余万人,联兵进讨龟兹。

十月,大军兵分五路,以犁庭扫穴之势横穿焉耆国境,兵锋直指龟兹。焉耆国王薛婆阿那支丢弃王城,望风而逃,将其捕获,二话不说就把他砍了,另立其堂弟先那准为新国王,并命其对唐朝修藩臣礼、按时朝贡,从而在焉耆重建了一个亲唐政权。

焉耆不战而败,龟兹举国震恐,各地守将纷纷弃城而逃,唐军如入无人之境,顺利拿下龟兹都城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县),生擒国王布失毕。龟兹国相那利逃脱了唐军的追捕,从西突厥搬来救兵,大举反攻郭孝恪驻守的伊逻卢城。郭孝恪寡不敌众,与长子郭待诏一起壮烈殉国。

唐军随后重新夺回伊逻卢,擒获那利。此后,大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接连攻克了龟兹的五座大城,同时招降了七十余座小城,彻底占领了龟兹全境。

唐朝成功征服龟兹之后,史称“西域震骇”,“西突厥、于阗、安国争馈驼马军粮”(《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以此表示对唐朝的臣服之意。

此役的胜利,标志着在与西突厥争夺西域的较量中,唐朝笑到了最后。并且为唐高宗时代彻底灭掉西突厥,扩张至中亚里海,奠下了决定性的基础。

六、东征:击溃高句丽,光复辽东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唐边塞诗人岑参

“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归语尔可汗,我父子东征,能寇边者可即来!”“若不诛翦遐秽,无以肃中华。前无横阵,荡氛雾於五岳,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内,拯苍生。北殄匈奴种落,有若摧枯,西灭吐谷浑、高昌,易於拾芥。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而为池,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皆委质奉贡,归风顺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手诏

下面就开始着手解决高句丽问题了,用太宗的原话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夏季,徐世绩(徐茂公)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句丽士兵大骇。营州都督张俭和优秀将领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句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不久,李绩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句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句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句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绩说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现在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句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光复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句丽人悉数释放。

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安市城小而坚,在城主杨万春的抵抗下,唐军围攻数月不克。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这次征伐高句丽,攻克高句丽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却未能灭亡高句丽。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战死。这是高句丽灭亡前的最后一次胜迹。由于渊盖苏文在世期间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导致唐朝与新罗联合必欲灭高句丽而后快。盖苏文在世时虽然尚能以高压控制高句丽政局,但高句丽内部已经危机四伏,当他死去时,高句丽已离覆亡不远。

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百济、击溃日本,彻底收复辽东故地。

七、南下(上):击溃吐蕃,收服雪域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唐诗人李贺

“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明朝王志坚

“平寇乱,安黎元,洒洪灾,攘大患,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朕於天下苍生,可谓安养矣,道存物往,人理同归,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唐太宗遗嘱

在大唐西部,昆仑山以南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一个此前的历代中原王朝从来没有接触甚至从没有听说过的、崭新的强大对手,正以惊人的速度悄然而迅速的崛起。而且包括一代天骄李世民在内,谁都没有料到,这个新生政权会在而后近2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成为大唐帝国最强悍、最难缠的宿敌——吐蕃王朝诞生了。

公元638年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唐朝拒绝赐婚羞辱吐蕃为由,率5万铁甲骑兵军团大举入侵唐朝保护下的吐谷浑。此时的吐谷浑经过早先唐朝毁灭性打击后已经元气大伤,根本无力抗击强悍的吐蕃军队。在拼死抵抗无效后,吐谷浑王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等王室成员,率残部数千人向东逃亡,进入唐朝国境请求庇护。吐蕃占领吐谷浑全境,大肆劫掠人口、牲畜。松赞干布随后分兵大肆攻略其他地区。"诸羌"中最强大的吐谷浑遂被击溃后,在西北立即产生连锁反应。党项、羌人等周边民族在吐蕃强大的威胁下陆续投降。这最终导致唐朝在当地设立的三十多个州县在短短数月时间内迅速沦丧。吐蕃势力深入青海,逼近四川西部地区,而事情还没有完。取得巨大胜利的松赞干布此时已经将刀锋对准了当时唯一可以和他抗衡的强者——大唐帝国!

公元638年7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唐朝收容吐谷浑王及其残部为由,起5万铁甲骑兵军团,对外号称20万,大举入侵大唐帝国本土。于公元638年8月进抵唐朝在西部的重镇松州,击溃唐朝西部边境驻军。大唐帝国与吐蕃王朝历史上第一次战争——松州之战爆发了。

松州之战第二阶段,即唐朝大规模战略反击阶段拉开序幕,这同时也是唐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出兵西征吐蕃。公元638年8月底,唐军以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先锋,正式出兵西征吐蕃。大唐5万铁甲骑兵犹如一条钢铁巨龙,卷起遮天蔽日的滚滚沙尘。浩浩荡荡杀向帝国西部疆土。拉开了中国历史上中原本土军队和西藏高原内地武装力量之间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公元638年9月6日,唐军前锋牛进达所部5000骑兵进抵松州外围。在他面前的,是由吐蕃开国雄主松赞干布亲自指挥的,横扫西部几十个少数民族的5万强悍的铁甲骑兵。而他手下只有区区5000骑兵,兵力只有对手的十分之一。在这种局面下,部将建议切不可轻举妄动,要等待主力到达后再做打算。但是,作为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牛进达深知松州城中军民的艰难处境和他们对祖国援军的渴望。他断定,吐蕃军队自从开国以来所向披靡,从来未有败绩。尤其是此前在松州外围大败唐军,必然极为骄横轻敌。决不可能料到,唐军居然敢以区区5000人主动出击。而且吐蕃军队此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松州城,对外围警惕性非常有限。于是,牛进达决定,趁夜色掩护主动出击!

出击前,牛进达向全军将士表明自己必死的决心,前方是5万强悍的吐蕃铁骑,此去九死一生。不愿前往者,或家有老人、幼子者皆可退出,他决不追究。面对统帅的无畏气概和松州城内大唐军民拼死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唐军5000将士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拼死力战以拒强敌,决不苟活偷生。

公元638年9月6日深夜,唐军先锋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率大唐西征军先锋5000骑士,在夜色掩护下向吐蕃军队营地发起突袭。唐军发起突袭后,一边冲锋,一边用弓箭向吐蕃营地发射密集的火箭!吐蕃士兵看到这样一幅"奇妙"的景致:在他们营地远方的树林里,突然"袅袅"的升腾起一片红色的亮点。这些亮点逐渐会聚成一条红线,不久又扩大成一片火红色的"火烧云"。当这片"火烧云"逐渐飞临吐蕃营地的上空,他们终于发现,这是无数支带着烈焰的死亡之箭!密集的火箭如同漫天飞舞的火色流星雨,裹挟着死亡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啸声音,吼叫着遮天蔽日的砸向整个吐蕃营地,整座营地被笼罩在一片炼狱般恐怖的"火雨"之中,成为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烈焰冲天!

到此,松赞干布再也没心思打下去了,而且这次出兵,他得到的实惠也不少了。于是,他下令全军相互掩护,立即撤退。包围松州已经两个多月的5万吐蕃军队在松赞干布的率领下,迅速解除对松州的围困,连夜向西逃窜而去。而唐军指挥官牛进达考虑到吐蕃军虽败,但兵力并为受重创,而自己有限的兵力是靠突袭才取得胜利的,而此时松州解围的战略目标也已经达到。如果追击,极有可能会前功尽弃,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于是,他拒绝了部将继续追击的建议,率军进入松州城内以巩固城防,等待主力到达。随后不久,由侯君集率领的大唐帝国西征军主力到达松州。在稳定局势后,向周边吐蕃侵占的地区发起反击,迅速收复大片失地。至此,松州之战最终以大唐的胜利和吐蕃的失败而告终。是役,唐军以区区5000骑兵一举击溃吐蕃5万重兵。杀敌近两千人,自身伤亡不足百人,取得辉煌胜利。松赞干布最终以臣服身份受封西海郡王,雪域在形式上从此纳入中国版图。

八、南下(下):灭印度,走向南洋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李世民诗《还陕述怀》

“惟帝肇开鸿业,奠安生民,济世之功,垂于永久。”——明成化祭唐太宗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唐太宗勒石灵州受降宣言

我国古代有一段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这段传奇的创造者叫王玄策。王玄策:一个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个在历史书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现在改叫印度,其国民我们亲切的称之为阿三,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块。姑且分别叫东、西、南、北、中印度吧。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我想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此时印度发生了篡位,别忘了,那时候没卫星,也没手机,没通讯手段,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于是照常上路。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王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

当时吐蕃王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

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印度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印度,这个英雄就是王玄策,一个非军事专业出身的使节,一个在国外毫无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实在是世界军事历史上不二的奇迹。只可惜当时的中国对印度知之甚少,在中国人眼里那只不过是一个化外蛮邦而已,而现代因为“中印友好”的缘故,对这段历史教科书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没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从此,大唐拥有了安全的南方屏障,“木兰舟”开始大规模出行南洋,南洋诸国称臣,继汉人之后,华夏民族又以唐人之名风行海外,成为后世多国“唐人街”之滥觞。

一人灭一国!

当真是: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真应了汉朝大将陈汤那句话:示明万里之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壮哉王玄策!壮哉大唐帝国!

结语

唐太宗从军阀百傀的乱世中仗剑奋起,缔造贞观之治,同时把东西南北侵略者全部扫平,光复汉朝旧疆,拓展三倍版图,带华人从四百年内忧外侮不见天日的谷底,一跃为犯华夏者虽远必诛的世界领袖。向北,打败突厥、薛延陀、车鼻,向西,打败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西突厥,向东,打败高句丽、靺鞨,向南,打败吐蕃、印度,实现了最彻底的一次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让华夏人的疆域、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都达到史上最强;唐高宗、玄宗锦上添花,“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唐人威声,远播域外,汉族势力,震烁古今”;在贞观秉承轩辕“建屏万邦”精神的十道节度使发展下,安史之后的中晚唐三次中兴,北扫回鹘,西逐吐蕃,南平南诏,收复阴山、河西哈密、越南北部,汉疆唐土最终形成中国固有之版图。

唐太宗李世民,同时做到了汉高祖的拨乱反正,汉文帝的育济苍生,汉武帝的平定寰宇,且超而上之,拯危亡、登衽席、匡文教、复汉疆、树帝范、立典章,将50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一度收复开拓至1400万,并执天下牛耳。华夏民族之光荣灿烂,于此完成,故贞观成为汉唐的浓缩,继轩辕黄帝之后,成为后世恢复中华、振兴中华“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的旗帜。

正如唐太宗《帝范》所言:“当经纶之会,斩灵蛇而定王业,启金镜而握天枢。然由五岳含气,三光戢曜,豺狼尚梗,风尘未宁。朕以弱冠之年,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躬擐甲胄,亲当矢石。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枪而廓八纮。乘庆天潢,登晖璇极,袭重光之永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感谢您的中肯建议和理性评价!
游客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头条更多...
  • [别鹤] 别鹤|在铲除暴秦的群英大业中,为何高祖笑到最后? 日期:2018-05-14 12:54:15 点击:210 好评:4

    在铲除暴秦的群英大业中,为何高祖笑到最后?因为他才是懂得暴秦之“暴”的人。秦暴不在斑斑滥杀,而在“以吏为师”消灭一切自组织,彻底自上而下,把华夏人全部碾成国家机器(本质君王机器)的零件。一切契约规则沦陷在任意权力之下,无人能以草芥之沙,逃...

  • [别鹤] 前人评价太平天国和洪秀全 日期:2017-09-27 14:23:32 点击:236 好评:8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而皇祀弗衰;洪朝不十余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非洪,是盖以成功论豪杰也……满清窃国二百余年,明逸老之流风遗...

热点头条更多...
  • [别鹤] 前人评价太平天国和洪秀全 日期:2017-09-27 14:23:32 点击:236 好评:8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而皇祀弗衰;洪朝不十余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非洪,是盖以成功论豪杰也……满清窃国二百余年,明逸老之流风遗...

  • [别鹤] 别鹤|在铲除暴秦的群英大业中,为何高祖笑到最后? 日期:2018-05-14 12:54:15 点击:210 好评:4

    在铲除暴秦的群英大业中,为何高祖笑到最后?因为他才是懂得暴秦之“暴”的人。秦暴不在斑斑滥杀,而在“以吏为师”消灭一切自组织,彻底自上而下,把华夏人全部碾成国家机器(本质君王机器)的零件。一切契约规则沦陷在任意权力之下,无人能以草芥之沙,逃...

最新文章更多...
  • [别鹤] 别鹤:如何看待近年来翻案派对袁世凯的重新定位 日期:2019-04-28 09:54:45 点击:797 好评:10

    问:近年某些所谓的“公知”“新儒家”拼命给袁世凯翻案,把袁世凯吹成英雄伟人,反袁的都是败类,让人震惊,请问您如何看待袁此人的定位?答:袁世凯的起源,是在满清的民族压迫、奴隶制部族政权下,多次镇压反清革命,比如镇压“扫清灭洋”的义和团、促成满...

  • [别鹤] 别鹤|华夏文明优越性与教训 日期:2017-05-04 19:13:08 点击:330 好评:15

    一、华夏文明优越性 从文明野蛮的深层,才能理解华夷之辨,和历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正义性与优先性,以及华夏文明的优越性。 人类发展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态,一种是有独立地权、劳力、产权和贸易的普遍私有制生态,这种生态起源是自耕农文明,并发展为商业...

  • [别鹤] 别鹤|华夏复兴史诗:唐太宗铁血战胡虏 日期:2017-02-09 08:48:10 点击:283 好评:12

    目录 序幕 一、北伐(上):灭东突厥,驱除北虏 二、北伐(下):灭薛延陀,收服漠北 三、西讨(一):灭吐谷浑鲜卑,光复河西 四、西讨(二):灭高昌,光复西域 五、西讨(三):灭焉耆、龟兹,击溃西突厥,剑指中亚 六、东征:击溃高句丽,光复辽东 七、...

  • [别鹤] 别鹤|卜算子·重游武昌 日期:2019-03-09 23:45:43 点击:235 好评:4

    跃马竟春秋,长啸千叠嶂。 运转人稀汉津雨,波展鸱夷上。 龟蛇锁谅王,魂在黄花酿。 莫溺子规悲铜驼,楚户生熊项。...

  • [别鹤] 别鹤:判断人靠不靠谱,不要先看立场,要先看真诚! 日期:2019-10-12 21:18:28 点击:163 好评:0

    (文/别鹤) 判断人靠不靠谱,不要先看立场,要先看真诚。立场无论是一致还是对立,那是可以伪装的,也可能因为恐惧而自欺欺人,没有独立成熟系统的天地观作为支撑,唯强是从,是随时可能背叛的。但真诚,哪怕立场对立,只要想通了,就可能改变他的立场,成...

热点文章更多...
  • [别鹤] 别鹤:如何看待近年来翻案派对袁世凯的重新定位 日期:2019-04-28 09:54:45 点击:797 好评:10

    问:近年某些所谓的“公知”“新儒家”拼命给袁世凯翻案,把袁世凯吹成英雄伟人,反袁的都是败类,让人震惊,请问您如何看待袁此人的定位?答:袁世凯的起源,是在满清的民族压迫、奴隶制部族政权下,多次镇压反清革命,比如镇压“扫清灭洋”的义和团、促成满...

  • [别鹤] 别鹤|华夏文明优越性与教训 日期:2017-05-04 19:13:08 点击:330 好评:15

    一、华夏文明优越性 从文明野蛮的深层,才能理解华夷之辨,和历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正义性与优先性,以及华夏文明的优越性。 人类发展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态,一种是有独立地权、劳力、产权和贸易的普遍私有制生态,这种生态起源是自耕农文明,并发展为商业...

  • [别鹤] 别鹤|华夏复兴史诗:唐太宗铁血战胡虏 日期:2017-02-09 08:48:10 点击:283 好评:12

    目录 序幕 一、北伐(上):灭东突厥,驱除北虏 二、北伐(下):灭薛延陀,收服漠北 三、西讨(一):灭吐谷浑鲜卑,光复河西 四、西讨(二):灭高昌,光复西域 五、西讨(三):灭焉耆、龟兹,击溃西突厥,剑指中亚 六、东征:击溃高句丽,光复辽东 七、...

  • [别鹤] 前人评价太平天国和洪秀全 日期:2017-09-27 14:23:32 点击:236 好评:8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而皇祀弗衰;洪朝不十余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非洪,是盖以成功论豪杰也……满清窃国二百余年,明逸老之流风遗...

  • [别鹤] 别鹤|卜算子·重游武昌 日期:2019-03-09 23:45:43 点击:235 好评:4

    跃马竟春秋,长啸千叠嶂。 运转人稀汉津雨,波展鸱夷上。 龟蛇锁谅王,魂在黄花酿。 莫溺子规悲铜驼,楚户生熊项。...

栏目列表
站长推荐
推荐内容
别鹤|华夏复兴史诗:唐太宗铁血战胡虏
发布:2017-02-09 08:48:10
点击:283  佳度:12
热点内容
别鹤:如何看待近年来翻案派对袁世凯的重新定位
发布:2019-04-28 09:54:45
点击:797  佳度:10
别鹤|华夏文明优越性与教训
发布:2017-05-04 19:13:08
点击:330  佳度:15
别鹤|华夏复兴史诗:唐太宗铁血战胡虏
发布:2017-02-09 08:48:10
点击:283  佳度:12
前人评价太平天国和洪秀全
发布:2017-09-27 14:23:32
点击:236  佳度:8
别鹤|卜算子·重游武昌
发布:2019-03-09 23:45:43
点击:235  佳度:4
别鹤|在铲除暴秦的群英大业中,为何高祖笑到最后?
发布:2018-05-14 12:54:15
点击:210  佳度:4
别鹤:判断人靠不靠谱,不要先看立场,要先看真诚!
发布:2019-10-12 21:18:28
点击:163  佳度:0
别鹤|随感四则
发布:2018-04-20 14:37:07
点击:115  佳度:6